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的ASP

来源 :电子商务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信息化系列报道之——
   ASP没有在中国取得应用上的广泛成功,是因为它太先进了吗?
  
  涨潮还是退潮?
  
  一位在娱乐圈起伏多年的明星曾这样感慨:“艺人不怕挨骂,只怕被人遗忘。”从中我们多少能听出几分无奈与感伤 :挨骂至少还证明别人在关注你,而一旦被人淡忘,则意味着翻身无望,要赶快找下一个饭碗了。
  IT圈没有娱乐圈那么复杂,但其中生存的道理却是一样的。如果某公司提供的信息化系统实施失败的消息能迅速见诸报端,这个公司在懊恼之后其实应该庆幸自己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而如果无论自己如何折腾也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那处境就多少有些尴尬了。
  如今的ASP就处于这种尴尬中。
  或许,说ASP丝毫“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点过分。毕竟,北京市科委联合多家政府机构共同发起的“企业E化助飞工程”在推进了一年多之后已经进入了第二期,毕竟,我们仍然能从网上搜索到关于ASP的介绍和应用案例。但是,只要稍一留心,我们就能发现,这些表面的言词是如此肤浅,以至于是互相矛盾的。
  我们所能得到的关于ASP的资料只是在重复一个观点,那就是“ASP好,又挣钱,又省力……”然而,为什么ASP在国内的推广情况并不好呢?在2000年,媒体也曾热捧过这个国外流传过来的先进模式,连用友这个国内软件巨头也曾放下姿态以求尝试,为什么ASP还是没有发展起来?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回答,仅靠理论上的说服教育,很难让企业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朱荣辉是美髯公科技公司的总经理。目前,他的公司是“企业E化助飞工程”的带头企业。对于2000年一晃而过的ASP热潮,朱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网络不发达,上网既贵也不方便。二是当时提供的内容服务也有限,实用性较差。”
  热潮过后,曾经投入其中的很多企业伤透了心,由此退出ASP的江湖。厂商规模上的缩减,反过来又使ASP的发展更加困难。为了弥补当初服务内容单一的缺陷,美髯公将美商艾旺、点击科技等联系在一起,由自己提供平台,其他众厂商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用朱荣辉自己的话说,就是“美髯公就像电信公司,提供整合的平台,而合作伙伴就像设备提供商。”在这种合作方式下,现在的美髯公已经可以提供信息门户平台、ERP等服务模式。然而,尽管其已经在尽力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但仍没有迎来整个市场的明显回暖。
  由于ASP前期投入很大,因此只有用户量上去了,供应商才能逐渐实现盈利。“软件提供商把他们的软件放在我这个平台上能增加收入,但是增加得并不多。我们双方目前都属于投入阶段。” 朱荣辉坦白地告诉记者。
  退潮之后,ASP还没能迎来发展的春天。这其中固然有部分是由于“ASP提供的服务单一”,但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需要得到我们的正视。
  
  ASP的三条软肋
  
  软肋一:能得到用户的信任吗?
  一个从国外归来创业的软件提供商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国外的很多公司把自己的财务部门都外包出去了,为什么国内的企业连IT部门都舍不得外包呢?”
  在2000年,用友曾成立伟库网络技术公司,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向中小用户提供财务软件服务,用户不需要拥有自己的财务软件和软、硬件基础设施,只要登录到伟库的网络,进入自己的账户,输入财务单据,就可以在网上记账、出报表。但事实证明,没有企业愿意把自己的财务外包出去。随后,伟库对经营方向进行了调整。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开发企业分销管理软件,才使不利的局面得以好转。
  对于这个现象,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国内一些公司是两套账,一套应付政府,一套解决自己真实的管理需要。自己的内账是不对外的。而国外的结算都在银行进行,所以业务的真实性受到监管。相比之下,国内的信用度要低得多。”由此可见,鉴于财务上的保密考虑,财务外包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那么,如果不外包财务,只是把IT部门外包出去,把自己的业务数据放到第三方平台上呢?对于这个问题,业内的观点也不统一。
  朱荣辉认为,“企业的核心机密在于财务,采购、销售、库存等业务数据外包对于企业是无所谓的。用户并不会对此表示担心。”而SAP的咨询顾问刘古权则对此持否定态度:“业务数据也有保密性要求。对于客户信息这类关键的业务数据,用户不可能放心地放到别人的平台上。”刘古权始终觉得,“在中国,人与人之间首先就存在不信任的问题。因此,即使中国现在需要外包的企业很多,但这个业务仍然做不起来。”
  对ASP的技术方面,RosettaNet国际组织中国合作伙伴总监罗斌表示了充分的信心:“从安全性的角度看,ASP一定是安全的。即使竞争对手都应用同一个平台,从技术上、商业流程上ASP都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
  确实,如果ASP供应商真正把自己的工作当作“百年大计”,是不可能在“保密”上犯错误的。而技术上的问题则更好解决。我们不得不承认,ASP面临的不是供应商诚信的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整体商务的信用基础与商务环境是否成熟的问题。
  
