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中国游客遍布世界各地,但是不文明旅游行为也随之出现,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国民的旅游素质,这不仅关乎着个人的素质表现,更关乎国家的形象。人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个人素质。本文中主要从形象礼仪、基本素质、法规意识、公共意识四个方面分析了不文明旅游的行为,以及出现的原因,同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从个人、旅行社、国家的角度对其提出了建议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当代;国民;旅游素质
一、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具体表现
1、形象礼仪方面
在形象礼仪方面,不修边幅和不讲卫生最为常见。无论是在国内景区还是在国外旅游景区,都能看到衣冠不整、形象不佳的中国游客。调查发现,一些中国出境游客的形象令人不敢恭维。2013年2月,泰国网站上发布的一个上厕所不冲厕所的帖子引起了轰动。帖子原文主要讲述一群去泰国自驾游的中国人在厕所大便后没有冲厕所,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抱怨,这无疑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有些游客半夜穿着睡衣随意在酒店大厅走动,走累了光着脚丫坐地上休息,随地吐痰,让小孩在公共场所小便,乱丢垃圾等。
2、法规意识与公共意识方面
在法规意识方面,中国公民主要表现为不遵守规章制度。例如把“中国式过马路”带到了国外,只要车流量不大就随意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行为既让外国人头疼,也让中国游客成为了外国人眼中“最令人讨厌的游客”。
在公共意识方面,中国公民主要表现为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抽烟,吐痰等。其实并不是所有中国游客都会这样,但只要有人这样做,就会在外国人心中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不是针对个别中国人,而是一个对整体的印象。
二、旅游不文明现象的成因
“以上不文明现象反映的是国民旅游素质的缺失,而导致其缺失的原因既有教育不足的因素,也有封建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客观因素。”【1】以下对此分别进行讨论。
1、公民自身素质修养问题
纵使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大国,也无法排除有道德素质不高的人存在。“国内对道德文明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经济的重视,很多游客对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都一无所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国内缺乏相关的教育制度。”【2】不同的人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也随之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素质与自身修养。此外,公民也缺乏公共意识。“旅游中的行、游、住、食、购、娱都发生在与旅游者自身利益毫不相关的异地公共空间,”【3】所以某些时候为了自身方便,便毫无顾忌地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随地吐痰,上完厕所不冲水等,但如果是在自己家里,这些事情明显不会发生。
2、中国封建糟粕思想的影响
正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它都有自己的精华与糟粕。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是封建专制社会,处于不同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地位意识,其中“主奴意识”是其中之一。“中国人的‘主性’近似于一种统治心理,而‘奴性’则表现为自轻自贱,惟命是从。”【4】而这两种意识会随着人所处的环境地位的不同而相互切换,因此便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在中国,有“顾客就是上帝”这一说法,所以“主奴意识”在消费活动中经常出现,旅游便是其中之一。游客会在旅游过程中不自觉的形成“主性意识”,比如对旅游服务人员提出不合理要求,住酒店时不按酒店管理要求行事,以及对旅游服务人员表现出蔑视的态度。
3、病态的竞争和从众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理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直铭记于国民心中。为了要发展,只好不断地竞争。由于平时所处环境中这种竞争意识的已经根深蒂固,因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也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事事竞争的态度。例如,乘坐交通工具时争先恐后,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甚至根本不排队等现象。
从众,就是看到别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理性的从众还可以接受,但盲目从众绝不能容忍。在旅游当中,游客往往会互相影响。一些具有基本文明素养的游客看到素质偏低的游客做出不文明行为之后,会认为自己并不是带头那个,便也跟着做了。
因此,盲目地竞争和从众都是不应该的,它带来的是对社会规则、公共礼仪的漠视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4、文化习俗的差异
