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20-01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按照时间就诊顺序分成两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式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少2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出现出血、心力衰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数有所减少(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甚至提升存活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对策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类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患者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得冠状动脉血供中断,从而导致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等病症[1]。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放射至颈部、上臂等部位,甚至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不但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到了患者的生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但其护理措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现笔者将此类疾病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20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在48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6岁;病程在1至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7年。试验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51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岁;病程在0.5至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方案,护理内容主要包括:监视患者病情、保证患者所处环境清洁等。试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方案,护理内容主要包括:⑴疼痛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突出的臨床表现即为胸骨后出现压榨性疼痛[2],情况危急时除导致出汗量增多,面色苍白外,更易引起休克及心律失常的发生。这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迅速为患者行皮下注射吗啡2至5mg,以达到止痛的目的。⑵吸氧护理 吸氧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护理中一项重要任务,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为患者吸氧,初期控制吸氧流量在4至6L/min,时间控制在2至3d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改持续吸氧为间歇性低流量氧气吸入。⑶输液护理 相关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立三路有效的静脉通道[3],为患者输液,在此期间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与此同时,准备好抢救器械与物品以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⑷监视护理 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各项生理指标的改变情况,包括心电图、血压、心率、体温、呼吸频率等。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时,可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病情。⑸休息 嘱患者能够在治疗期间绝对卧床休息,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活动,避免下床剧烈运动,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运动量[4],同时帮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动,以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的目的。⑹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常因该病的临床表现而出现恐惧焦虑心理,对治疗过程及护理方式保有抵触情绪,延误病情的治疗。这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耐心回答患者所提问题,消除患者疑虑,取得信任感,帮助患者心情顺畅,加快治疗进程。⑺并发症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出现的并发症即为心律失常,此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立即行静脉注射0.2mg的西地兰,注意注药速度要缓慢;另外,心力衰竭也可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严密观察患者各项体征,若出现心力衰竭临床表现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寻求治疗方案;除此之外,出血与再灌注性心率失常同为高发的不良反应,要求护理人员能够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出血点、有无颅内出血等症状的发生[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出血、心力衰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1.4 统计学指标 (基层医院,不搞研究实验,P<0.05代表什么意思)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 标准差( x ± 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这是统计学 在统计数据时必须用的 才能说明数据比对是否具有意义,P<0.05属于一个临界值 ,能说明哪组患者经护理以后的效果较好,在统计数据与实验里均可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试验组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少2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出现出血、心力衰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数有所减少(P>0.05)。见表1。
3 讨论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可知,相关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更应加强并发症护理与心理护理,实行以人为本的护理对策,帮助患者能够缩短疾病的治愈时间,达到预期效果。据我院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少2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式不仅可达到良好的治愈目的,还可减少心律失常这一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于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徐国华,岳丽华,张萍.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0(01):15-16.
[2] 杨丽霞,张青春,王继红.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1(03):147-148.
[3] 高曼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03):190-191.
[4] 李克翠,陈翠平.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03):231-232.
[5] 李秀芝,顾小丽,杨小琴.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06):442-443.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按照时间就诊顺序分成两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式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少2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出现出血、心力衰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数有所减少(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甚至提升存活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对策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类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患者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得冠状动脉血供中断,从而导致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等病症[1]。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放射至颈部、上臂等部位,甚至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不但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到了患者的生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但其护理措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现笔者将此类疾病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20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在48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6岁;病程在1至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7年。试验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51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岁;病程在0.5至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方案,护理内容主要包括:监视患者病情、保证患者所处环境清洁等。试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方案,护理内容主要包括:⑴疼痛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突出的臨床表现即为胸骨后出现压榨性疼痛[2],情况危急时除导致出汗量增多,面色苍白外,更易引起休克及心律失常的发生。这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迅速为患者行皮下注射吗啡2至5mg,以达到止痛的目的。⑵吸氧护理 吸氧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护理中一项重要任务,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为患者吸氧,初期控制吸氧流量在4至6L/min,时间控制在2至3d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改持续吸氧为间歇性低流量氧气吸入。⑶输液护理 相关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立三路有效的静脉通道[3],为患者输液,在此期间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与此同时,准备好抢救器械与物品以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⑷监视护理 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各项生理指标的改变情况,包括心电图、血压、心率、体温、呼吸频率等。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时,可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病情。⑸休息 嘱患者能够在治疗期间绝对卧床休息,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活动,避免下床剧烈运动,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运动量[4],同时帮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动,以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的目的。⑹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常因该病的临床表现而出现恐惧焦虑心理,对治疗过程及护理方式保有抵触情绪,延误病情的治疗。这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耐心讲解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耐心回答患者所提问题,消除患者疑虑,取得信任感,帮助患者心情顺畅,加快治疗进程。⑺并发症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出现的并发症即为心律失常,此时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立即行静脉注射0.2mg的西地兰,注意注药速度要缓慢;另外,心力衰竭也可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严密观察患者各项体征,若出现心力衰竭临床表现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寻求治疗方案;除此之外,出血与再灌注性心率失常同为高发的不良反应,要求护理人员能够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出血点、有无颅内出血等症状的发生[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出血、心力衰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1.4 统计学指标 (基层医院,不搞研究实验,P<0.05代表什么意思)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 标准差( x ± 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这是统计学 在统计数据时必须用的 才能说明数据比对是否具有意义,P<0.05属于一个临界值 ,能说明哪组患者经护理以后的效果较好,在统计数据与实验里均可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试验组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少2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出现出血、心力衰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数有所减少(P>0.05)。见表1。
3 讨论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可知,相关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更应加强并发症护理与心理护理,实行以人为本的护理对策,帮助患者能够缩短疾病的治愈时间,达到预期效果。据我院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少2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式不仅可达到良好的治愈目的,还可减少心律失常这一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于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徐国华,岳丽华,张萍.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0(01):15-16.
[2] 杨丽霞,张青春,王继红.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1(03):147-148.
[3] 高曼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03):190-191.
[4] 李克翠,陈翠平.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03):231-232.
[5] 李秀芝,顾小丽,杨小琴.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06):4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