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通常人们俗称为“五十肩”、“漏肩风”或“凝肩症”等,是一种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性疾病。笔者从2011年3月—2012年6月运用小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45例,并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价(NRS)积分、肩关节功能积分等进行疗效评价,疗效理想,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肩周炎疼痛功能障碍小针刀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77-01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通常人们俗称为“五十肩”、“漏肩风”或“凝肩症”等,是一种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性疾病。笔者从2011年3月—2012年6月运用小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45例,并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价(NRS)积分、肩关节功能积分等进行疗效评价,疗效理想,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肩周炎患者,通过查看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1~90个随机数随机分为2组各45个,确定2组相应的治疗方法,患者根据就诊时的顺序号对应预先获得的随机数字号确定治疗方法,收集90例有效资料,针刀组45例,西药组45例。2组之间年龄、性别、病程、关节疼痛,关节功能积分等分别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小针刀组。患者取仰卧位,抽取2%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14mL+曲安奈德10mg,配成20mL混合液备用。取肩髃、肩髎、肩贞穴,常规消毒铺巾,用上述混合液于3个穴位作局部麻醉。按小针刀手术操作规程[1],用4号针刀于上述3个穴位分别行纵向切割2~3刀,再贴近肱骨骨面横向剥离2~3刀以松解粘连,出针后用创可贴贴敷。术毕,帮助患者上举、后伸肩关节至最大可忍受活动范围,并行柔和牵拉松解手法。
上述疗法,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1.2.2西药组。药物: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75mg,德国Temmler Werke GmbH(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492);用法: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75mg,每天1次,连服20d。
两组患者治疗后每日均进行功能锻炼。
1.3观测指标及疗效评定方法。
1.3.1疼痛程度数字评价量表法[2](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1.3.2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Mallet评分对肩部的五个基本动作行量化评价:①肩外展:>90°为3分,30°~90°为2分,<30°为1分。②肩中立位外旋:>20°为3分,0°~20°为2分,<0°为1分。③手到颈项:“容易”为3分,“困难”为2分,“不能”为1分。④乎到脊柱:T12水平为3分,S1水平为2分,“不能”为1分。⑤手到嘴:肩内收<40°为3分,部分喇叭征2分,完全喇叭征1分。上述5个动作满分为15分。
1.3.3观测时间:各组根据以上观测指标分别在治疗前、针刀治疗3次(药物治疗20次)后对患者进行评分,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再次对患者进行评分。
1.3.4疗效评价方法[3]。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肩关活动达功能位。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上举>120°,外展>60°,摸脊柱在L1以上。有效: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有所恢复,上举<120°,外展<60°,摸脊柱在L1以下。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评分、功能评分积分比较(见表1):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疗法均能很好的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治疗后2组间比较针刀组优于西药组(P<0.05),提示小针刀治疗能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统计结果见表1。
2.2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经ridit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针刀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治疗结束3月后经ridit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针刀组远期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见表2。
3讨论
肩周炎起病慢,病程长,是一种累及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退行性无菌性炎性反应。多由于急性扭伤、慢性劳损、过度劳累、或局部感受风寒等原因,导致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粘连等无菌性炎性反应。临床资料显示肩周炎疼痛压痛点常常位于肱骨大结节、大小圆肌或肩脚骨内侧缘等处,而X线检查常无特殊改变。大量国内外研究报道,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患者由于疼痛不敢活动,加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理改变,组织液渗出、水肿,尤其是老年人对纤维素吸收不良而使纤维素沉着导致肩关节内、外粘连,关节功能进一步受到限制。目前治疗肩周炎主要有两个目的:缓解疼痛和恢复关节活动度。
小针刀疗法是中西医结合产物。它遵循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原理,对肩周炎患者病变的关键点进行小针刀松解和调节,与传统针灸相比缩短了疗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者朱胜良、周林宽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发现,针刀治疗肩周炎不仅可以松解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纠正其动态平衡失调,还可以毁损软组织炎性压痛点,使陈旧性慢性无菌性炎症病灶转变成新鲜损伤而进一步痊愈。另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针刀干预能有效抑制动物体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水平,改善局部损伤软组织的局部微循环。因此,采用小针刀法松解肩周的肌肉、肌腱,松解结疤粘连,改善肩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缺血、微循环障碍的症状,纠正缺氧,恢复组织营养,达到消炎止痛,肌肉解痉的作用,再坚持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巩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绪平,张天民.针刀临床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12-114
