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蕤对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的报道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ong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是近代史上河南最严重的灾荒之一,这次灾荒因其灾情严重,惨绝人寰,国民党政府竭力封锁灾情不准报道。在多数记者都不敢前往灾区采访报道的情况下,李蕤不顾自身安危,深入灾区,记录下灾区的真实惨景,写下多篇报道,并通过报纸发表让外界了解到这场特大灾荒,从而对生死线上的河南百姓给与更多的救助。李蕤,这个历史上的小人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新闻记者李蕤对河南灾荒的报道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再现和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加深历史认知。
  【关键词】:河南;灾荒;李蕤;报道
  一、关于李蕤的生平简介
  李蕤,原名赵国恩,字惠岑,曾用笔名赵初、悔深、慧深、流萤等。1911 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佛姑洞村。
  1935年他参加北方左联,经常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中流》、《国文周报文艺版》等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和评论。1937年,抗战爆发后,李蕤先后任郑州《大刚报》、洛阳《阵中日报》记者、副刊编辑、主笔等。1940年1月,国际新闻社总社长范长江介绍李蕤加入 “国新社”。6月,“国新社”指派李蕤组建 “国新社”洛阳记者站并担任站长。不久,李蕤以“共产党嫌疑”罪名被逮捕,关进洛阳“劳动营”。3个月后,经范长江等人营救出狱。1942年,河南发生了异常严重的灾害,但国民党却限制报导灾情。这时李蕤冒险犯难,深入灾区,写了十几篇报告,反映大灾的惨景,集为《豫灾剪影》。
  1949年解放后,先在《开封日报》、《河南日报》编副刊,参加全国第一次文艺代表会后,筹备河南省文联,任副主席,主编《河南文艺》和《翻身文艺》。1952年参加赴朝鲜写作访问团,连续写了10多篇反映志愿军英雄事迹的报告文学,在《人民日报》发表,集为《在朝鲜战场上》。1953年,任中南文联、中南作协第一副主席,《长江文艺》副主编。1957年被划为右派,1980年改正。198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武汉作家协会主席。1998年逝世。
  二、李蕤对河南大灾荒的报道
  1941-1944年,河南发生严重的大灾荒,因为尤以1942和1943年最为严重,故又称1942-1943年大灾荒。1941年开始河南境内就干旱少雨,共有92个县受灾,大部分地区歉收或绝收。1942年情况愈加严重,“河南人几乎死得路断人稀。鲁山白果树村竟发现人吃人的惨剧。逍遥、许昌、襄县各地市场,任何物价都比人价贵,长成的少女,只要几个烧饼便可以换来。至于路旁的饿尸,街头的弃婴,更是数见不鲜......【1】”短短数字,表現了大灾年间河南如地狱般的境况。1943年,旱灾持续,蝗灾又接踵而至。直到 1944年,河南的灾情还是非常严重。据统计,河南此次大灾荒,至少有 300 万河南人流浪他乡,400 万河南人因饥饿而死去,这个数字甚至超过八年抗战中中国士兵的死亡人数。【2】
  河南这么严重的灾情,当时却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控制以及河南省政府的隐瞒,新闻记者对河南灾情的报道很受限制。因此在李蕤的报道之前,中国知道河南灾情的仍在少数。正是有良知的记者的出现,才让全国大多数人了解到这场大灾荒,进而采取更多的救灾措施。
  李蕤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新闻界的一员骁将。1942 年 12 月,李蕤去西安出差,亲眼目睹了大批灾民从河南往西逃荒的凄惨景象。在西安停留期间,他写了一篇灾区通讯,题为《无尽长的死亡线》。国民党政府那时候封锁消息,禁止河南灾情外泄,稿子不知往哪里发。据李蕤的儿子宋致新回忆,“后来他看到南阳有一家《前锋报》,大灾期间经常发一些关于救灾的社评,他就想把这个稿子寄过去试一试”【3】。
  《前锋报》是抗战时期豫西南惟一的一家民营报纸,该报以“仗义执言,为民前锋”为宗旨,在豫、陕、鄂相毗邻地区的各阶层读者中,享有很高声誉。这份被当地人称为“小公报”和“河南《大公报》”的报纸,在河南大灾期间,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在当时新闻不自由的情况下,从1942年7月灾象开始形成到次年春季的七八个月中,《前锋报》就一直关注着灾荒状况,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发表几十篇关于灾荒和救灾的社评,呼吁当局和社会各界关注河南灾荒。
  1943 年 2 月 19、20 两日,《前锋报》连载了《无尽长的死亡线》。随后社长李静之还亲自给李蕤写信,邀请他作为特派记者,从洛阳沿陇海线逆行向东,到灾情最严重的巩县、偃师、荥阳、汜水、郑州一带进行实地采访,继续写一些披露灾情的报道。然而1940 年李蕤却有过被国民党劳动营逮捕入狱的经历,面对随时可能被传召逮捕的危险,李蕤还是毅然决定替受难的民众说话,冒险深入灾区,披露灾情,把河南的天灾人祸尽可能的公诸于世。正是因为李蕤作为一名记者的良知和责任,才让他甘愿以身犯险踏上采访灾区的征程。此后李蕤所写十余篇灾区通讯,皆用笔名“流萤”。除了这一次,这笔名再没有用过。
