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照进现实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BB_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年,每有人问我有什么好书推荐,我都会不遗余力地介绍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
  这部回忆录,是王鼎钧的个人史,但其价值超越了个人,指向了历史。《关山夺路》的后记中,王鼎钧写道:“多少人都写自传,因为人最关心他自己;可是大部分读者并不爱看别人的自传,因为读者最关心的也是他自己。”但他的写作目的“不是写自己,而是借自己的受想行识,反映一代众生的存在”。他希望读者由此能了解与关心那个时代,因为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因此他将自己这四部书定位为“回忆录”而非“自传”。史学家高华对王鼎钧给予了高度评价:“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20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
  我不清楚别人如何学习历史,我所知道的是,我和我熟识的同辈、学生所知的历史太有限,角度太狭窄。我们从教科书上、从所能读到的报刊上了解的历史,往往只有概述,而无细节,且只取一种角度。即使这种角度很大,毕竟有局限。王鼎钧的回忆录,在以下两方面都很出色:他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且不局限于一己之角度,因此角度往往有多种;他更有波澜起伏、生动细致的叙述,波澜起伏源于历史本身的动荡,而生动细致则源于他个人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出色的表达力,为大事记式的历史,补充出饱满的细节。如长春围城,王鼎钧为我们录下一名逃出的国民党连长的痛苦回忆,也记下这一事件对自己的重大影响。读过这段记述,再去长春,当能于今日的繁华中听见历史的回声,想象“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王鼎钧的回忆录对于教师这一读者群别有价值,即为我们提供了民国教育的众多图景。近年来教育界颇有将民国教育理想化之势,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对当下教育的失望。但民国教育只是一个时间段的教育的总称,形态多样,新旧并存。我们对其应如对一切事物,客观审视,批评借鉴。如处处将民国教育视为与现实对比的理想,目的却只在批评,而无建设,则是智力上的偷懒、行动上的不作为。因此将目光聚焦于具体的教育场景中的人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以求现实中的点滴渐进,就变得尤为重要。
  《昨天的云》第三章《我读小学的时候》,第九章《折腰大地》中关于私塾教育的记述,都值得参考。第四章《荆石老师千古》中那位人品学养皆一流、泽被一乡的“大老师”,第十三章《插柳学诗》中那位佯狂避祸、于荒乱破败中撒下诗歌种子的疯爷,一定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大老师”的写作观、疯爷的诗教,对语文教师来说,尤其有研读的价值。“大老师”写作教学的两处细节,可使我们窥一斑而想象全豹:当时学生都爱抒情的文艺腔,迷恋写作的王鼎钧“病情”最重。有一次,他在作文中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做清明的一站。”大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只在发还作文本的时候淡淡地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说清明到了。”又有一次,王鼎钧写的是:“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他老人家毫不留情地画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大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的写作观,影响了王鼎钧的一生。而我们今日读这些细节,会讶异于花腔“流毒”至今,学生的作文里依然充满这类矫饰,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学生背得一段华美空洞的铺排,依据作文题变换关键词,放在不同的作文开头“唬人”,闯过一场又一场考试。
  我曾与学生共读王鼎钧的这段回忆,学生认同大老师的“质朴”,厌恶“花腔”的做作。但当我问他们考试时会选哪种文风时,他们响亮地回答我:“花腔!”他们正是凭着“花腔”一路胜出,进入众人向往的名校,这是对语文教育最有力的批评。而大老师不尚空谈,在具体的修改、示范中帮助学生的教学方式,也提醒我们日常的写作教学的弊端:比如我们总是告诉学生叙述要生动,学生也知道要生动,却不知如何生动起来。通过具体文字的揣摩与修改,让学生在水中而非岸上学游泳,80年前,大老师已给我们作出了极好的示范。
  《怒目少年》为我们呈现流亡学校国立二十二中的历史:尽管难以避免党化而“独立”,颠沛流离中,人性也呈现出令人感慨的复杂甚至丑恶,但二十二中依然努力“立人”,王鼎钧也努力“成人”。老校长李仙洲本为鲁籍名将,创办学校收容山东的流亡青年,遗泽绵绵,可歌可泣。而我则对滕清芳这样的普通教师更感兴趣。这位年轻的化学教师,给了王鼎钧“五雷劈顶”的震撼,调和了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哲学研究神的意思,科学研究神的方法。”《关山夺路》中,宪兵连的训练也是一种特殊“教育”,善恶并存,深浅有别。那位能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从法理角度分解出三说的杨书质排长,令王鼎钧感念终生。大陆开放之后,王鼎钧费时五年,在河北乡间找到杨先生,报答当日之师恩。
  取教育视角,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遍尝艰难冷酷,经历九死一生,王鼎钧如何能一直保持正直善良的心性?原因很复杂,我想宗教背景可能是不能忽视的原因之一。王鼎钧的母亲笃信基督教,挚爱母亲的他在教义熏陶下长大,形成了最初的信念。后来他经历战争的残酷,目睹人性的卑劣,深觉“造化弄人”,对基督教传统教义产生怀疑,直至90年代后期,才重新建构起了宗教观。尽管曾有过漫长的徘徊疑虑,但童年时播下的种子,成为人生的底色,使他能于困苦中不沉沦,终有所成。最近读到作家胡发云回忆父亲的长文,曾任国民党军医的父亲如何熬过历次运动,无须作家描述,我们也不难想象。但父亲“一世的作为,对待人生命运的态度”,让胡发云看到父亲内心的光,这光,同样与宗教有一些关系。今天的我们,又该寻求什么样的信念之光支撑起自己的人生?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找到“内心的光”?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努力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让这种子在幼小柔软的心灵中(也在我们自己日渐冷漠迟钝的心中)生根,当真善美与对“人”的笃爱成为信念甚至信仰时,我们就可以避免飘萍转蓬般的无根之痛。
