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主题的多元化阐释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k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童话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各大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之作为经典选入其中。但各版本的语文教参对于本篇课文主题的阐释主要是: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当然,我们不否定《皇帝的新装》所具有得社会批判意义,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应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准或统一答案,而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莎士比亚的那句经典论述:“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鲁迅先生也曾这样描述《红楼梦》的主题:“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可见,对于同一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视觉去审视。因此,越是经典的恢弘巨著,主题结论的多元性就越明显,《皇帝的新装》同样也不例外。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一项中提出:“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这种倡导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因此,对于《皇帝的新装》这样的经典作品,其主题阐释更应该多元化,除了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外,我认为以下几种角度地阐释同样也应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注意和思考:
  第一种角度:对于自私、虚伪等人性弱点的批判。抛开过于功利化的具有政治批判意义的倾向性解读,我们不难发现,《皇帝的新装》嘲讽的对象不仅仅只是皇帝、大臣这些统治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普通百姓显然也在被嘲讽之列,因为他们在面对那件根本不存在的衣服时,和皇帝、大臣们都作出了同样的反应——极力掩盖真相且认为那衣服很美。为什么同样的愚蠢行为,却单单指责皇帝、大臣们是虚伪和愚蠢的,而将普通民众排斥在批判的行列之外呢?纵观全文,不难发现《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实际上是批判人类——不仅包括统治阶级也包括“被统治阶级”所共有的虚伪、自私等人类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这些人之所以会对根本不存在的皇帝的新装,做出如此荒谬的反应,根源就在于他们怕被别人认为自己很愚蠢的虚荣以及为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而证明自己称职的自私心理在作祟。
  第二种角度:“惟无邪,才真实”的深刻寓意。童话中,骗子的骗术算不上有多么高明,他们之所以能得逞,一切皆源于他们内心的邪念:皇帝之所以被骗子骗,是因为他昏聩,爱慕虚荣,一味追求华丽服装的怪癖,这才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他和大臣以及百姓之所以不敢揭露骗子的骗术,面对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也不敢道出事情的真相,是因为他们自私和虚伪的丑恶心态在作怪,他们人人都惧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所以都落入了骗子所设的骗局里面不能自拔。而文中的小孩是无邪的,所以无畏无惧,从而能道破事情的真相,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场并不太高明的骗局,浮雕般地凸显出皇帝、大臣和百姓们的虚伪、自私的丑恶一面。安徒生是想借这个童话劝谕人们:如心怀杂念,醉心于自私和虚伪的邪念,不但看不到事情的真面目,还会导致自欺欺人,被人耍弄,即便是被认为是身份高贵的皇帝也不例外。
  第三种角度:骗子的机智或狡猾。纵观全文,可以看出,这篇童话讲的就是皇帝和大臣们如何一步步陷入两个骗子的圈套而出丑的故事。习惯上,我们总把“骗子”当成一个贬义词,但这似乎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道德评判标准,在诸多民间故事中, “骗子”一词其实并无贬义。“骗”只是小人物在艰难环境中对抗昏庸或无赖式的大人物并赖以生存的一种策略,他们往往以智取胜,这既是小人物的一种心理宣泄方式地体现,也是对丑恶大人物的一种讽刺。《皇帝的新装》中,安徒生其实并未对这两个骗子进行道德批判,除了“骗子”的称谓外,对他们并没有任何贬义性质上的描述和修饰,与此相对反而是对皇帝和大臣们尤其是皇帝极尽嘲讽之能事。“骗子”的骗局得逞,可谓“机智”,当然亦可称之为“狡猾”。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容不容忽视一部分。因此在阐释《皇帝的新装》的主题教学中,作为引航人的语文教师千万不要让一元的传统阐释成为束缚学生创见的藩篱,而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多角度多侧面的去挖掘,更好地把握其主题的多元化、多义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真正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他文献
实施集体备课的初衷是凝聚集体的智慧,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但是我们发现在一些学校,把集体备课等同于分工备课。为了便于研究和管理,有些学校在学期初就排出了备课的分工表,将整册内容进行了分解,每个教师分别负责一部分,让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做好准备。到参加集体备课时,就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应该说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对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最终演变成一人一个单元,只有在自己负责的单元自己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愿看到学生作文出现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现象,不愿看到无创造力的克隆文章,我们希望看到有创新、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文的本质应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剖白。鉴于此,《初中语文日记随笔式写作训练探索与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志同道合、求索创新,经历过研究的困惑、推进的努力、殷切的期待和成功的喜悦,在初中语文日记随笔式写作之兴趣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下面结合实践,谈一些我们的做法。  一、
期刊
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它既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更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等都很难轻言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那么怎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和烦琐的事务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寻找——享受课堂  如果我们以享受的态度对待课堂,眼前就
期刊
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仔细思之,发现很多活动已经游离于语文学习之外,教师过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缺乏调控的状态之中,大大降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质量。如何才能优化我们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呢?  一、积极鼓励,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这
期刊
一、从教材里搜集写作素材。  作文的材料从哪里来?这是学生写作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没东西写,不知道写什么,我们老师一直说要选材,而不少学生根本没有材料,谈什么选材?笔者认为,作文的材料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鲜活的生活细节,包括家庭、校园和社会。二是丰富的阅读体验,包括教材、诗词歌赋、名著及其他的课外阅读。三是新鲜的社会热点。但我们的大部分学生每天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缺乏生活体验,大大咧咧,也不会关
期刊
余映潮老师倡导的板块教学,就是为学生而教的。所谓“板块式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个人认为,“板块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是真正地教语文、教语言,而不是教课文。  一、集体训练,面向全体  余老师认为:一节好课,首先就要有大量的集体训练,即班级训练。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是部分或大部分学生,因此
期刊
首先,对待学生要爱而不失严。作为教师来说爱是工作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你的工作是否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取得学生的信任,爱是首要条件。有人说:“作家是为作品而活着”,也可以说,我们老师也是为学生而活着。当一名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要爱,对成绩差的更应该爱,爱是联结老师和学生心灵的纽带。但爱并不排斥严,严和爱是统一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密切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教师要有“高”的素养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其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方面要高于其他群体。教师渊博的知识,生动的教学,常
期刊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外,还应注重方法技巧的点拨。  一、注重如何选材  选材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新颖的题材能很好地凸现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文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选材呢?  1.确立话题中心。首先,思考自己要在文章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高效课堂为我们解决了任务重、课上时间少、任务多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高效性呢?我认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经过这几年在教学一线中的摸爬滚打,结合我校在实施和推进高效课堂的经验,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