不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都存在着文化习俗差异。游客在没有事先了解当地文化及其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就去旅游,难免会以自己长期以来的习惯做事,某些时候就会与当地的习俗起冲突,便会被贴上“不文明”的标签。文化习俗不同,加上旅游知识的缺乏,入乡不能随俗是在所难免的。
三、我国公民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影响
1、游客自身的安全隐患
古人说:“登高望远在重阳”,而现今,登上壮观的雪雕作品拍照,不考虑自身安全,猝不及防就会是“爬的越高,摔得越惨”;随意喂食、投打动物、违规操作游艺器械也会造成伤害,尤其小孩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但他们没有矫健的体魄,很容易就会受伤。令人忧心的是游客对自身安全的漠视,一如既往的偏执的做自己,造成的后果是得不偿失 。
2、景区价值降低、吸引力下降
首先,旅客的不文明行为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例如,我国西南省区的大量岩溶洞穴,里有大量石幔、钟乳石、石笋等自然奇观,但总有游客会触摸,这样不仅会在景物上留下痕迹,也不利于石灰岩的生长。其次,污染景区环境,造成景观质量下降;比如设备不齐全的景区,游客随手乱扔果皮、饮料瓶、烟头等垃圾、小孩随地大小便使公共环境遭到污染。最后,造成游客视觉污染,破坏旅游环境气氛,进而影响其他旅游者的游览质量,降低游兴,如在非吸烟区吸烟,在公共场合打赤膊、坦胸常怀,讲黄色段子、宣传封建迷信、违章野炊。最终这些必然导致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的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损害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公民旅游特别是出境游,是展示国家形象、反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窗口”,【5】但是外媒报道的却是有很多中国人不文明旅游的丑闻,导致“中国人”成了不文明、粗鲁、野蛮的代名词。乱写乱刻:“到此一游”的不雅照;大声喧哗:公共场合吵闹、大声接打手机;不讲卫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不冲厕所;不讲秩序:坐车、购物时争抢拥挤、插队加塞,或是在飞机上因小摩擦而大打出手真实事件层出不穷。“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保持安静”,“不要随地吐痰”这些以专为中国人特定的标语出现在国外旅游胜地。
公民走出国门,一旦做出不文明的举动,就会被放大到国家的层面上,失去的是国家的自尊,损害的是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以及给国际的印象。
四、提高国民旅游素质对策研究
1、加强公民自身素质和公共意识教育
首先,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开展国民旅游素质教育,将旅游文明内化为国民的基本素质。”【6】进行环保教育的宣传,让他们切实体会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地履行职责。其次,提高全体公民的监督执行意识;公民从自身做起,规范不良行为,在公众场合保持安静,文明礼让,注重公众卫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身起带头作用,并且监督别人,慢慢你就会发现你的周边人受到你的影响,文明渐渐就会蔓延整个社会。最后,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旅游前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信仰和语言;认识更多人,交更多的朋友,硕果累累,满载而归,才会不枉虚此行。
2、旅游社管理
“旅游社在旅游供求活动中,是发起旅游和接待旅游的中介组织,且起到重要的重要,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旅游社必须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且必须起到相应义务”【7】。首先,签订合法的合同;保证旅游者权益,消费者受到法律的保障,才不会出现闹事的现象。其次,健全的导游人员管理制度;“导游要获得导游资格证,确保在相应的景区导游有丰富的知识储备,”【8】做好介绍,同时要求游客文明,起到监督作用,使游客文明旅游。最后,导游人员要注意保护游客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不从游客身上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游客旅游舒心、放心。
3、建立健全机制。
首先,建立约束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结合各方面条件制定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在保障了游客的基本利益的情况下,同时可以规范游客不良行为,这些法律、法规和地方的规章制度为景区旅游者提供了管理依据。
其次,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游客作出损害景区的事情时,在考核机制健全的情况下,根据危害程度做出适当的惩处。
最后,建立鼓励机制;让公民当监督者,看到并且检举,那些做出不文明行为的人,对之进行惩处;相反也可将功补过,保证绝不再犯,认真监督别人,将景区是为自己的家园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罗薇,江宁宁.中国公民境内外旅游文明素质缺失的成因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4.10:14-15+20
[2]饶清华.徐霞客与国民旅游素质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8-21+72
[3][4]刘丽莉.我国公民出境游不文明行为研究[D] 南京- 南开大学:旅游管理,2007
