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a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密切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教师要有“高”的素养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其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方面要高于其他群体。教师渊博的知识,生动的教学,常常会让学生流连忘返,陶醉其间,自然会吸引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我相信,为师者,拥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天,定可以像我的曾经的欧阳老师一样,成为学生们心中最亮的星。
  二、教师要有“蹲”的姿态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蹲下来看孩子》,看了这篇文章,我感触很深:为师者何尝不是如此?只有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奇妙的世界,才能聆听到孩子的心声;只有蹲下来,才能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只有蹲下来,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谋求“教”与“学”的最佳境界。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当我们蹲下来的时刻,我们就可以以孩子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而不再是高高在上。
  我明白,为师者,只有蹲下来,以学生的身份去思考,才能与学生心灵相通,才能成为学生循循善诱的学习长者,才能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三、教师要有“赏”的慧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抱着“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矿”的心态去欣赏学生。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班有一个女生,成绩不好,个性也非常张扬,前任班主任和部分老师对她很是无奈。但她语文基础比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又擅长朗诵。于是,在课堂上,我常让她范读课文,对她出色的表现及时予以真诚的表扬。在一次升旗礼上,我还特别请她代表我们班在全校师生面前做了演讲,让她有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慢慢地,她开始收敛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同学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以前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的学生,不但没和我对立,还成了我得力的小助手。
  四、教师要有“放”的胆识
  现代教育,关注多元解读,关注学生个性张扬,关注学生心灵的舒展,因此,教师必须以一种“放”的胸怀,为孩子提供更广泛的解读空间及个性发展空间。在工作中,教师常常把学生看成是小孩子,总觉得他们什么都要依赖老师或父母,没有长大,因此,他们常常像老母鸡搂着小鸡一样看护着学生,不肯放手让学生自己走,不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不给他们独立做事的机会。
  上学期的几次习作,我放手把评改权交给了学生,每小组由一名小组长带领集体评议学生的作文。通过巡回检查发现,孩子们的评价和审美能力确实令我刮目相看,作文中好的语句和词语他们都仔细的进行了标注,并对整篇作文进行了整体评价。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评价和审美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互相之间的学习,取长补短,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从批阅习作这件事上,我受到了启发:放手让学生去做,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信任,还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相信每位学生,他们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成绩。我坚信,为师者,相信孩子有你智慧的引导与关爱,“放手”让他们自己走,孩子们一定会越走越阳光!越来越矫健!
  我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同欢乐,共忧伤,成为了他们崇拜的、信任的大朋友。我发现,教育不再是一种付出,一种牺牲,而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更是一种享受!
其他文献
不同的学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人格是“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有人说人格是“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人认为人格是“演员在戏剧中充当的人物性格和角色”;还有人认为人格是“人的一贯行为模式”。这些不同的定义都是从外显角度对人格的描述。还有人从人的内在的欲望、动机、品质、理想、意识、本性等特征给人格下定义,如:认为人格是“使一个人适合于他的工作的那个人品质的总和”,是“完善的理想”;“
期刊
走上教坛二十多年了,一直从事语文科教学。语文这一学科像无底深潭,无论掷多少石子下去,都填不满,得到的,只是被石子激起的一片小小浪花!唉,教语文难啊!想在语文科取得成绩,难上加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清楚知道;语文科的教学,投入大,收获小。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呢?我决定尽全力,另辟途径,争取转败为胜。  我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
期刊
“以善致善”是儒家的哲学思想,蒋庆在《以善致善—— 蒋庆与盛洪的对话》一书中指出,“以善致善”就是实现善的目的必须用善的手段,也叫“以正治正”。如果将这一思想运用在德育中,就是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既要持有正义的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又要采用正义的德育手段,即采用合情、合理、合法的办法,遵循教育原则,对学生进行精神育化。  那么,教育者究竟如何才能“以善致善”,让德育焕发生命活力
期刊
实施集体备课的初衷是凝聚集体的智慧,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但是我们发现在一些学校,把集体备课等同于分工备课。为了便于研究和管理,有些学校在学期初就排出了备课的分工表,将整册内容进行了分解,每个教师分别负责一部分,让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做好准备。到参加集体备课时,就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应该说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对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最终演变成一人一个单元,只有在自己负责的单元自己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愿看到学生作文出现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现象,不愿看到无创造力的克隆文章,我们希望看到有创新、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文的本质应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剖白。鉴于此,《初中语文日记随笔式写作训练探索与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志同道合、求索创新,经历过研究的困惑、推进的努力、殷切的期待和成功的喜悦,在初中语文日记随笔式写作之兴趣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下面结合实践,谈一些我们的做法。  一、
期刊
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它既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更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等都很难轻言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那么怎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和烦琐的事务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寻找——享受课堂  如果我们以享受的态度对待课堂,眼前就
期刊
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仔细思之,发现很多活动已经游离于语文学习之外,教师过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缺乏调控的状态之中,大大降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如何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呢?  一、积极鼓励,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这
期刊
一、从教材里搜集写作素材。  作文的材料从哪里来?这是学生写作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没东西写,不知道写什么,我们老师一直说要选材,而不少学生根本没有材料,谈什么选材?笔者认为,作文的材料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鲜活的生活细节,包括家庭、校园和社会。二是丰富的阅读体验,包括教材、诗词歌赋、名著及其他的课外阅读。三是新鲜的社会热点。但我们的大部分学生每天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缺乏生活体验,大大咧咧,也不会关
期刊
余映潮老师倡导的板块教学,就是为学生而教的。所谓“板块式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个人认为,“板块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是真正地教语文、教语言,而不是教课文。  一、集体训练,面向全体  余老师认为:一节好课,首先就要有大量的集体训练,即班级训练。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是部分或大部分学生,因此
期刊
首先,对待学生要爱而不失严。作为教师来说爱是工作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你的工作是否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取得学生的信任,爱是首要条件。有人说:“作家是为作品而活着”,也可以说,我们老师也是为学生而活着。当一名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要爱,对成绩差的更应该爱,爱是联结老师和学生心灵的纽带。但爱并不排斥严,严和爱是统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