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程式化”和“规则化”,当时的工部对几乎所有场所和环境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成为清代影片可以效法的模式。
[关键词]清代 环境 建筑 色彩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直至辛亥革命,清朝共统治了中国267年。它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无论是正史还是传奇故事,都留给作家及影视制作者无限的创造空间。而建筑环境的创造是重现历史的第一步。
清政府为了加快设计与施工进度,掌握工料的数量与质量,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颁布了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书中列举了27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石作、瓦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作了细致的规定。因此清代单体建筑实物大致与《工程做法则例》的规定相符,同明清以前实物相比较,标准化、定型化的程度很高,而风格呆滞。具体差异如;斗口变小,攒数增多,斗口的结构功能小,装饰效果强出檐减小,举架增高等。
接下来就从单体建筑、建筑环境和色彩彩画三个方面具体论述:
一、单体建筑
清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等级分明,《工程做法则例》明确规定了上至皇宫、府衙,下至百姓居所的不同要求:台基、开间、彩画、斗拱、屋顶……如有越级则是犯上之罪。因此建筑就好似一个符号,标明了使用者的身份。
单座建筑的外观从立面上分为三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对于大型建筑来说,还有屋身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斗拱。为了避免水对木结构的侵蚀和破坏,清式建筑都有较大的基座,它在艺术上也起很大作用,形成建筑与地面的承接,增加稳定感,并对建筑物起衬托作用。屋身由柱子承重,墙体只是围合构件。起维护作用的墙体除了砖墙,还有门板、槁扇、帘架和槛窗。槁扇和槛窗大多由硬木雕刻成精美的棂子,棂子的形式繁多,形式优雅而富有韵律,如方格、菱花、步步锦、灯笼框、冰纹、字纹等。
屋顶的形式也同样等级分明,从高至低分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最高等级的宫殿、庙宇或陵墓为了加大建筑尺度,扩大室内空间还可以采用重檐屋顶,于是就形成了重檐庑殿和重檐歇山,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在园林或坛庙中还有棬棚顶和攒尖顶、顶等,攒尖也可以重檐,如天坛的祈年殿,高耸的空间使居于其中的人有一种升腾的感觉,仿佛可以与天对话似的。
屋顶是建筑外观最有特色的部分,但在内部却一般不会暴露原始结构,而是用支条排列成方格,每格是一井,井内置天花板。对于高等级的殿堂,在帝王、神像座之上要建造华丽的藻井,就是由斗拱托起的上凹空间,可以是四角形、八角形或圆形,形成一个层层向上的天花井,到中央最高部分用蟠龙衔珠的精美雕塑结束。
二、建筑环境
清代的建筑环境主要有两种:按礼法构建的建筑群体组合环境与园林环境。
建筑群体组合小到单个庭院,大到城垣、街市都要符合宗法与礼制要求,使尊卑、老幼、男女、主仆有明确的分别。以木构架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上有简明的组织规律,即以“间”为单体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建筑庭院布局均衡、对称,无论城市还是宫殿、民宅都是纵轴(南北)为主,横轴(东西)为辅,左右对称,四角用走廊、围墙等将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很强的整体。
在清代,无论宫殿、衙署、祠庙、寺院、住宅,都广泛使用这种庭院的布局方法。经常见到住宅或改为寺庙、或改为衙门行署的现象。而住宅的花厅也是多功能的:会客、宴请、红、白喜事皆在此中进行。
