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宋词选读》因其教授时间集中,内容相对单一,与学生生活脱节等原因,让多数学生都“想说爱你不容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日常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诵读法渗透于诗歌鉴赏之中,并以沙龙、座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之美。高二下半学期伊始,春归大地,芳菲渐盛,也拉开了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帷幕。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品诗赏词的兴趣?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诗人、学生、教师之间进行多重对话的平台?又要采取何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品味这一艺术奇葩之美?
一、激趣: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入手,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品诗如品菊花茶
进入诗歌的学习,正值春初风大干燥之时,教师可以以一杯菊花茶作喻,激起学生踏上诗歌之旅的好奇心。其实,品诗的过程正如品菊花茶。一朵风干的菊花干瘪无光,但只要放入洁净的玻璃杯中倒入沸水,便会重新花开朵朵,一如当初那般楚楚动人;揭开杯盖,你会闻到幽幽清香;品上一口,只觉肺腑舒畅。品诗亦如此,古诗词与我们虽遥隔千年失之鲜活,但只要以一颗沉静之心与诗人、诗歌进行心灵对话,再辅之以一定的鉴赏方法,假以时日,定会惊艳于诗词中多姿的图景,陶醉于她或豪迈或婉约的气韵,受益于她或乐观或洒脱的情感智慧。
2从流行歌词到古典诗歌
诗歌和音乐从诞生之日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学生对流行歌曲百听不厌,却对古诗意兴阑珊,我们为何不来个“偷天换日”“暗度陈仓”?也就是说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古典诗歌的传授和有效对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激发出学习动力,保持学习兴趣。
例如,周杰伦《菊花台》的歌词在主题上是传统的“悲秋”“闺怨”题材,与课本中王昌龄的《闺怨》、李清照的《一剪梅》类似。而且,歌词中也不乏古诗创作中的常见手法,如用典、设问、夸张、通感。因此,在学习闺怨诗时,教师可以出示周杰伦的《菊花台》歌词,让学生思考讨论:这首歌词的创作借鉴了哪些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除此,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题材、意境类似的流行歌曲做配乐,进行诗歌朗诵。学生的主动性被激活,教师的指导自然事半功倍。
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一朵“俏也不争春”的梅花,一路引导为他们开启一片春花烂漫的诗香天地。
二、建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高二的诗歌鉴赏课不应上成高三专题复习课,那我们又该怎样将诗歌鉴赏角度、技法等鉴赏知识“渗透”给学生呢?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教材整合、以读促悟、读写结合的方式避免诗歌鉴赏陷入枯燥无味的尴尬境地,建构起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具体理路。
1教材整合
《唐诗宋词选读》包含着时间、诗人、题材、风格多条线索,如果教师不加梳理地“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会事倍功半。
“题材”为纲,“时代”为目。不同时代背景下,诗歌风貌各有所长。如唐前期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这一单元可重点品味边塞诗;中晚唐社会动荡,名士纷纷隐居,独善其身,这一单元便可着重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和技法。
2以读促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在诵读中体验诗词的音韵之美、情境之美和性情之美。音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意读:找准“诗眼”,关注表现技法,读出脉络,读出主旨。参读:结合名家散文知人论世,理解经典意象,读出感情,读出真情。美读:配乐朗读,关注蕴含情感的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读出韵律,读出情调。
3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二者共同建构起学生的精神家园。因此,教师应尝试多种写作形式帮助学生内化、沉淀。
诗歌写意,将凝练的诗歌散文化,即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描写,对意境加以渲染。在写意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锻炼想象能力。
解说词,针对诗歌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用凝练、优美的语言进行概说。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诗歌一个阶段之后,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千古名篇朗诵会》等电视节目,陶冶性情,又为“解说词”的撰写提供了范例。观看之后,再顺势向学生征集本班朗诵会”的解说词。这样,“朗诵”与“写作”可谓一石二鸟。
颁奖词,仿写“感动中国”颁奖词,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概括能力和文采,而且还加深了对诗词作家的人生际遇、艺术成就、人生态度的理解,更好地在生活中知人论世。
通过这一系列的“渗透”,当学生高三复习时,再遇到“诗歌题材”“意象情感”“表现技法”“抒情方式”等术语时便不再陌生。
三、自主探究: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形成知识、观点的碰撞,最后通过“去伪存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研究成果。对此,笔者主要采取“名家专题研究”“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进行唐诗宋词的研究性学习。
学唐诗时,可为学生设置“李白专题研究”“杜甫专题研究”等课题。学宋词时,可设置“苏轼专题研究”“李清照专题研究”“辛弃疾专题研究”等专题。各个小组自主选题,探究方式如下。
1生生互动——“小先生”解读诗歌
陶行知有云:“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在诗歌学习后期,大可以“退居幕后”,把讲台让给学习小组里的“小先生”,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整合学习材料,启发他们将组内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合作。
2师生互动——教师做客小组沙龙
一个专题结束之后,撤去讲台,每个小组来一个“圆桌沙龙”。学生畅所欲言,就本专题的知识、学习方法、困惑等进行交流,教师轮流做客其中,参与讨论和答疑。
3各组汇报展示“电子报纸”
