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梦的实质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要实现中国梦这样的内涵,就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外在的支撑点—经济基础。只有经济的繁荣发展才能撑起国民的中国梦,需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来探析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梦的关系,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探析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经济;新型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提出背景
新型城镇化是在十八大提出的,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这是中国梦背景的内涵和要求,它的出现是中国梦的具体延伸,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整合以及创新。
(一)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催生了作为其经济内涵的新型城镇化的出现。
(二)社会历史的迫切需求
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要降低很多。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小城镇建设数量多、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太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二、城镇化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
1.城镇化发展快速稳步提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城镇人口731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73%。城镇化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升,由2000年的36.22%上升2010年的49.95%,再于近两年突破50%的水平,十三年来共增长了17.5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1.34%,高于1980-1990年间0.68%的增长率和1990-2000年间0.98%的增长率。城镇化总体处于快速稳步上升阶段,预计未来将大体保持每年1%的增长速度。
2.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布局日趋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了“655+20000(城市和建制镇)”的框架体系及辽中、京津冀北、长三角、珠三角四个成熟的城镇群的格局。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城镇空间布局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正在形成,表现为与我国地理环境资源基本相协调的东密、中散、西稀的总体情形。从微观角度看,城市中心城区、内部空间、近郊区以及远郊县的城镇空间结构层次逐渐显现。
(二)城镇化问题
1.片面注重城市规模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对城镇化认识不到位,重城市自身发展轻区域协调,重工业发展轻第三产业,重城市建设轻产业拉动,重外延拓展轻内涵提高等问题日益普遍。一些地方积极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把城镇的公共设施投入用于行政办公中心等形象工程,重视视觉效果,忽视城镇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就业情况以及社会保障的需求。城镇面貌短期内得以改观,然而体制和政策方面弊端日益显露,导致城镇化发展中最为核心的人口城镇化的目标被忽略。
2.城镇规模和结构发展不协调
从我国城镇化的形态看,不同规模和结构发展不协调。多数的城市群,如环渤海、珠江三角洲、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实力比较强,但就全国来讲,大多数中小城市城市还处于城镇化低级阶段,吸纳人口能力还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如今,我国有很多人口数量超过500 万的大城市,然而这些城市普遍面临严重的“城市病”问题,众多的建制镇和集镇规模太小,发展动力不足;中间规模的城镇比较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缺乏过渡环节,城镇规模和结构发展不协调。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一)城镇布局的特色化、合理化
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城市建构,大中小城市和城市群、小城镇之间要科学布局,与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中国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侧重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健康发展,合理布置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和吸纳能力。中小城镇没有工业化的有力支撑,经济不能够持续发展,城市平民的基本生活条件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中心城镇以工业化支撑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避免出现发达国家的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多数的农村人口进城,没有相应就业的机会,城市的服务业也安置不了那么多人,因此出现了大量贫民窟以及高失业的现象。
(二)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的城市化需要小城镇和小乡镇的发展为基础;中国的乡镇化需要中国农业现代化作为支撑;农业产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率,才能实现小城镇的规模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大中城市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合理,经济效益更加明显,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强国梦。
(三)走群众路线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内在承载力的提高上,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统一,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多市场、创造更多条件,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相辅相成,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走智能、集约、低碳、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实践好、发展好新型城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
[2]涂小雨.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解析[J].思想理论研究,2010(3)
[4]郑德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纵横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1(2)
【关键词】:中国梦;经济;新型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提出背景
新型城镇化是在十八大提出的,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这是中国梦背景的内涵和要求,它的出现是中国梦的具体延伸,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整合以及创新。
(一)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催生了作为其经济内涵的新型城镇化的出现。
(二)社会历史的迫切需求
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但也要看到,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要降低很多。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小城镇建设数量多、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太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二、城镇化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
1.城镇化发展快速稳步提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城镇人口731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73%。城镇化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升,由2000年的36.22%上升2010年的49.95%,再于近两年突破50%的水平,十三年来共增长了17.5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1.34%,高于1980-1990年间0.68%的增长率和1990-2000年间0.98%的增长率。城镇化总体处于快速稳步上升阶段,预计未来将大体保持每年1%的增长速度。
2.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布局日趋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了“655+20000(城市和建制镇)”的框架体系及辽中、京津冀北、长三角、珠三角四个成熟的城镇群的格局。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城镇空间布局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正在形成,表现为与我国地理环境资源基本相协调的东密、中散、西稀的总体情形。从微观角度看,城市中心城区、内部空间、近郊区以及远郊县的城镇空间结构层次逐渐显现。
(二)城镇化问题
1.片面注重城市规模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对城镇化认识不到位,重城市自身发展轻区域协调,重工业发展轻第三产业,重城市建设轻产业拉动,重外延拓展轻内涵提高等问题日益普遍。一些地方积极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把城镇的公共设施投入用于行政办公中心等形象工程,重视视觉效果,忽视城镇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就业情况以及社会保障的需求。城镇面貌短期内得以改观,然而体制和政策方面弊端日益显露,导致城镇化发展中最为核心的人口城镇化的目标被忽略。
2.城镇规模和结构发展不协调
从我国城镇化的形态看,不同规模和结构发展不协调。多数的城市群,如环渤海、珠江三角洲、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实力比较强,但就全国来讲,大多数中小城市城市还处于城镇化低级阶段,吸纳人口能力还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如今,我国有很多人口数量超过500 万的大城市,然而这些城市普遍面临严重的“城市病”问题,众多的建制镇和集镇规模太小,发展动力不足;中间规模的城镇比较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缺乏过渡环节,城镇规模和结构发展不协调。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一)城镇布局的特色化、合理化
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城市建构,大中小城市和城市群、小城镇之间要科学布局,与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中国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侧重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健康发展,合理布置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和吸纳能力。中小城镇没有工业化的有力支撑,经济不能够持续发展,城市平民的基本生活条件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中心城镇以工业化支撑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避免出现发达国家的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多数的农村人口进城,没有相应就业的机会,城市的服务业也安置不了那么多人,因此出现了大量贫民窟以及高失业的现象。
(二)提高城镇化质量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的城市化需要小城镇和小乡镇的发展为基础;中国的乡镇化需要中国农业现代化作为支撑;农业产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率,才能实现小城镇的规模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大中城市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合理,经济效益更加明显,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强国梦。
(三)走群众路线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内在承载力的提高上,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统一,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多市场、创造更多条件,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相辅相成,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走智能、集约、低碳、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实践好、发展好新型城镇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
[2]涂小雨.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袁银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解析[J].思想理论研究,2010(3)
[4]郑德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纵横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