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一个最主要的表现:集体备课,设计好“导学案”“预习稿”等,上课后学生就导学案中的问题讨论探究,由学生进行合作展示,教师彻底退居幕后,只是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这种做法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如果忽视了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的作用,过多关注学生的“学”,忽视了教师的“教”,这样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能算是成功的。下面,笔者列出《囚绿记》的教学设计,以此作为佐证。
【教学目标】
1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探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说明:一篇有内涵的散文,必须引导学生读懂并把握其基本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委婉表达感情的方式及作用。
【教学方法】
问题式讨论探究,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
说明:要重视学生的“学”,更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本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中享受学习,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必须关注课堂,关注学生,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引导、点拨学生。
【教学流程】
一、整体把握
教师:课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2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3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为单位主动积极发言,教师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陆蠡
2陆蠡和绿发生于
3陆蠡和绿之间发生
说明:上课之初,设计这样的一道练习,旨在抓住课文第一句话,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明白语序的重要性。
二、品读课文
1囚绿
(1)教师: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参考:自私)
(2)教师:被囚后绿的表现如何?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参考:绿在变化)
(3)教师:囚绿后作者的心情怎样?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参考:矛盾心情)
说明:从“囚绿”开始,是因为课文的标题是它,更因为课文的重点、文章的主题是它。先从最重要的“囚绿”这一点开始,学生合作解决三个问题,然后再慢慢回头进行分析。
2赏绿
教师:请找出第5~7段每段的关键句和表现手法。小组讨论回答。(参考:宝贵、快活、守望,直言、比喻、描写)
说明:必须引入学生的合作学习机制。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互相探究的过程中分享、感受,得出相关结论。
3遇绿
教师:作者极为欣赏的这片“绿”是怎样来的?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参考:房间小湿差热,心情满足而喜悦——因为关心这片绿影,所以选绿,从而选房)
说明:记叙性散文,必须有其“原因”。所以,这里特意设计让学生去探究“囚绿”的缘起。同时,借机对课文开头部分进行分析。
4释绿
教师:作者“囚绿”到什么时候?他是怎样“释绿”的?又是如何评价这片绿的?(要求尽量用文中语言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说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从而为下一步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三、探讨主旨
1教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是按照作者在北平“选房—蜗居—亲近—离开”的发展顺序展开课文的,探讨:能否将本文标题改为“我在北平的日子里”之类?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出以下内容:
(1)作者写了“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凝聚了作者的情感,而这情感恰恰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2)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绿的称呼有以下的变化:从“绿影”到“绿色”到“绿囚”到“绿友”。可以说,让作者凝注情感的是绿,让作者饱含感情的是绿,如果以“我在北平的日子里”为题,则会流于平淡,缺乏重点,无法突出文章主旨,更无法充分表达感情。
说明:关于课文主旨的分析,可以有多种方法,但是从教师的角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学生获得的最后结论必须是在教师认可的正确的范围内的结论,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引领、启发,学生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很困难的。
2教师:作者为何不以“绿”为题,而要题为“囚绿记”?你了解作者的这种写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参考答案:这是日本侵华之初,也即文中所说中国人被囚禁的时候。同时,联系作者的个人情况,作者如此喜欢绿,难道不正代表他向往光明、呼唤和平、永不屈服、坚韧不拔吗?因此,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本文的标题也就必须确定为“囚绿记”,而不能冠之以平平淡淡的“绿”。)
说明:对课文标题的分析和对作者的了解很重要,而学生往往不能想到去分析标题、了解作者,所以特意设计此问题,让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和争论。从学生的反馈看,他们对于托物言志的理解、对于知人论世的把握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四、总结归纳
教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阅读这一类散文时,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参考答案:散文阅读的要领:知人——了解作者;解题——探究标题;品文——研读文句;质疑——深度思考。)
说明:关于这一点,实际教学中已顺利完成。不过有教师采用这个设计进行教学时,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来得及当堂完成,原因可能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提升到对这一类散文学习的高度。
综上所述,在现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放任学生自由发挥,鼓励讨论、上台展示,而缺乏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精心设计,课堂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将学生的“学”掌控在教师的“教”之中,既重视了学生的“学”,又体现了教师的“教”,实际教学是成功的。
