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两幅精品罗汉唐卡

来源 :收藏界·古文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受家庭熏陶,自小喜爱藏传佛教艺术品,尤其对藏传佛教罗汉唐卡格外看重,因而有缘看到一些精品唐卡。在此,特别推荐两幅家藏的罗汉唐卡,与大家共赏。
  罗汉堂卡金线白描红唐,棉布胶彩,朱砂底,纯金白描。唐卡上绘一英俊青年僧人,身着袈裟,仪态端庄,背负书夹,手持经书,缓步而行。背景山峦起伏,远景空日广,给人以清净优美,行者艱辛的感觉。面向罗汉一侧,自上而下,依次绘有双鹿、牛和小鸟,皆恭敬之状,更添了无限深情。整幅唐卡,用料考究,绘制精细,深得白描罗汉画之精髓,是难得的精品。
  藏传佛教罗汉画,在十八罗汉中,有的宗派认为十六罗汉外增加的两位罗汉是《法住记》作者庆友尊者和大唐高僧玄奘二人。经与藏友辨析,此幅唐卡画的正是唐僧玄奘。
  说到唐僧,在中国妇孺皆知,不过《西游记》小说里的唐僧与真实的玄奘相比,有天壤之别。
  玄奘,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本姓陈,名祎,公元602年生于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他自幼聪明,气度不凡。十三岁那年,到洛阳净土寺跟着出家的二兄长捷学习经典,经严格考试,以优异成绩破格获出家资格。那时,年满十五岁,经考试选拔,才能人寺为僧。
  玄奘出家后,在国内遍访名师,精研佛理,在饱餐法味之后,感到众说纷纭,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求法取经。公元629年,玄奘西出阳关,历经艰险,终到天竺(印度)。
  玄奘在印度求学十七年,取到佛教三藏520夹,657部,并取得了印度佛学的最高成就。在印度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玄奘与到会的18位国王、4000余佛教大小乘僧众和2000多外教徒辩论,十八天后大会结束,无人能对他的教判提出异议,名震全印度。
  玄奘回国后,在皇室资助下,他兴办译场,组织译经75部,1335卷,卷帙之浩瀚,空前绝后。他组织译经的程序,奠定了我国后代译经体例的基石。他同时将《老子》等书译成梵文,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玄奘在译经的同时,传播新知,宣传破除“我执”和“法执”才能成佛的观念,奠定了唯识宗的理论基础,成为该宗的创始人之一。
  玄奘还将他孤身出塞,往返五万里,游历138国的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载了各国山川、城邑、物产、习俗,成为后代研究印度、中亚和西域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玄奘是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和宗教学者,也是当之无愧的罗汉。
  另一幅是彩绘唐卡,棉布胶彩。此幅唐卡中间的主尊是有梵相胡貌的罗汉,手持麈尾,神态安详,镇定自若,气度非凡,身边有一侍从,下方绘有两个胡人,一人抱物,一人牵兽,背景远眺有雪山,近观有鹿、猴、飞鸟和水禽,生气盎然,一派异域风光,再现了古印度罗汉传道的生动场景。这幅唐卡从整体上看,布局远近有致,人物主次分明,笔法娴熟,着色艳丽,华而不俗,动而不乱,深受汉地罗汉画的影响,又有藏区人物画的特色,颇具嘎玛嘎智风格,是一幅少见的珍品。
  在藏传佛教十六罗汉中,手持麈尾的有三位,但从整个画面分析,此幅罗汉画画的应该是伐 罗弗多罗尊者。
  伐闍罗弗多罗尊者,手执麈尾,神态自若,目光炯炯有神,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据说,由于他往生从不曾杀生,广积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即:1、不会因自然界变化的山崩地裂而死亡;2、不会被大火焚烧,不会被水淹死;3、不会遇到盗贼的伤害;4、不会受王法的制裁;5、不会在刀兵战火中失命,正因为他有如此福力,故又被誉为“金刚子”,深受人们的赞美和崇敬。
  伐闍罗弗多罗尊者虽有此神通,却勤勉修行如故,常常趺坐终日,端然不动,即使坐在树下,也从不倚树而坐。他能言善辩,博学强记,通晓经书,能畅说妙法。但他经常难得说法,往往终日缄口不语。
  有一天,伐闍罗弗多罗尊者的师兄弟阿难诧异地问他:“尊者,你为什么不为大众开一个方便,畅说妙法呢?”他答道:“话说多了,不一定受人欢迎。尽管你句句值千金,却往往会令人反感。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
  这幅唐卡上,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情趣无限、妙法自传的神奇景象呀!