  软肋二:长远发展中的不确定
  由于ASP为客户提供租赁形式的应用服务,因此客户不必在设备、软件、人员等方面作大规模的投资,只要将这些外包给ASP企业,并按一定的使用周期付费即可。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降低了企业应用系统的投资风险和初期投入。但是在总拥有成本方面是否节省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朱荣辉觉得,“美髯公有一个用户只需一个月交5000元,就能得到数据维护、系统运行维护等服务,而5000块钱只不过是一个IT工程师的月工资而已。”而业内有些人则认为,随着IT应用的逐步应用,用户在ASP上的花费将逐步加大,总投资并不一定比自己购买系统要少。
  此外,ASP在技术功能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谈到ASP的企业应用时,罗斌的建议是:“对于初始实施信息化的企业,ASP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ASP这种第三方平台相当于多了一个交换的步骤,随着企业信息交换量的逐步增大,ASP无疑会延长数据交换时间,并增大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几率。”不过罗斌也强调,“企业是否选择ASP并不完全看企业的规模,而要看企业的数据交换工作是否复杂。有些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只要信息交换比较单一,仍可以应用ASP模式。”
  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也是ASP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技术问题。虽然一些ASP厂商声称自己能够提供ERP软件系统,但“其实只是实现ERP中的部分功能而已”。由于企业的财务不外包,因此ASP模式必然要与企业的财务软件等系统进行集成。平滑地完成系统之间的对接,是ASP供应商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软肋三:缺乏牵引力
  如今,或许只有一个办法能帮助ASP走出困境,那就是ASP的供应商联合起来,把案例真正地做成功,然后敲锣打鼓地把这些成功宣传出去。
  就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尽管ASP存在一些应用局限,但中国的外包市场仍然无比广阔。而要想让这些企业掏钱买单,就首先要得到他们的信任。要想得到信任,ASP的供应商首先要做到产品多样,服务周到,成功案例一大把等等。遗憾的是,目前国内ASP方面的案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ASP都默默无闻,少人关注。在这种“冷场”的情况下,用户是不能对其进行选择的。因为大多数的用户都有从众心理,他们需要看到的是业内的参考。而事实上,也只有这些成功的案例,才是ASP供应商提高自己知名度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据说,美髯公为了提升企业知名度,也曾想找用友进行合作,可惜用友对ASP目前的市场并不看好。和用友一样,他的老对手金蝶对ASP也不“感冒”。显然,这些软件巨头根本没把ASP的供应商放在眼里。看来,ASP的供应商更多地还需要“自力更生”才行。
  好在,近年来政府对ASP投入了较大的支持力度。在北京市科委联合多家政府机构共同发起的“企业E化助飞工程”中,政府出资、企业融资等各种方法可使企业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应用信息化产品。这种鼓励方式确实可以让犹豫的用户迈出尝试的脚步。不过必须承认的是,信息化应用光靠政府的推动还远远不够,国内的ASP供应商应该从根本上寻找牵引力,那就是切中用户的需求。
  
  ASP是什么?
  