[2]谭冠先.疼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0-4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关键词:肩周炎疼痛功能障碍小针刀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77-01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通常人们俗称为“五十肩”、“漏肩风”或“凝肩症”等,是一种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性疾病。笔者从2011年3月—2012年6月运用小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45例,并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价(NRS)积分、肩关节功能积分等进行疗效评价,疗效理想,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肩周炎患者,通过查看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1~90个随机数随机分为2组各45个,确定2组相应的治疗方法,患者根据就诊时的顺序号对应预先获得的随机数字号确定治疗方法,收集90例有效资料,针刀组45例,西药组45例。2组之间年龄、性别、病程、关节疼痛,关节功能积分等分别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小针刀组。患者取仰卧位,抽取2%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14mL+曲安奈德10mg,配成20mL混合液备用。取肩髃、肩髎、肩贞穴,常规消毒铺巾,用上述混合液于3个穴位作局部麻醉。按小针刀手术操作规程[1],用4号针刀于上述3个穴位分别行纵向切割2~3刀,再贴近肱骨骨面横向剥离2~3刀以松解粘连,出针后用创可贴贴敷。术毕,帮助患者上举、后伸肩关节至最大可忍受活动范围,并行柔和牵拉松解手法。
上述疗法,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1.2.2西药组。药物: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75mg,德国Temmler Werke GmbH(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492);用法: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75mg,每天1次,连服20d。
两组患者治疗后每日均进行功能锻炼。
1.3观测指标及疗效评定方法。
1.3.1疼痛程度数字评价量表法[2](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1.3.2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Mallet评分对肩部的五个基本动作行量化评价:①肩外展:>90°为3分,30°~90°为2分,<30°为1分。②肩中立位外旋:>20°为3分,0°~20°为2分,<0°为1分。③手到颈项:“容易”为3分,“困难”为2分,“不能”为1分。④乎到脊柱:T12水平为3分,S1水平为2分,“不能”为1分。⑤手到嘴:肩内收<40°为3分,部分喇叭征2分,完全喇叭征1分。上述5个动作满分为15分。
1.3.3观测时间:各组根据以上观测指标分别在治疗前、针刀治疗3次(药物治疗20次)后对患者进行评分,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再次对患者进行评分。
1.3.4疗效评价方法[3]。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肩关活动达功能位。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上举>120°,外展>60°,摸脊柱在L1以上。有效: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有所恢复,上举<120°,外展<60°,摸脊柱在L1以下。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评分、功能评分积分比较(见表1):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疗法均能很好的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治疗后2组间比较针刀组优于西药组(P<0.05),提示小针刀治疗能更好地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统计结果见表1。
2.2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经ridit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针刀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治疗结束3月后经ridit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针刀组远期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见表2。
3讨论
肩周炎起病慢,病程长,是一种累及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退行性无菌性炎性反应。多由于急性扭伤、慢性劳损、过度劳累、或局部感受风寒等原因,导致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粘连等无菌性炎性反应。临床资料显示肩周炎疼痛压痛点常常位于肱骨大结节、大小圆肌或肩脚骨内侧缘等处,而X线检查常无特殊改变。大量国内外研究报道,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患者由于疼痛不敢活动,加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病理改变,组织液渗出、水肿,尤其是老年人对纤维素吸收不良而使纤维素沉着导致肩关节内、外粘连,关节功能进一步受到限制。目前治疗肩周炎主要有两个目的:缓解疼痛和恢复关节活动度。
小针刀疗法是中西医结合产物。它遵循针刀医学的基础理论原理,对肩周炎患者病变的关键点进行小针刀松解和调节,与传统针灸相比缩短了疗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者朱胜良、周林宽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发现,针刀治疗肩周炎不仅可以松解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纠正其动态平衡失调,还可以毁损软组织炎性压痛点,使陈旧性慢性无菌性炎症病灶转变成新鲜损伤而进一步痊愈。另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针刀干预能有效抑制动物体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水平,改善局部损伤软组织的局部微循环。因此,采用小针刀法松解肩周的肌肉、肌腱,松解结疤粘连,改善肩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缺血、微循环障碍的症状,纠正缺氧,恢复组织营养,达到消炎止痛,肌肉解痉的作用,再坚持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巩固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绪平,张天民.针刀临床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12-114
[2]谭冠先.疼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0-4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