  李蕤答应了报社的请求,告别家人,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深入灾区,从洛阳沿着公路东行,经偃师、巩县、荥阳到郑州,又南下到汝南,把一路所见所闻的灾情真实地记录下来。他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实地考察,白天采访,夜晚就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写作,署名“流萤”寄到《前锋报》发表。李蕤发表在《前锋报》上的系列通讯有《喑哑的呼声》、《走出灾民的“大聚口”》、《风沙七十里》、《从巩县到汜水》、《惊人的“古董集”》、《雨天绝粮记》、《“死角”的弦上》、《友情的巨手》、《灾村风景线》等单篇,后来《前锋报》结集出版时,又把最早写的《无尽长的死亡线》收了进去,取名《豫灾剪影》【4】。《豫灾剪影》这本小册子内容分量很重,历史价值很高,真切地报道了那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成为记述1942年河南大旱灾情最充分的历史文献。
  在《豫灾剪影》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当时灾情的严重性,其中作者这样写到,“在洛阳,这繁华的街市,人会猝然中倒,郑州市两礼拜中,便抬出一千多具尸体。偃师、巩县、汜水、荥阳、广武和广大的黄泛区,每天死亡的人数都以千计......据一位视察人员去年 10月间的调查,每天河南要死四千人以上......在黄泛区,野犬吃人吃得两眼通红,有许多濒死但还能蠕动的人都被野狗吃掉了。在郑州市,有成群的乞丐掘食死尸;郑州马永道夫妇,亲自动手煮吃了他们的亲生女儿香菊;在洛阳,有个洛阳籍的灾民亲手杀死他的一妻二子后投井......【5】”   类似上面这样惊心动魄的文字,比比皆是,看了让人感到惊悚,但却是李蕤亲身经历的真实报道!对于这场大灾荒,李蕤用他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河南的灾情,他的报道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三、李蕤对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报道的影响
  为了探明河南大灾荒的真相,李蕤不顾自身安危,敢于和国民政府抗争,深入灾区第一线。他亲眼目睹了河南农民饿死和逃亡的悲惨现状,亲眼见证了国民政府是怎样的不顾灾区人民的死活,亲眼见证了军队是怎样的暴戾搜刮军粮,亲眼见证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的腐败和贪污行为。在新闻不自由的情况下,他勇于记录灾情最真实的一面,让当时的民众广泛认知到此次灾情的严重性,进而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救济快速展开。通过报刊的传播,让更多人记住了“流萤”,更多人了解到除了当时的战争,还有更大的灾难降临到河南。通过李蕤的报道,河南大灾荒的情况被中外媒体也关注到,使更多的中外记者注意到河南的这场特大灾荒。
  李蕤对河南大灾荒的报道不仅填补了这段空白的历史,同时也是我们考证那段史料奇缺历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我们钩沉这段历史的重要依据。
  结语
  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是近代史上河南最严重的灾荒之一,这次灾荒因其灾情严重,惨绝人寰,国民党政府竭力封锁灾情不准报道。在多数记者都不敢前往灾区采访报道的情况下,李蕤不顾自身安危,深入灾区,记录下灾区的真实惨景,写下多篇报道,并通过报纸发表让外界了解到这场特大灾荒,从而对生死线上的百姓给与更多的救助。李蕤,这个历史上的小人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新闻记者李蕤对河南灾荒的报道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再现和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加深历史认知。
  参考文献:
  【1】 《河南善救分署周报——两年业务纪念特刊》(第 100 期),开封救济总署河南分署 1947年 12 月 31 日版,第 13 頁。
  【2】汪先腾:《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企业观察家》史鉴专栏,2012年01期。
  【3】王伟:《1942大饥荒中没有缺席的新闻人》,《南方周末》,2012年12月06日。
  【4】宋致新:《中国记者没有缺席———一个中国记者笔下的1942年河南大灾》,《光明日报》,2003年11月19日,第2版)。
  【5】王昌定:《读报告文学<无尽长的死亡线>兼及<李蕤文集>,《作家研究》,2000年2月。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气氛就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感情上的交流以至整个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氛围;打造方式  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能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特点,,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发展,这是教学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这种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关
期刊
【摘要】:在新课标中,重点突出了以实践、自主、合作形式为教学的重点方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当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地学习。当前在教师教学当中,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合作学习仅限于在形式上,并没有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本文将就该问题做出探究,希望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有所助益。  【关键词】:合作学习、现状、改良策略  1前
期刊