经过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每个小组以“电子报纸”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上讲台用电子白板讲解展示。
诗歌文苑中从不缺乏美韵。选修课学习中,只要教师以激发兴趣、情感体验、文本对话、自主探究等为“花肥”,一路播撒个性的花种,定会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诗歌的“人间四月天”。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九中学(266000)
一、激趣: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入手,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品诗如品菊花茶
进入诗歌的学习,正值春初风大干燥之时,教师可以以一杯菊花茶作喻,激起学生踏上诗歌之旅的好奇心。其实,品诗的过程正如品菊花茶。一朵风干的菊花干瘪无光,但只要放入洁净的玻璃杯中倒入沸水,便会重新花开朵朵,一如当初那般楚楚动人;揭开杯盖,你会闻到幽幽清香;品上一口,只觉肺腑舒畅。品诗亦如此,古诗词与我们虽遥隔千年失之鲜活,但只要以一颗沉静之心与诗人、诗歌进行心灵对话,再辅之以一定的鉴赏方法,假以时日,定会惊艳于诗词中多姿的图景,陶醉于她或豪迈或婉约的气韵,受益于她或乐观或洒脱的情感智慧。
2从流行歌词到古典诗歌
诗歌和音乐从诞生之日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学生对流行歌曲百听不厌,却对古诗意兴阑珊,我们为何不来个“偷天换日”“暗度陈仓”?也就是说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古典诗歌的传授和有效对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激发出学习动力,保持学习兴趣。
例如,周杰伦《菊花台》的歌词在主题上是传统的“悲秋”“闺怨”题材,与课本中王昌龄的《闺怨》、李清照的《一剪梅》类似。而且,歌词中也不乏古诗创作中的常见手法,如用典、设问、夸张、通感。因此,在学习闺怨诗时,教师可以出示周杰伦的《菊花台》歌词,让学生思考讨论:这首歌词的创作借鉴了哪些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除此,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题材、意境类似的流行歌曲做配乐,进行诗歌朗诵。学生的主动性被激活,教师的指导自然事半功倍。
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一朵“俏也不争春”的梅花,一路引导为他们开启一片春花烂漫的诗香天地。
二、建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高二的诗歌鉴赏课不应上成高三专题复习课,那我们又该怎样将诗歌鉴赏角度、技法等鉴赏知识“渗透”给学生呢?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教材整合、以读促悟、读写结合的方式避免诗歌鉴赏陷入枯燥无味的尴尬境地,建构起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具体理路。
1教材整合
《唐诗宋词选读》包含着时间、诗人、题材、风格多条线索,如果教师不加梳理地“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会事倍功半。
“题材”为纲,“时代”为目。不同时代背景下,诗歌风貌各有所长。如唐前期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这一单元可重点品味边塞诗;中晚唐社会动荡,名士纷纷隐居,独善其身,这一单元便可着重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和技法。
2以读促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在诵读中体验诗词的音韵之美、情境之美和性情之美。音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意读:找准“诗眼”,关注表现技法,读出脉络,读出主旨。参读:结合名家散文知人论世,理解经典意象,读出感情,读出真情。美读:配乐朗读,关注蕴含情感的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读出韵律,读出情调。
3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二者共同建构起学生的精神家园。因此,教师应尝试多种写作形式帮助学生内化、沉淀。
诗歌写意,将凝练的诗歌散文化,即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描写,对意境加以渲染。在写意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锻炼想象能力。
解说词,针对诗歌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用凝练、优美的语言进行概说。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诗歌一个阶段之后,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千古名篇朗诵会》等电视节目,陶冶性情,又为“解说词”的撰写提供了范例。观看之后,再顺势向学生征集本班朗诵会”的解说词。这样,“朗诵”与“写作”可谓一石二鸟。
颁奖词,仿写“感动中国”颁奖词,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概括能力和文采,而且还加深了对诗词作家的人生际遇、艺术成就、人生态度的理解,更好地在生活中知人论世。
通过这一系列的“渗透”,当学生高三复习时,再遇到“诗歌题材”“意象情感”“表现技法”“抒情方式”等术语时便不再陌生。
三、自主探究: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形成知识、观点的碰撞,最后通过“去伪存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研究成果。对此,笔者主要采取“名家专题研究”“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进行唐诗宋词的研究性学习。
学唐诗时,可为学生设置“李白专题研究”“杜甫专题研究”等课题。学宋词时,可设置“苏轼专题研究”“李清照专题研究”“辛弃疾专题研究”等专题。各个小组自主选题,探究方式如下。
1生生互动——“小先生”解读诗歌
陶行知有云:“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在诗歌学习后期,大可以“退居幕后”,把讲台让给学习小组里的“小先生”,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整合学习材料,启发他们将组内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合作。
2师生互动——教师做客小组沙龙
一个专题结束之后,撤去讲台,每个小组来一个“圆桌沙龙”。学生畅所欲言,就本专题的知识、学习方法、困惑等进行交流,教师轮流做客其中,参与讨论和答疑。
3各组汇报展示“电子报纸”
经过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每个小组以“电子报纸”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上讲台用电子白板讲解展示。
诗歌文苑中从不缺乏美韵。选修课学习中,只要教师以激发兴趣、情感体验、文本对话、自主探究等为“花肥”,一路播撒个性的花种,定会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诗歌的“人间四月天”。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九中学(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