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格律诗与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典文化的代表。因此这两种文化形式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部编版教材中楹联和格律诗占据了教学的主要地位,而对于这两种文化知识点的教学过程当中,贯彻声律知识的教学,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教学的效率。那究竟如何把声律知识与格律诗、楹联的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是我们此次研究的問题。
关键词:声律知识;格律诗;楹联;初中教学
引言:
格律诗与楹联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使命。故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这两种艺术形式出现在初中的语文教材,用于培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对于格律诗与楹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讲究平仄押韵声律。但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失了对于声律知识的运用,仅仅拆解诗词和对联的字面,并无向学生展示其中蕴含的声律知识,未从声律方面对诗词进行讲解。这便使得诗词中蕴含的声律音律的知识逐渐被淡忘,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用声乐知识去讲解格律诗和楹联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声律知识帮助辨别字词读音
由于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中多含有多音字,常伴有一个汉字多个读音的现象。而对于格律诗与楹联的教学中,这一现象对于学生朗读则是一种障碍,常会有读错音节的情况出现。由于格律诗和楹联的内容蕴含着平仄和押韵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在读音方面的声律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判断正确的读音。
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平仄音律的知识内容,何为平仄即一二平、三四为仄。在格律诗与楹联中往往使用平仄交替从而造成音调的不同。由此可以使得诗词在朗读的过程抑扬顿挫,因此学生可根据在格律诗和楹联中的这一规律去判断多音节汉字的发音。
比如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间字该如何读音,是读第四声还是读第一声,这就需要根据我们的声律知识进行判断,由于这一首诗主要的遵循的平仄规律是二四六的平仄交替使用,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第二四六字分别对应的是平和仄在是平。因此可推断间的发音为第三声。又如苏轼《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的胜该如何发音,可根据这首诗词的读音规律,整体来看为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1]。因此可读作平声。同样在楹联的教学中亦可以使用这种规律对读音进行判断在教学诗词的过程中,便可以使用声律规律帮助学生辨别发音,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掌握了声律知识。
二、声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格律诗和楹联的内容,主要讲究对于声律和音韵,所以通过声律去分析对联和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通过向学生讲述何为押韵、何为对仗在评价一首词曲或者对联是该如何评断。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自主创作词曲或者对联,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连。在学生学习声律知识欣赏诗词与对联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比如唐朝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讲授过程中,“孤山寺北假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首诗便运用了平仄相互交错使用,使得整首诗对仗工整,和谐押韵。可以向学生介绍何为韵脚,押哪一个字,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均含有i。所以这便是韵脚,由于诗词的押韵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十足。因此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声律知识的魅力,感受韵律的优美。关于楹联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对联,运用所学习过的声律知识,从而感受到对联中蕴含的音律和节奏之美。对联中由于声律规律的运用,使其朗朗上口,而且楹联也十分重视关于音律和对仗平仄规律的使用[2]。
比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对上“风风雨雨,年年朝朝暮暮”。或者是“悠悠乾坤共老,昭昭日月争光。”通过在教学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时,传授声律知识,让学生自主创造,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感受声律音律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声律知识帮助理解诗词及楹联的韵味
格律诗和楹联读起时朗朗上口,所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与对联,是由我国古代的文人所创作出来用于表达自己情感。因此诗词与对联中往往蕴含着多种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将声律知识与诗词对联相结合,去帮助学生更真实的理解诗词中所含有的知识和品德,感受古诗词中所含有的韵味,从而对我国传统的格律诗和对联产生兴趣,更投入的去学习和研究经典文学。
比如唐代王维《使之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写出了大漠的壮丽风景,孤烟直上。整首诗也是平仄交替,写出了一种豪迈壮阔的气势,通过这些词句的描述,可感受出作者所表达出的对于边塞战士的赞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豪迈壮阔热情奔放的感情。
又比如在讲解对联时,如“春色绿千里,马蹄香万家”。便可以讲述上下联的押韵问题,分析字词的音调,感受整一个对联的音律。从而帮助学生体会短短两句中所表达出的作者情感。并且根据声律知识对长联进行语句划分,正确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每一个字词选择的妙处所在。
四、结束语
在初中格律诗与楹联等古典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入声律知识的内容进行教学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格律诗和楹联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奥的声律知识,声律中宫商角徵羽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可将其与诗词教学相融合,在传播声律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婧筠. 声律知识在中学格律诗和楹联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教育研究, 2019, 000(012):72-73.
