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主体渠道,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于此,通过分析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的策略,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从传统被动学习状态化为主动学习状态,旨在充分利用道德與法治教学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实效性
引言
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处于身心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教育意义。但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教师重视度不足、教学模式过时、对课程性质和特点认知不完善等方面,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原本就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实践性以及指导性特点,因此相比于其他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更趋于多元化,具体包括游戏、小组合作、辨析、调查、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重心转移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冬天在哪里”相关内容时,该课时的教学目标为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认真观察大自然的美感,对日常生活与季节之间的关系有基本了解和认知。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四季变化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内容,促使学生初步了解四季的轮回特点。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设计以下几个活动。第一,开展以“冬天真美丽”为主题的交流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身看到的冬日美景,并出示几组与冬日美景相关的高清图片,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冬天的美好。第二,设计“动物巧过冬”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向学生播放动物过冬的视频,组织学生思考动物过冬的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填写动物过冬方式分类表,并指派专门的小组代表上台演讲,最后由全体师生共同完成互评、自评。
2 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在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性接受所学知识的现象,不但无法充分解放学生的天性和道德思维意识,从此以往还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但实际上学生只有通过高效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吸收内化,因此相关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独立探究法等主流教学方式,真正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时间和空间。例如,教师在讲解“大家排好队”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体验活动环节,在未提任何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上台领取作业,并认真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对于被挤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大胆分享自身感受和看法。其次,组织学生按次序上台领取作业,整个活动过程高效而有序。相比于简单的理论教学,这种带领学生亲自体验的教学方式效果更好。在讲解“哪些地方需要排队”时,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需要排队的场景,正式引申出“公共场所”的概念,并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学生:“为什么要排队?排队的好处在哪里?”最后,对于“排好队,护公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还可以创设“买商品”的生活化情境,指定某位学生表演插队人员,并询问被插队学生的感受,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排好队,护公平”的重要意义。
3 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发掘教材的育人元素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可供选择的素材有限,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同时认真观察学生的成长动态,适当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实效性价值。例如,教师以“上学路上”为主题开展教学时,尽管教材中介绍了步行、坐校车等较为常见的上学方式,但学生的上学方式并不仅限于此,需要教师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由父母骑电瓶车送学的,但教材中并未介绍这种上学方式,因此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说出较为常见的上学方式,并在教学课件中整理出骑电瓶车上学、步行上学、坐公车上学等方式。针对“上学路上的安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骑电瓶车上学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骑电瓶车上学的路上遇见过哪些危险事件?”并播放交警叔叔讲解出行安全相关的视频,促使学生对骑电瓶车上学的危险性有正确认知。最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安全上学的方式,并以表格的形式划分出安全或不安全的几种上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结语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造设生活化情境,依托于各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发掘教材的育人元素等有效措施,整体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胡连英.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20(99)
[2] 张琳.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J]. 新课程. 2020(38)
[3] 蔡秀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 当代教研论丛. 2020(03)
[4] 陈华佩.新时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小学时代. 2020(04)
作者简介:姓名:余勇,男,1973年11月,汉族,本科,中教一级,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横沟市镇小学 湖北 荆州 434402)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实效性
引言
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处于身心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教育意义。但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教师重视度不足、教学模式过时、对课程性质和特点认知不完善等方面,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原本就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实践性以及指导性特点,因此相比于其他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更趋于多元化,具体包括游戏、小组合作、辨析、调查、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重心转移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冬天在哪里”相关内容时,该课时的教学目标为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认真观察大自然的美感,对日常生活与季节之间的关系有基本了解和认知。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四季变化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内容,促使学生初步了解四季的轮回特点。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设计以下几个活动。第一,开展以“冬天真美丽”为主题的交流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身看到的冬日美景,并出示几组与冬日美景相关的高清图片,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冬天的美好。第二,设计“动物巧过冬”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向学生播放动物过冬的视频,组织学生思考动物过冬的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填写动物过冬方式分类表,并指派专门的小组代表上台演讲,最后由全体师生共同完成互评、自评。
2 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在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性接受所学知识的现象,不但无法充分解放学生的天性和道德思维意识,从此以往还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但实际上学生只有通过高效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吸收内化,因此相关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独立探究法等主流教学方式,真正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时间和空间。例如,教师在讲解“大家排好队”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体验活动环节,在未提任何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上台领取作业,并认真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对于被挤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大胆分享自身感受和看法。其次,组织学生按次序上台领取作业,整个活动过程高效而有序。相比于简单的理论教学,这种带领学生亲自体验的教学方式效果更好。在讲解“哪些地方需要排队”时,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需要排队的场景,正式引申出“公共场所”的概念,并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学生:“为什么要排队?排队的好处在哪里?”最后,对于“排好队,护公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还可以创设“买商品”的生活化情境,指定某位学生表演插队人员,并询问被插队学生的感受,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排好队,护公平”的重要意义。
3 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发掘教材的育人元素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可供选择的素材有限,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同时认真观察学生的成长动态,适当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实效性价值。例如,教师以“上学路上”为主题开展教学时,尽管教材中介绍了步行、坐校车等较为常见的上学方式,但学生的上学方式并不仅限于此,需要教师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由父母骑电瓶车送学的,但教材中并未介绍这种上学方式,因此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说出较为常见的上学方式,并在教学课件中整理出骑电瓶车上学、步行上学、坐公车上学等方式。针对“上学路上的安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骑电瓶车上学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骑电瓶车上学的路上遇见过哪些危险事件?”并播放交警叔叔讲解出行安全相关的视频,促使学生对骑电瓶车上学的危险性有正确认知。最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安全上学的方式,并以表格的形式划分出安全或不安全的几种上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结语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还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造设生活化情境,依托于各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发掘教材的育人元素等有效措施,整体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胡连英.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20(99)
[2] 张琳.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J]. 新课程. 2020(38)
[3] 蔡秀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 当代教研论丛. 2020(03)
[4] 陈华佩.新时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小学时代. 2020(04)
作者简介:姓名:余勇,男,1973年11月,汉族,本科,中教一级,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横沟市镇小学 湖北 荆州 43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