[5]兰州日报记者 李晓霞.旅游,请带着文明上路[N].兰州日报,2016-05-24010
[6]颜廷利.国民旅游素质教育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76-77
[7][8]张琥.旅游政策与法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
【关键词】:当代;国民;旅游素质
一、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具体表现
1、形象礼仪方面
在形象礼仪方面,不修边幅和不讲卫生最为常见。无论是在国内景区还是在国外旅游景区,都能看到衣冠不整、形象不佳的中国游客。调查发现,一些中国出境游客的形象令人不敢恭维。2013年2月,泰国网站上发布的一个上厕所不冲厕所的帖子引起了轰动。帖子原文主要讲述一群去泰国自驾游的中国人在厕所大便后没有冲厕所,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抱怨,这无疑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有些游客半夜穿着睡衣随意在酒店大厅走动,走累了光着脚丫坐地上休息,随地吐痰,让小孩在公共场所小便,乱丢垃圾等。
2、法规意识与公共意识方面
在法规意识方面,中国公民主要表现为不遵守规章制度。例如把“中国式过马路”带到了国外,只要车流量不大就随意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行为既让外国人头疼,也让中国游客成为了外国人眼中“最令人讨厌的游客”。
在公共意识方面,中国公民主要表现为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抽烟,吐痰等。其实并不是所有中国游客都会这样,但只要有人这样做,就会在外国人心中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不是针对个别中国人,而是一个对整体的印象。
二、旅游不文明现象的成因
“以上不文明现象反映的是国民旅游素质的缺失,而导致其缺失的原因既有教育不足的因素,也有封建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客观因素。”【1】以下对此分别进行讨论。
1、公民自身素质修养问题
纵使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大国,也无法排除有道德素质不高的人存在。“国内对道德文明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经济的重视,很多游客对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都一无所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国内缺乏相关的教育制度。”【2】不同的人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也随之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素质与自身修养。此外,公民也缺乏公共意识。“旅游中的行、游、住、食、购、娱都发生在与旅游者自身利益毫不相关的异地公共空间,”【3】所以某些时候为了自身方便,便毫无顾忌地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随地吐痰,上完厕所不冲水等,但如果是在自己家里,这些事情明显不会发生。
2、中国封建糟粕思想的影响
正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它都有自己的精华与糟粕。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是封建专制社会,处于不同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地位意识,其中“主奴意识”是其中之一。“中国人的‘主性’近似于一种统治心理,而‘奴性’则表现为自轻自贱,惟命是从。”【4】而这两种意识会随着人所处的环境地位的不同而相互切换,因此便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在中国,有“顾客就是上帝”这一说法,所以“主奴意识”在消费活动中经常出现,旅游便是其中之一。游客会在旅游过程中不自觉的形成“主性意识”,比如对旅游服务人员提出不合理要求,住酒店时不按酒店管理要求行事,以及对旅游服务人员表现出蔑视的态度。
3、病态的竞争和从众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理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直铭记于国民心中。为了要发展,只好不断地竞争。由于平时所处环境中这种竞争意识的已经根深蒂固,因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也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事事竞争的态度。例如,乘坐交通工具时争先恐后,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甚至根本不排队等现象。
从众,就是看到别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理性的从众还可以接受,但盲目从众绝不能容忍。在旅游当中,游客往往会互相影响。一些具有基本文明素养的游客看到素质偏低的游客做出不文明行为之后,会认为自己并不是带头那个,便也跟着做了。
因此,盲目地竞争和从众都是不应该的,它带来的是对社会规则、公共礼仪的漠视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4、文化习俗的差异
不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都存在着文化习俗差异。游客在没有事先了解当地文化及其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就去旅游,难免会以自己长期以来的习惯做事,某些时候就会与当地的习俗起冲突,便会被贴上“不文明”的标签。文化习俗不同,加上旅游知识的缺乏,入乡不能随俗是在所难免的。
