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所蕴含的规律,从而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
【关键词】 物理教学;探究;学习
To guide the student how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o carry on the zetetic study
Yang Wenlin
【Abstract】 The student is the study main body, is at the initiative positive condition, undergoes the earnest observation, the practice, the ponder, can realize the rule which in the physical phenomenon contains, thus has the inquisition physics world interest.
【Key words】 Physical teaching; Inquisition; Study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条分缕析,力求讲“深”讲“透”,不仅教学方式单一,而且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无从体现,即使偶尔有学生参与,也不过是配合教师出演一幕幕“教案剧”而已。探究性学习则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他们主要的学习形式。这样,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生生活经验,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求得问题的解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所蕴含的规律,从而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
1 创设情景,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自我发展,强调教师要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即创设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为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如在“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当学生看到书本上一些固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和气体的密度(0℃,在标准大气压下)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密度表,想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你能把你的发现给大家说出来吗?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下,通过引导、交流,学生得到了以下结论:表中的数据是按照从大到小来排列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于气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不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如水银);气体的密度与温度和气压有关。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在状态相同时,其密度一定等等。由此可见,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想信他们身上的潜力。再如,在《光沿直线传播》一课上,结合当地正在修建高速公路需打隧道,提出“怎样才能使地下的挖土工作沿直线进行呢?”的问题,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不仅兴趣很高,而且学得轻松,完全处于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中。
2 鼓励学习方式多样,倡导探究性学习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节日的夜晚,礼花绽放时,光是通过什么路径传到我们眼睛的?)、猜想(沿直线传播)、设计实验(选择器材:激光笔、可乐瓶、水、烧杯和果冻)、进行实验及分析与论证几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第二个环节“设计实验”中,通过学生讨论,同学们自己解决了如何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问题。当激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只能看到墙上有一个亮点,怎样才能显示出光的路径是直线呢?学生通过思考,想到下雨天有雾的天气(气体中含有杂质),常常看到汽车灯射出的光是直线的。此时教师出示一只水瓶,启发学生,你能制造一个有雾的环境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吗?学生想到了热学的液化现象,向水瓶里倒入热水(气温低),教师一试,一条直线果然显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顿时全班同学一片欢呼。以上事例说明,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挖掘,只有一切从学生出发,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上讲台上课”、“抢答”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与平等,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3 激励学生敢“问”,构建探究性平台
就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是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体现。具体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一些语言表达的机会。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学生缺乏语言表达的训练,因此,不少同学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其语言表达往往不能切中要害,结果词不达意。如要求学生举一物体具有动能的例子,学生往往答“汽车”和“飞机”,很明显学生的答案中看不出物体运动的特点。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课前预习中,布置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内容至少提出三个问题,上课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进行归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充分肯定。对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如一只标有220伏40瓦的灯泡,怎样才能在240伏的电压下正常工作呢?学生答串联一个电阻,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要串联一个电阻,串联一个电阻有什么用?学生答“可以减少电路中的电流,使电路中的电流达到灯泡的额定电流,”应该说,学生的这个观点就很好。此时,如果教师非要学生从“分压”的观点去回答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由“主动学习”又变为“接受学习”。在师生互动的同时,更要关注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评价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以往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由教师评价,而这样的评价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一水平面上均匀地放一些大头针,把条形磁铁放在上面,根据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大部分学生得出两极磁性较强,中间最弱的结论。当教师问到还有其它发现吗?没想到一位同学得出“条形磁铁的磁性从中间到两极逐渐增强”的正确结论,对一名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答案是很难得的,这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体现。
4 加强实验,重视探究过程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实验过程中,不少老师往往只重实验结果,不重实验过程,这只能说是在形式上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而实质上仍然是接受式教学法。物理学中概念、规律、定理、公式等是知识的一种“状态”,“过程”跟“状态”相比内涵更丰富,它可以给人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强调过程与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重视过程并注重充分发展。例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答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但不少同学不知道实验中要选择“玻璃板”和“拿一支相同的蜡烛”的目的。再如,欧姆定律的公式大家都会,但定律得出的过程和方法并非大多数同学都掌握,这里所用的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用到,学生只要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体会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物理的价值,善于用物理的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获得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必需的基本能力,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物理教学;探究;学习
To guide the student how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o carry on the zetetic study
Yang Wenlin
【Abstract】 The student is the study main body, is at the initiative positive condition, undergoes the earnest observation, the practice, the ponder, can realize the rule which in the physical phenomenon contains, thus has the inquisition physics world interest.
