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uli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教师应该处于何种地位,则是众说不一。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主导”地位,既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认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实际的情况,却被许多老师解读为“一切围绕着学生转”,教师们在课堂上小心翼翼,迷失了自我,身份成了“牧羊人”,教学也走进了一个个误区.
  其具体表现是:
  一、教学目标模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当下这样的课盛行:教师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学一段时间后,给予学生质疑问题的广阔空间,接着讨论解疑,最后归纳总结。应该说,这种课堂模式确实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但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老师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让给学生,在没有任何目的的、也没有系统指导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这种有意迁就和放纵下,为质疑而质疑,不管是真心有疑还是假心有疑,,不管是举手之劳就可知还是苦苦求索而无果,不管是诚心求教还是存心捉弄,都一一拿将上来。教师再来一句:“请小组讨论你们感兴趣的问题。”整个课堂在热热闹闹中进行,完全抛开了教学目标,试想,一节课下来能有何收获?
  二、忽略教学重难点,学生盲目讨论
  有的老师虽关注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但为体现“个性发展”、“合作探究”的理念,追求人人参与的课堂行为,追求活泼热烈的课堂氛围,几乎节节都组织讨论。无论浅显的无需讨论的还是深奥的学生根本讨论不出的,无论适合独立思考的还是需要交流探讨的,一概拿来讨论。课堂上也是人声鼎沸,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忙得不亦乐乎。一节课下来,会的还是会的,不会的还是不会的,更多的情况是受时间限制,学生根本没讨论完教师设置的题目,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堂评判欠缺,无论学生如何回答,都表扬“好”
  在课堂上,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只要是学生谈出见解,老师一概不否定,总是说“好”,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给学生话语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于是乎,课堂上学生发言随心所欲,不加思考,无论是符合要求的还是离题千里的,无论是恰当规范的还是随意堆砌的,无论是正确的还是牵强的甚至是错误的,无视原题要求,一味大胆往外端,根本不注重追求发言的质量,只求倾吐的畅快。教师一味地肯定,使问题的真相扑朔迷离。一节课下来,谁是谁非,毫无定论。
  之所以走进这些误区,我觉得是老师们没有正确的解读新课标,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弄明白“什么是主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指认识者。客体指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由此可知,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但是,同客体相对的主体,并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主体是指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具有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改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的人。
  那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文本、学生这构成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谁是“主体”呢?我认为,在备课过程中,教师相对于文本是主体;相对于学生,教师也是主体。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解出知识点,设计教学目标,是认识文本;而根据文本特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构建教学模式,是希望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施加影响,也是对“学生”这样一个客体的改造。
  而在课堂教学中,相对于文本,学生是主体。文本是“被认识、被改造”的对象,而对之认识、改造的主动者就是学生。他们需要在自主认识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去认识文本,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形成知识概念,构建知识系统;这其中,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对文本形成评价。
  在教育过程中,相对于学生,教师也是主体。我们在承认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师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差距。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从知识、阅历、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就教学情境而言,是无法做到平等的。师生从文本层面上开始的起点与高度是截然不同的。在学科学习中,很多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的传授,很多思想深刻的作品,还需要老师的点拨。这时候,就需要教学艺术和技巧。而教学艺术和技巧,就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在“认识和改造”学生时的实践活动。
  其次,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也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的主观性。”钱湘健和王家伦老师把主体性细化为三点: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应对自己的教与学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有自己的计划目标,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自己的评价体系等;“能动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认知、实践和评价;“创造性”是指教学主体对教学对象进行创造活动。
  就此而言,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当然需要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新课改其实就是确保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拥有学习主体的权利,并承担作为学习主体的义务。
  同样,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同样享有作为教学主体的权利,也必须承担起作为教学主体所应尽的义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依然有着不可剥夺的话语权,依然有着对课堂设计的控制权,这本身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也必须本着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根据课程标准,切合学生实际,课前有自己的课堂预设,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好引导和扶助。
  新课标中有这样的表述“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这就明确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就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
其他文献
一、从教材里搜集写作素材。  作文的材料从哪里来?这是学生写作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没东西写,不知道写什么,我们老师一直说要选材,而不少学生根本没有材料,谈什么选材?笔者认为,作文的材料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鲜活的生活细节,包括家庭、校园和社会。二是丰富的阅读体验,包括教材、诗词歌赋、名著及其他的课外阅读。三是新鲜的社会热点。但我们的大部分学生每天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缺乏生活体验,大大咧咧,也不会关
期刊
余映潮老师倡导的板块教学,就是为学生而教的。所谓“板块式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个人认为,“板块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是真正地教语文、教语言,而不是教课文。  一、集体训练,面向全体  余老师认为:一节好课,首先就要有大量的集体训练,即班级训练。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是部分或大部分学生,因此
期刊
首先,对待学生要爱而不失严。作为教师来说爱是工作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你的工作是否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取得学生的信任,爱是首要条件。有人说:“作家是为作品而活着”,也可以说,我们老师也是为学生而活着。当一名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要爱,对成绩差的更应该爱,爱是联结老师和学生心灵的纽带。但爱并不排斥严,严和爱是统一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密切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教师要有“高”的素养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其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方面要高于其他群体。教师渊博的知识,生动的教学,常
期刊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外,还应注重方法技巧的点拨。  一、注重如何选材  选材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新颖的题材能很好地凸现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选材呢?  1.确立话题中心。首先,思考自己要在文章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高效课堂为我们解决了任务重、课上时间少、任务多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高效性呢?我认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经过这几年在教学一线中的摸爬滚打,结合我校在实施和推进高效课堂的经验,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
期刊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童话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各大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之作为经典选入其中。但各版本的语文教参对于本篇课文主题的阐释主要是: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当然,我们不否定《皇帝的新装》所具有得社会批判意义,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应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准或统一答案,而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莎士比亚的那句
期刊
“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其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体现在对意向的调节、维持和定向上,它与认识一起,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施加重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
期刊
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然而,我们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应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中,笔者拟就现代诗歌教学的做法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以为,现代诗歌教学应走好以下“五步”。  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  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是篇章不长,文词明白,学生比较容易看得懂
期刊
每次读《亮剑》、看《亮剑》,都会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诸多感受积郁心底,不吐不快。下面就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等几个方面来谈谈读《亮剑》的粗浅感受,与志趣相投者共勉。  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丰富饱满,蕴含时代色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亮剑》人物众多,特征鲜明,性格各异,主要人物有李云龙、丁伟、孔捷、赵刚、老师长、首长、楚云飞、魏和尚、段鹏、田雨、常教员等,其中尤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