建筑的大门一般设有门屋,在大门的两侧设影壁,形成一字形或八字形。与大门处于同一侧的房间叫做“倒座”,用于客房、书塾、杂物间或男仆的居所。连接不同院落的门柱上雕刻垂莲,此门称为“垂花门”,这些门内后檐处也要有屏风。正对大门的是正房,等级最高,两侧配有耳房,东西为厢房,连接这些房间的往往是抄手游廊或穿山游廊。礼制精神在这里反映得淋漓尽致,形成“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辅”的格局。
在园林设计中,为了创造有变化的景观,会有意识地将建筑分散、灵活安置,以组成不同的空间,完全打破了规整的格局。皇家园林是以园林为主的皇帝行宫,除布置园景外,还包括举行朝贺和处理政务的宫殿以及若干寺庙等。清康熙、乾隆二帝是大型园林建设的最大推动者。
三、色彩及彩硼
清代的建筑环境十分注重色彩,无论是屋顶、柱、梁枋,还是室内的屏风、隔断都有相应的图案和用色要求。宫殿的色彩统一采用红墙、红柱、金黄琉璃瓦屋顶和青绿彩画,给全部的建筑披上金碧辉煌的色彩。从高处望,大片的金色屋顶波澜起伏,与一般民房的灰色屋顶形成强烈对比。除皇宫外其它建筑是不允许使用黄色的,皇亲国戚和位高权重的大臣可以使用绿色琉璃,而平民只能采用灰瓦白墙。在皇家园林中有时为了表现出山庄返璞归真的效果,也会用民间的色彩建造行宫。
清式建筑上要绘制彩画,彩画的图案和颜色同样等级分明,分为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殿式彩画用于宫殿、庙宇、陵墓,如和玺彩画与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用于住宅及园林。殿式彩画基本上没有艺术发挥的余地,每个细节都严格规定:如和玺彩画要求大小额枋明间上篮下绿、次间上绿下蓝;垫板为红色,平板枋如果是蓝色底子就要画跑龙(奔跑的龙),绿色底子则画工王云(云纹的一种)。
至于柱子,则分上下两段,上段齐大、小额枋处施彩画,下部不施,但特别隆重的建筑,柱上要沥粉贴金,或者雕刻盘龙。在室内,天花板的色彩多用石绿,十字交叉处的燕尾、岔角可用金色。圆形截面的椽子画蓝、绿宝珠退晕,方形截面的椽子画金色字。仔角梁下画龙肚子纹。
以上大致介绍了清代建筑环境的构成和具体特征。值得提一下的是,在清代和以往历代不同,随着喇嘛教的传入,很多宗教活动都在喇嘛寺庙中进行,这一点很少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希望以后能够得到重视。
[关键词]清代 环境 建筑 色彩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直至辛亥革命,清朝共统治了中国267年。它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无论是正史还是传奇故事,都留给作家及影视制作者无限的创造空间。而建筑环境的创造是重现历史的第一步。
清政府为了加快设计与施工进度,掌握工料的数量与质量,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颁布了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书中列举了27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石作、瓦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作了细致的规定。因此清代单体建筑实物大致与《工程做法则例》的规定相符,同明清以前实物相比较,标准化、定型化的程度很高,而风格呆滞。具体差异如;斗口变小,攒数增多,斗口的结构功能小,装饰效果强出檐减小,举架增高等。
接下来就从单体建筑、建筑环境和色彩彩画三个方面具体论述:
一、单体建筑
清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等级分明,《工程做法则例》明确规定了上至皇宫、府衙,下至百姓居所的不同要求:台基、开间、彩画、斗拱、屋顶……如有越级则是犯上之罪。因此建筑就好似一个符号,标明了使用者的身份。
单座建筑的外观从立面上分为三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对于大型建筑来说,还有屋身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斗拱。为了避免水对木结构的侵蚀和破坏,清式建筑都有较大的基座,它在艺术上也起很大作用,形成建筑与地面的承接,增加稳定感,并对建筑物起衬托作用。屋身由柱子承重,墙体只是围合构件。起维护作用的墙体除了砖墙,还有门板、槁扇、帘架和槛窗。槁扇和槛窗大多由硬木雕刻成精美的棂子,棂子的形式繁多,形式优雅而富有韵律,如方格、菱花、步步锦、灯笼框、冰纹、字纹等。