三、我国公民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影响
1、游客自身的安全隐患
古人说:“登高望远在重阳”,而现今,登上壮观的雪雕作品拍照,不考虑自身安全,猝不及防就会是“爬的越高,摔得越惨”;随意喂食、投打动物、违规操作游艺器械也会造成伤害,尤其小孩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但他们没有矫健的体魄,很容易就会受伤。令人忧心的是游客对自身安全的漠视,一如既往的偏执的做自己,造成的后果是得不偿失 。
2、景区价值降低、吸引力下降
首先,旅客的不文明行为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例如,我国西南省区的大量岩溶洞穴,里有大量石幔、钟乳石、石笋等自然奇观,但总有游客会触摸,这样不仅会在景物上留下痕迹,也不利于石灰岩的生长。其次,污染景区环境,造成景观质量下降;比如设备不齐全的景区,游客随手乱扔果皮、饮料瓶、烟头等垃圾、小孩随地大小便使公共环境遭到污染。最后,造成游客视觉污染,破坏旅游环境气氛,进而影响其他旅游者的游览质量,降低游兴,如在非吸烟区吸烟,在公共场合打赤膊、坦胸常怀,讲黄色段子、宣传封建迷信、违章野炊。最终这些必然导致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的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损害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公民旅游特别是出境游,是展示国家形象、反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窗口”,【5】但是外媒报道的却是有很多中国人不文明旅游的丑闻,导致“中国人”成了不文明、粗鲁、野蛮的代名词。乱写乱刻:“到此一游”的不雅照;大声喧哗:公共场合吵闹、大声接打手机;不讲卫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不冲厕所;不讲秩序:坐车、购物时争抢拥挤、插队加塞,或是在飞机上因小摩擦而大打出手真实事件层出不穷。“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保持安静”,“不要随地吐痰”这些以专为中国人特定的标语出现在国外旅游胜地。
公民走出国门,一旦做出不文明的举动,就会被放大到国家的层面上,失去的是国家的自尊,损害的是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以及给国际的印象。
四、提高国民旅游素质对策研究
1、加强公民自身素质和公共意识教育
首先,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开展国民旅游素质教育,将旅游文明内化为国民的基本素质。”【6】进行环保教育的宣传,让他们切实体会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地履行职责。其次,提高全体公民的监督执行意识;公民从自身做起,规范不良行为,在公众场合保持安静,文明礼让,注重公众卫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身起带头作用,并且监督别人,慢慢你就会发现你的周边人受到你的影响,文明渐渐就会蔓延整个社会。最后,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旅游前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信仰和语言;认识更多人,交更多的朋友,硕果累累,满载而归,才会不枉虚此行。
2、旅游社管理
“旅游社在旅游供求活动中,是发起旅游和接待旅游的中介组织,且起到重要的重要,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旅游社必须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且必须起到相应义务”【7】。首先,签订合法的合同;保证旅游者权益,消费者受到法律的保障,才不会出现闹事的现象。其次,健全的导游人员管理制度;“导游要获得导游资格证,确保在相应的景区导游有丰富的知识储备,”【8】做好介绍,同时要求游客文明,起到监督作用,使游客文明旅游。最后,导游人员要注意保护游客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不从游客身上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游客旅游舒心、放心。
3、建立健全机制。
首先,建立约束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结合各方面条件制定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在保障了游客的基本利益的情况下,同时可以规范游客不良行为,这些法律、法规和地方的规章制度为景区旅游者提供了管理依据。
其次,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游客作出损害景区的事情时,在考核机制健全的情况下,根据危害程度做出适当的惩处。
最后,建立鼓励机制;让公民当监督者,看到并且检举,那些做出不文明行为的人,对之进行惩处;相反也可将功补过,保证绝不再犯,认真监督别人,将景区是为自己的家园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罗薇,江宁宁.中国公民境内外旅游文明素质缺失的成因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4.10:14-15+20
[2]饶清华.徐霞客与国民旅游素质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8-21+72
[3][4]刘丽莉.我国公民出境游不文明行为研究[D] 南京- 南开大学:旅游管理,2007
[5]兰州日报记者 李晓霞.旅游,请带着文明上路[N].兰州日报,2016-05-24010
[6]颜廷利.国民旅游素质教育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76-77
[7][8]张琥.旅游政策与法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