  这,正是教育的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一、强化文体意识,还原语文常态教学的主体本真  当前课改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阅读教学千姿百态,课堂活动多于对文本本身的研究,教学由“淡化文体”走向了忽视文体个性的误区,所以有时候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学生竟分不清是介绍知识的说明文,还是阐述观点的议论文。  1.依据文体个性,确定教学核心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有各种常见文体,体式不同,写作的方式和着眼点自然不同。例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散文与小说
期刊
编者按  自2013年始,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在全校逐步推行“日知录”这项语文特色作业,“日知录”即“日知一则,记录下来”。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校园剪影”“我爱我家”“社区实录”“途中风景”“热点新闻”“自我反思”等。字数一般不少于200字,每天一张活页纸,便于学生整理,也便于教师评改。教师可以推荐日知录到班级QQ群,同学们在网上参与评论,每学期班级可出一本日知录集。如今,写日知录已成为一种习
期刊
一、文言教学之重,学生接受之难  文言文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此时也是学生打下文言功底的关键时期,同时文言文学习是实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然而,目前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实在不容乐观。  我在校内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大体情况做了一次调查:讨厌学习文言文的学生占52%,认为学习文言文主要是考试需要的占50%,88%的学生依靠教师讲解读懂文意,70%的学生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现状却不容乐观,它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大难题:老师为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而烦恼;学生也为自己兴趣低、不会写而苦恼。怎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新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技术改变学习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认为引入技术是突破现在作文
期刊
怎样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是课改以来很纠结的问题。理想的语文教学路径应该是:“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设计个性化。”当前语文课程实施中的难点是该体系中的后两个环节:“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设计个性化”。其实质就是“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比“怎样教”“怎样学”更重要。因此,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聚焦“学科教学知识”水平的提升,这是实施语文课程新理念
期刊
往最简单处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一届届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情况可能有些微差别,一辈辈教师的教学能力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些内容本身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什么变化——除非课程标准有所变动。这些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的主渠道自然是课堂,而课堂的本质就是把课前精心准备好的特定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并被学生内化。  那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如何呈现?有
期刊
教学实录  一、因人入文  师:巴金回忆一位曾经患难与共的挚友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为了朋友甚至于可以交出自己的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他就是陆蠡。今天我们就一起研读他的文章《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陆蠡的“蠡”字有点难写,你们预习中是否注意?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生将“蠡”准确书写在黑板上)  二、缘“囚”披文  师:汉
期刊
《三颗枸杞豆》是当代作家程海先生的一篇小说,虽不是讲读教学篇目,但因叙事内容的生活化、形象描摹的个性化、哲思挖掘的深邃化,一直深得教者和学生的青睐。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在把握“三叔”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汲取人生的哲理呢?查阅各种教学资料后,我想这既然是一篇自读课文,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讨,去总结。于是,介绍这篇课文时,我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写下“一声叹息
期刊
课改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先学后教”“学生主体”等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但我们也发现,有的学校把某种教学模式框得过死,存在课堂预设性、教师主导性过强的问题;有的学校又矫枉过正,存在课堂上表面热闹却不切实际的问题。而特级教师李仁甫倡导的“生成课堂”,既不是对学生进行过强的预设性牵制,也不是毫无章法的放任自流,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课堂”。尤其是他独特的“预学”要求、“
期刊
广东地方大师 张子麟(1988年镇江市“联谊杯”第五名,1997年江苏省老年象棋赛团体冠军,2000年江苏省老干部象棋赛第四名,2014年广东省首届教师象棋赛退休组第五名)  第七类  黑方不让红方 形成敢死炮布局  对于红方首着走巡河炮炮二进二,黑方如应以右中炮炮2平5,则给红方提供炮八平二形成敢死炮布局的机会。但黑方有多种办法不让红方形成这一布局,例如应以左中炮、屏风马进7卒、屏风马进3卒、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