【摘要】: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实践者,更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推动者,文章从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推动班子整体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四个方面就怎样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书记;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
期刊
【摘要】:斯宾诺莎说:一个人不可能由一个简单人的意志行为而中止思考而死亡,因此他充分估计到了一个人成为有智慧的人,成为自由人的艰巨性,并认为只有很少的一些人才能达到这样的人生目标。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讨论秀米的身、性、思想的成熟是怎样对抗死亡来得出“死亡哲学是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以及“死亡哲学是人生哲学的深化和延展”这样的命题,以激励读者得意体会人应有生存的勇气,敢于把自己的生命承担起来这样
期刊
【摘要】:在高校中其管理工作的进行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际中必须要对学校管理中的各个部分、環节进行加强,其中高校教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完善及建设,以此来保证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向着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方向进步,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强高校教务管理的实行效率,进而使学校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措施  高校教务管理工
期刊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位于湖南省永顺县塔卧镇,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这里是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基地,全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景点之一。旧址现保存有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红四分校、省委党校。  永顺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包括省委、省军区、兵工厂等,
期刊
【摘要】:功利主义是以个人或者共同的利益作为判断标准的伦理道德学说,自18世纪以来,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不断的发展和补充,密尔作为功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批判了边沁的相关学说。本文主要说明了在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中需要着重处理地关系,明确提出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两个重要基础:共同利益和个人的内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密尔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评价依据和标准,从而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摘要】:8世纪时,唐朝和吐蕃为了争夺小勃律在西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小勃律原为唐的属国,随后吐蕃胁迫小勃律王娶吐蕃公主,小勃律随之臣属吐蕃。天宝六年,高仙芝率军攻破小勃律,小勃律复归唐统治。本文以高仙芝夺取小勃律为切入点,从政治、军事以及地理等方面分析小勃律对唐朝经营西域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高仙芝;吐蕃;小勃律  一、唐朝与小勃律的关系  关于小勃律地理位置,《新唐书》里是这样记载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出发,指出初中英语教学是以词汇、时态和简单句结构为主,而高中英语教学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词汇量不断增加,句子从简单句转向了复杂句,语法从简单的时态到定语从句、虚拟语气等。因此要想保持初中英语的良好学习学习成绩,就必须提前做好过渡时期的准备工作:明确任务和目标,迎接挑战;培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方法,讲究策略;勤于复习总结,及时查漏补缺
期刊
【摘要】:虚无主义是十九世纪欧洲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从本质看来,虚无主义是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它从根本上怀疑世界、生命,尤其是人类存在的客观事实及价值意义,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对虚无主义进行了克服和超越。本文立足于虚无主义的概念分析,着眼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本质做出的严肃思考,探讨哈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与超越之处。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