屋顶的形式也同样等级分明,从高至低分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最高等级的宫殿、庙宇或陵墓为了加大建筑尺度,扩大室内空间还可以采用重檐屋顶,于是就形成了重檐庑殿和重檐歇山,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在园林或坛庙中还有棬棚顶和攒尖顶、顶等,攒尖也可以重檐,如天坛的祈年殿,高耸的空间使居于其中的人有一种升腾的感觉,仿佛可以与天对话似的。
屋顶是建筑外观最有特色的部分,但在内部却一般不会暴露原始结构,而是用支条排列成方格,每格是一井,井内置天花板。对于高等级的殿堂,在帝王、神像座之上要建造华丽的藻井,就是由斗拱托起的上凹空间,可以是四角形、八角形或圆形,形成一个层层向上的天花井,到中央最高部分用蟠龙衔珠的精美雕塑结束。
二、建筑环境
清代的建筑环境主要有两种:按礼法构建的建筑群体组合环境与园林环境。
建筑群体组合小到单个庭院,大到城垣、街市都要符合宗法与礼制要求,使尊卑、老幼、男女、主仆有明确的分别。以木构架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上有简明的组织规律,即以“间”为单体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建筑庭院布局均衡、对称,无论城市还是宫殿、民宅都是纵轴(南北)为主,横轴(东西)为辅,左右对称,四角用走廊、围墙等将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很强的整体。
在清代,无论宫殿、衙署、祠庙、寺院、住宅,都广泛使用这种庭院的布局方法。经常见到住宅或改为寺庙、或改为衙门行署的现象。而住宅的花厅也是多功能的:会客、宴请、红、白喜事皆在此中进行。
建筑的大门一般设有门屋,在大门的两侧设影壁,形成一字形或八字形。与大门处于同一侧的房间叫做“倒座”,用于客房、书塾、杂物间或男仆的居所。连接不同院落的门柱上雕刻垂莲,此门称为“垂花门”,这些门内后檐处也要有屏风。正对大门的是正房,等级最高,两侧配有耳房,东西为厢房,连接这些房间的往往是抄手游廊或穿山游廊。礼制精神在这里反映得淋漓尽致,形成“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辅”的格局。
在园林设计中,为了创造有变化的景观,会有意识地将建筑分散、灵活安置,以组成不同的空间,完全打破了规整的格局。皇家园林是以园林为主的皇帝行宫,除布置园景外,还包括举行朝贺和处理政务的宫殿以及若干寺庙等。清康熙、乾隆二帝是大型园林建设的最大推动者。
三、色彩及彩硼
清代的建筑环境十分注重色彩,无论是屋顶、柱、梁枋,还是室内的屏风、隔断都有相应的图案和用色要求。宫殿的色彩统一采用红墙、红柱、金黄琉璃瓦屋顶和青绿彩画,给全部的建筑披上金碧辉煌的色彩。从高处望,大片的金色屋顶波澜起伏,与一般民房的灰色屋顶形成强烈对比。除皇宫外其它建筑是不允许使用黄色的,皇亲国戚和位高权重的大臣可以使用绿色琉璃,而平民只能采用灰瓦白墙。在皇家园林中有时为了表现出山庄返璞归真的效果,也会用民间的色彩建造行宫。
清式建筑上要绘制彩画,彩画的图案和颜色同样等级分明,分为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殿式彩画用于宫殿、庙宇、陵墓,如和玺彩画与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用于住宅及园林。殿式彩画基本上没有艺术发挥的余地,每个细节都严格规定:如和玺彩画要求大小额枋明间上篮下绿、次间上绿下蓝;垫板为红色,平板枋如果是蓝色底子就要画跑龙(奔跑的龙),绿色底子则画工王云(云纹的一种)。
至于柱子,则分上下两段,上段齐大、小额枋处施彩画,下部不施,但特别隆重的建筑,柱上要沥粉贴金,或者雕刻盘龙。在室内,天花板的色彩多用石绿,十字交叉处的燕尾、岔角可用金色。圆形截面的椽子画蓝、绿宝珠退晕,方形截面的椽子画金色字。仔角梁下画龙肚子纹。
以上大致介绍了清代建筑环境的构成和具体特征。值得提一下的是,在清代和以往历代不同,随着喇嘛教的传入,很多宗教活动都在喇嘛寺庙中进行,这一点很少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希望以后能够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