(本文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2014年度课题“高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W00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SDJK2014004)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第一中学(528333)
【教学目标】
1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探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说明:一篇有内涵的散文,必须引导学生读懂并把握其基本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委婉表达感情的方式及作用。
【教学方法】
问题式讨论探究,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
说明:要重视学生的“学”,更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本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中享受学习,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必须关注课堂,关注学生,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引导、点拨学生。
【教学流程】
一、整体把握
教师:课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2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3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为单位主动积极发言,教师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陆蠡
2陆蠡和绿发生于
3陆蠡和绿之间发生
说明:上课之初,设计这样的一道练习,旨在抓住课文第一句话,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明白语序的重要性。
二、品读课文
1囚绿
(1)教师: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参考:自私)
(2)教师:被囚后绿的表现如何?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参考:绿在变化)
(3)教师:囚绿后作者的心情怎样?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参考:矛盾心情)
说明:从“囚绿”开始,是因为课文的标题是它,更因为课文的重点、文章的主题是它。先从最重要的“囚绿”这一点开始,学生合作解决三个问题,然后再慢慢回头进行分析。
2赏绿
教师:请找出第5~7段每段的关键句和表现手法。小组讨论回答。(参考:宝贵、快活、守望,直言、比喻、描写)
说明:必须引入学生的合作学习机制。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互相探究的过程中分享、感受,得出相关结论。
3遇绿
教师:作者极为欣赏的这片“绿”是怎样来的?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参考:房间小湿差热,心情满足而喜悦——因为关心这片绿影,所以选绿,从而选房)
说明:记叙性散文,必须有其“原因”。所以,这里特意设计让学生去探究“囚绿”的缘起。同时,借机对课文开头部分进行分析。
4释绿
教师:作者“囚绿”到什么时候?他是怎样“释绿”的?又是如何评价这片绿的?(要求尽量用文中语言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说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从而为下一步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三、探讨主旨
1教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是按照作者在北平“选房—蜗居—亲近—离开”的发展顺序展开课文的,探讨:能否将本文标题改为“我在北平的日子里”之类?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出以下内容:
(1)作者写了“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凝聚了作者的情感,而这情感恰恰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2)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绿的称呼有以下的变化:从“绿影”到“绿色”到“绿囚”到“绿友”。可以说,让作者凝注情感的是绿,让作者饱含感情的是绿,如果以“我在北平的日子里”为题,则会流于平淡,缺乏重点,无法突出文章主旨,更无法充分表达感情。
说明:关于课文主旨的分析,可以有多种方法,但是从教师的角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学生获得的最后结论必须是在教师认可的正确的范围内的结论,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引领、启发,学生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很困难的。
2教师:作者为何不以“绿”为题,而要题为“囚绿记”?你了解作者的这种写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参考答案:这是日本侵华之初,也即文中所说中国人被囚禁的时候。同时,联系作者的个人情况,作者如此喜欢绿,难道不正代表他向往光明、呼唤和平、永不屈服、坚韧不拔吗?因此,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本文的标题也就必须确定为“囚绿记”,而不能冠之以平平淡淡的“绿”。)
说明:对课文标题的分析和对作者的了解很重要,而学生往往不能想到去分析标题、了解作者,所以特意设计此问题,让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和争论。从学生的反馈看,他们对于托物言志的理解、对于知人论世的把握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四、总结归纳
教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阅读这一类散文时,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参考答案:散文阅读的要领:知人——了解作者;解题——探究标题;品文——研读文句;质疑——深度思考。)
说明:关于这一点,实际教学中已顺利完成。不过有教师采用这个设计进行教学时,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来得及当堂完成,原因可能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提升到对这一类散文学习的高度。
综上所述,在现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放任学生自由发挥,鼓励讨论、上台展示,而缺乏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精心设计,课堂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将学生的“学”掌控在教师的“教”之中,既重视了学生的“学”,又体现了教师的“教”,实际教学是成功的。
(本文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2014年度课题“高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W008;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SDJK2014004)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第一中学(52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