【Key words】 Physical teaching; Inquisition; Study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条分缕析,力求讲“深”讲“透”,不仅教学方式单一,而且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无从体现,即使偶尔有学生参与,也不过是配合教师出演一幕幕“教案剧”而已。探究性学习则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他们主要的学习形式。这样,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生生活经验,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求得问题的解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所蕴含的规律,从而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
1 创设情景,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自我发展,强调教师要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即创设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真实的学习环境。为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如在“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当学生看到书本上一些固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和气体的密度(0℃,在标准大气压下)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密度表,想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你能把你的发现给大家说出来吗?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下,通过引导、交流,学生得到了以下结论:表中的数据是按照从大到小来排列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于气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不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如水银);气体的密度与温度和气压有关。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在状态相同时,其密度一定等等。由此可见,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想信他们身上的潜力。再如,在《光沿直线传播》一课上,结合当地正在修建高速公路需打隧道,提出“怎样才能使地下的挖土工作沿直线进行呢?”的问题,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不仅兴趣很高,而且学得轻松,完全处于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中。
2 鼓励学习方式多样,倡导探究性学习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节日的夜晚,礼花绽放时,光是通过什么路径传到我们眼睛的?)、猜想(沿直线传播)、设计实验(选择器材:激光笔、可乐瓶、水、烧杯和果冻)、进行实验及分析与论证几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第二个环节“设计实验”中,通过学生讨论,同学们自己解决了如何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的问题。当激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只能看到墙上有一个亮点,怎样才能显示出光的路径是直线呢?学生通过思考,想到下雨天有雾的天气(气体中含有杂质),常常看到汽车灯射出的光是直线的。此时教师出示一只水瓶,启发学生,你能制造一个有雾的环境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吗?学生想到了热学的液化现象,向水瓶里倒入热水(气温低),教师一试,一条直线果然显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顿时全班同学一片欢呼。以上事例说明,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挖掘,只有一切从学生出发,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上讲台上课”、“抢答”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与平等,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3 激励学生敢“问”,构建探究性平台
就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是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体现。具体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一些语言表达的机会。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学生缺乏语言表达的训练,因此,不少同学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其语言表达往往不能切中要害,结果词不达意。如要求学生举一物体具有动能的例子,学生往往答“汽车”和“飞机”,很明显学生的答案中看不出物体运动的特点。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课前预习中,布置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内容至少提出三个问题,上课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进行归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充分肯定。对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如一只标有220伏40瓦的灯泡,怎样才能在240伏的电压下正常工作呢?学生答串联一个电阻,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要串联一个电阻,串联一个电阻有什么用?学生答“可以减少电路中的电流,使电路中的电流达到灯泡的额定电流,”应该说,学生的这个观点就很好。此时,如果教师非要学生从“分压”的观点去回答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做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由“主动学习”又变为“接受学习”。在师生互动的同时,更要关注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评价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以往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由教师评价,而这样的评价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一水平面上均匀地放一些大头针,把条形磁铁放在上面,根据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大部分学生得出两极磁性较强,中间最弱的结论。当教师问到还有其它发现吗?没想到一位同学得出“条形磁铁的磁性从中间到两极逐渐增强”的正确结论,对一名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答案是很难得的,这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体现。
4 加强实验,重视探究过程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实验过程中,不少老师往往只重实验结果,不重实验过程,这只能说是在形式上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而实质上仍然是接受式教学法。物理学中概念、规律、定理、公式等是知识的一种“状态”,“过程”跟“状态”相比内涵更丰富,它可以给人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强调过程与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验、重视过程并注重充分发展。例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答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但不少同学不知道实验中要选择“玻璃板”和“拿一支相同的蜡烛”的目的。再如,欧姆定律的公式大家都会,但定律得出的过程和方法并非大多数同学都掌握,这里所用的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用到,学生只要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体会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物理的价值,善于用物理的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获得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必需的基本能力,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