其他文献
西藏博物馆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一座民族文化和艺术殿堂。西藏博物馆文物丰富,其中的明清瓷器有鲜明的特色,笔者曾到博物馆参观,对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所收藏瓷器有两个显著特点。  瓷器珍藏量多质精。  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数干件,品种全、质量高,在国内省级博物馆中很少见,堪称“雪域珍宝”。这些瓷器应是明清时期朝廷赏赐给西藏上层人士的。明清时期,汉藏关系密切,西藏的朝贡和
期刊
识之興达,乃数年前深圳茶博会。一会薨薨,众生杂杂,所谓丁蜀制壶名师匠者,各举旗帜招展。近年宜兴紫砂暴富,得之名利双收,遂鱼目混珠,贩夫走卒蜂拥入行,工艺术之,到处标榜大家。然泥腿替之泥手,粉妆金装,终不脱本性市侩,吃相如猪形象如屠,罕见斯文者也。  兴达青年,一不蓄须,二不戏服,不若他人伪作深沉。只衬衫白净,面庞素净,修长款款伫立一众,真特出俗中。相面近交,与之攀谈,乃知其丁蜀土生,母亲制壶能师,
期刊
“一代草圣”于右任先生,不仅是党国元老、新闻前驱,在中华历史上的贡献及影响有着令人景仰的崇高地位,尤在书法艺术中亦是在当代书画研究里,依然是让人倾心仰慕的重要典范。  今年时逢于右任先生140岁纪念,由淡江大学、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主办,中华书学会、陕西于右任书法研究会、刘延涛文教基金会、中国标准草书学会等单位协办的“取墨来一一于右任先生140岁诞辰纪念书法大展”,邀请张炳煌教授擔任策展
期刊
编者按: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规定: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书画一级文物的定级标准为: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较高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历代名人手迹;明代到清代早期特别重要
期刊
2019年S月19日(星期日)下午,“于右任生平影像文献展”在西安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隆重举行开幕式。2019年是于右任先生诞辰140周年,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精心推出此次文献展,旨在纪念这位旷代草圣。作为亲历晚清、民国,并滞留于台湾的爱国诗人,于右任的一生不论是高尚的民族气节,伟岸道德人格,还是登峰造极的书艺,都值得我们继承与弘扬。  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陕西三原县人,
期刊
在玉器进入世俗化社会之前,佩饰类玉器作为王室控制和垄断下的产物,它兼具着供贵族阶层王孙公子佩挂、装饰、赏玩、馈赠及礼仪等多种功能与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佩饰玉器代表着某个时代玉器雕琢的最高水准,也是该时期社会文化信仰和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  商王朝尤其是商代晚期200多年的时间里,那些造型生动、数量众多的佩饰玉器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我们以建国后考古发掘的商代晚期墓葬中的玉器为例:在河
期刊
白釉双龙耳瓶2.7厘米 口径10厘米底径10.9厘米唐代  瓶盘口,细长颈,溜肩,腹部丰满,至颈处渐收,颈上突起5道弦纹。口沿与肩之间有两个对称的龙形柄高耸直立,龙头探进瓶口衔住口沿。胎极白。施半截白釉。  此瓶以造型的空间虚实以及轮廓线的自然和谐见长,对称的龙形柄与口、肩相连所形成的虚实对比,于浑厚质朴中洋溢出俊俏与妩媚,圆滑的曲线与折角处分明的棱角有机结合后,又于刚健挺拔中透出协调柔和的韵律美
期刊
李传新表现江南风光的山水画,拥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形成了带有作者自身识别标签的画风。在山水画摹古之风大肆流行的今天,他的画一改荒寒萧瑟,冷峻清郁的避世哲学,展现出一派就在我们身边,而不轻易为人所发现的朴实美景,有着浓郁的当代田园生活气息,是画家追寻自己内心的世外桃源的心迹流露。他的画总能给人带来一种清新脱俗,雅致隽永,意趣天成的感受。生活在江南的他受地域文脉的影响,以及对一方水土的眷恋,把自己的感
期刊
“市场就如同少女的心,永远猜不清楚。昨天还冷若冰霜,今天就热情如火。”与明清瓷两极分化不同的是,高古瓷的整体升温显然是跑在了政策放开之前。而近期市场中频频爆冷的独秀,非耀州窑莫属。耀州窑因地处陕西铜川市黄堡镇,旧称“铜川窑”或“黄堡窑”,由于宋金时期辖于耀州,故以习惯称之为“耀州窑”。  虽然不是跻身于耳熟能详的五大名窑,但耀州青瓷也因为剔刻精美,刀法犀利素有瓷中“范金琢玉”的美誉而备受藏家青睞。
期刊
金银错工艺是中国古代汉族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