[2]管炼. 平仄、押韵在中学近体诗教学中的运用[J]. 好家长, 2017, 000(064):76-77.
(佛冈县城东中学 广东 清远 511600)
关键词:声律知识;格律诗;楹联;初中教学
引言:
格律诗与楹联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使命。故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这两种艺术形式出现在初中的语文教材,用于培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对于格律诗与楹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讲究平仄押韵声律。但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失了对于声律知识的运用,仅仅拆解诗词和对联的字面,并无向学生展示其中蕴含的声律知识,未从声律方面对诗词进行讲解。这便使得诗词中蕴含的声律音律的知识逐渐被淡忘,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用声乐知识去讲解格律诗和楹联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声律知识帮助辨别字词读音
由于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中多含有多音字,常伴有一个汉字多个读音的现象。而对于格律诗与楹联的教学中,这一现象对于学生朗读则是一种障碍,常会有读错音节的情况出现。由于格律诗和楹联的内容蕴含着平仄和押韵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在读音方面的声律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判断正确的读音。
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平仄音律的知识内容,何为平仄即一二平、三四为仄。在格律诗与楹联中往往使用平仄交替从而造成音调的不同。由此可以使得诗词在朗读的过程抑扬顿挫,因此学生可根据在格律诗和楹联中的这一规律去判断多音节汉字的发音。
比如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间字该如何读音,是读第四声还是读第一声,这就需要根据我们的声律知识进行判断,由于这一首诗主要的遵循的平仄规律是二四六的平仄交替使用,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第二四六字分别对应的是平和仄在是平。因此可推断间的发音为第三声。又如苏轼《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的胜该如何发音,可根据这首诗词的读音规律,整体来看为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1]。因此可读作平声。同样在楹联的教学中亦可以使用这种规律对读音进行判断在教学诗词的过程中,便可以使用声律规律帮助学生辨别发音,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掌握了声律知识。
二、声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格律诗和楹联的内容,主要讲究对于声律和音韵,所以通过声律去分析对联和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通过向学生讲述何为押韵、何为对仗在评价一首词曲或者对联是该如何评断。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自主创作词曲或者对联,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连。在学生学习声律知识欣赏诗词与对联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比如唐朝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讲授过程中,“孤山寺北假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首诗便运用了平仄相互交错使用,使得整首诗对仗工整,和谐押韵。可以向学生介绍何为韵脚,押哪一个字,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均含有i。所以这便是韵脚,由于诗词的押韵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十足。因此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声律知识的魅力,感受韵律的优美。关于楹联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对联,运用所学习过的声律知识,从而感受到对联中蕴含的音律和节奏之美。对联中由于声律规律的运用,使其朗朗上口,而且楹联也十分重视关于音律和对仗平仄规律的使用[2]。
比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对上“风风雨雨,年年朝朝暮暮”。或者是“悠悠乾坤共老,昭昭日月争光。”通过在教学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时,传授声律知识,让学生自主创造,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感受声律音律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声律知识帮助理解诗词及楹联的韵味
格律诗和楹联读起时朗朗上口,所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与对联,是由我国古代的文人所创作出来用于表达自己情感。因此诗词与对联中往往蕴含着多种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将声律知识与诗词对联相结合,去帮助学生更真实的理解诗词中所含有的知识和品德,感受古诗词中所含有的韵味,从而对我国传统的格律诗和对联产生兴趣,更投入的去学习和研究经典文学。
比如唐代王维《使之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写出了大漠的壮丽风景,孤烟直上。整首诗也是平仄交替,写出了一种豪迈壮阔的气势,通过这些词句的描述,可感受出作者所表达出的对于边塞战士的赞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豪迈壮阔热情奔放的感情。
又比如在讲解对联时,如“春色绿千里,马蹄香万家”。便可以讲述上下联的押韵问题,分析字词的音调,感受整一个对联的音律。从而帮助学生体会短短两句中所表达出的作者情感。并且根据声律知识对长联进行语句划分,正确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每一个字词选择的妙处所在。
四、结束语
在初中格律诗与楹联等古典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入声律知识的内容进行教学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格律诗和楹联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奥的声律知识,声律中宫商角徵羽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可将其与诗词教学相融合,在传播声律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婧筠. 声律知识在中学格律诗和楹联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教育研究, 2019, 000(012):72-73.
[2]管炼. 平仄、押韵在中学近体诗教学中的运用[J]. 好家长, 2017, 000(064):76-77.
(佛冈县城东中学 广东 清远 5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