  ASP是英文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的缩写,通常中文译为应用服务提供商,它是指配置、租赁和管理应用解决方案,为商业、个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化服务公司。通俗地说,ASP是一种业务租赁模式,企业用户可以直接租用ASP的计算机及软件系统进行自己的业务管理,从而节省一大笔用于IT产品技术购买和运行的资金。
  在国外,ASP最早出现于1998年,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引发的需求而来的。它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1、ASP以应用为业务核心,即ASP为客户提供对应用的访问和管理;
  2、ASP出售应用访问,即ASP可以为客户提供租赁形式的应用服务,客户企业可以不必为应用需求在设备、软件、人员等方面作大规模的投资,而是外包给ASP企业,并按一定的使用周期付费,从而极大地降低企业应用系统的投资风险和初期投入;
  3、ASP进行集中管理,即ASP服务一般在一个中心位置进行集中管理,客户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访问所需的应用;
  4、ASP对多个客户服务,ASP提供一套标准化应用包,为多个不同的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应用服务,借此降低客户企业的应用成本;
  5、ASP与客户根据合同提供相应服务,从客户的角度看,ASP是一家根据客户协议内容提供相关服务,并确保应用系统服务可以运行的服务性机构。
其他文献
3.15前后,部分国内媒体披露了某些“国外著名厂商”无视中国相关政策、违规销售其带有“外国密码芯片”的“安全PC”的消息。这些作为安全PC核心的外国密码芯片,根本就未经中国政府的任何审查和批准,这种违规销售的行为对我国政府、PC产业、终端用户潜藏着巨大的危害。一石激起千重浪,舆论界开始就跨国PC厂商的这种做法是否会危害客户(乃至国家)信息安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果显示,多数人认为跨国厂商的违
期刊
3月23日,众多行业网站和中小企业翘首期盼的“第一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大会”如期在北京举行。国内知名的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商务行业相关政府领导、业内专家、中小企业、VC、知名媒体首次有机会聚集一堂,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由此,之前默默无闻的行业网站首次被隆重推上舞台,开始向外人展示他们不凡的价值。  会议当天,参会代表的热情远远超过预计,不但会议资料在半小时内被一抢而空,而且能容纳300人的宴
期刊
我好不容易才下决心换了一部2000元以内的彩屏手机,电池还没装上呢,您就拿大喇叭嚷“大家该玩3G了”,能不添堵吗?  过完春节什么最热?当然是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3G了。早在去年10月底的通信展上,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商就大张旗鼓地大打3G牌,眼花缭乱的同时还有人谴责国产厂商缺席3G盛宴。进入2005年,各方都在鼓动说今年信产部将颁发3G牌照,甚至已经确定15和18两个3G号段。一边是信产部官员表态
期刊
在中国的企业家们认识了ERP和BI之后,如今——  也许,中国的很多企业家注定要“被骗”一辈子。  当初ERP刚刚从国外漂洋过海来的时候,不知道谁营造了“ERP是万能的”荒谬概念,搞得人们砸锅卖铁也要上ERP。结果,ERP只是把底层的数据进行了收集,让企业摸清了自己的家底,而到底要如何决策,ERP并没有告诉我们。  紧接着,BI又出来了。据说这个“玩意儿”可以把分散在ERP中的种种对决策有效的数据
期刊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2005年2月8日,《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由信息产业部正式颁布;  2005年3月16日,《电子签名法》和《管理办法》宣贯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小CA认证机构与会参加;  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2005年
期刊
来自政府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徐新国处长  国信办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四个工作要点  在国务院信息办电子商务方面的相关工作中,一是对“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为了贯彻落实二号文件精神,我办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正在按照任务分工通知要求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落实这项工作。二是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6年工作要点相关要求。按照要点要求提出制
期刊
德国亚琛大学的安全分析家日前做了一个实验,故意对三部主机名为“honeypot”的个人电脑不设防,吸引黑客们进入攻击,然后记录下黑客们所作所为的数据。记录显示,在三个月时间内曾有100多个受控网络系统登陆电脑。这些受控网络大小在几百部主机到5万部电脑不等。  根据这些数据,专家指出,即使最保守的估计,全球也有100万部个人电脑被植入了bot遥控程序,成为黑客任意摆布的傀儡电脑。这些傀儡电脑主要被黑
期刊
可以说,第三方电子认证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电子交易双方为何要第三方介入,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双方建立自己的约定机制不行吗?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三方博弈    由于可能具有潜在的丰厚利润,或者避免较高的使用成本,企业们当然想建立自己的CA机构,但完全可以不称为CA机构,发放的证书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说法,如“电子ID”之类。这种“电子ID”只给自己的用
期刊
在近乎残酷的资本游戏规则中,从涅 中重生的互联网褪去迷人色彩,逐渐回归理性。  多年以后,人们回首2004时会发现:这一年,注定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又一分水岭:伴随携程、盛大、灵通、空中、51job、金融界、亿龙、九城集团、第九城市相继在美上市,中国互联网的后门户时代真正来临。  如果说,几年前,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纳斯达克还仅仅只是所谓的“中国概念”。如今的中国互联网已远远超越概念,成为一个逐步成熟
期刊
为什么MRP II的实施成功率低?是因为MRP II不适应现代多变的生产制造模式吗?  在我国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某某企业已经实施了ERP系统,但纵观我国企业ERP系统应用情况,传统制造业成功的比例要小于非制造业,其难点在于生产管理体系的实施,这也是MRP II原理的核心所在。  MRP II原理来源于制造业并为之服务。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实施周期短、见效快的应用是物流、财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