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为目的,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实现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水平。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都要做到开放,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学习自主性。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多角度的思考方式,使学生可以更有兴趣地探索语文知识,开拓知识的宽度、深度。
  开放性教学方式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可以活学活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逐步加强,在课堂上的表现更为突出,善于思考,头脑灵活,思考问题更加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进而实现高素质的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把各种教学手法综合运用到教学中,从而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如直观展示法、观察发现法、讨论交流法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对课堂语文学习增添更多的兴趣,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由探索学习。三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开放性的学习方法更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应用开放性的教学理念,既能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还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加,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发挥,学生掌握知识的形式更加有趣。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增强学生阅读写作的语言表现力,使学生可以掌握方法,自主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一、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要向自由、自主的方向努力,教师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熟练掌握方法后就可以自由开放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多为学生学习着想,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会大大提高,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探究更多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并最终养成善于发现、主动探索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学生可以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己,培养自己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开放式的学习。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共同把开放性的课堂营造好。教师要与学生融洽相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课堂表现力都具有开放性。教师凭借个人的素质和渊博的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把优秀教师的形象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加亲近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教师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学生准备多元化、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良好的教学状态。
  三、开展有活力的语文活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可以把一些生活化的内容加入丰富的想象从而更具表现力,更耐人寻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从生活中观察,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有更多的体验。教师可以多元化地拓展课堂知识,把一些课本中没有的有趣知识与学生进行分享,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宽广。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融入更多有活力的知识元素,用新奇的表现方式为课堂增加趣味性,用开放的思维方式与学生交流,提升学生掌握知识难点的能力。
  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利于学生自我学习、进步的环境,让学生善于主动自由地学习,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积极的动力、无限的活力。如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学生自制力强、有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等特点,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以自己的理解方式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并互相学习。学生还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能隔空与作者进行对话,把自己的心里所想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从而可以对作者的心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学生发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与教师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灌输,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无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不能锻炼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大大降低。在高中语文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启发式、交流式、互动式、比赛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迁移到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这些形式使思维得到拓宽,使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加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朗诵、表演,使学生能从朗诵或表演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诵读竞赛,在诵读中品味作者对北国和南国秋天的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有置身其中的真切感受。然后教师再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环境、个性特点,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了解,从而帮助他们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怀。这样学生在自学中就可以掌握更多的方法来探究语文知识。
  五、多鼓励学生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开放性学习起着重要的正向作用。教师积极的语言评价可以带动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教师多鼓励学生,学生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起着正面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使学生更有探索的动力,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督促学生在语文自主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在作文写作和意见陈述时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要予以肯定,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所长。对于一些基础差一点、进步慢一些的学生,教师要多关心,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对这些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使他们可以端正学习心态,积极投入到探索学习当中。教师要根据高中生领悟力强的特点,多用鼓励的方法使学生把开放性学习方法掌握得更好。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向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灵活学习和运用知识,使学生自由探索、自我创新的意识得到加强。教师要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激发,师生共同努力,使语文课堂向开放性的方向发展。只有放开约束,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表现力的人才。
其他文献
自江苏省高考实行加试以来,人们渐渐意识到200分是一盘棋,加试对文科生拿高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生也越来越重视加试,而就加试而言,可以说“得名著者得加试”。可文科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虽然花在名著上的时间不少,但始终觉得任务太重、时间不够、内容太杂、收效甚微;学生经常是背了又背,可一做题,依然是如入乱花丛中,如坠雾里云里。笔者想结合这几年任教高三文科的经验,谈几点浅见。  一、《三国演义》《红
期刊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主张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知人论世”作为阅读作品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所
期刊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适应高中生学习古代诗文需要,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一定数量的名篇,进一步提高阅读、品鉴古诗文的能力。但如何凭借选修教材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宽诗文积累、提高品鉴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吃透教材,进行专题整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立足“欣赏”,根据鉴赏方法进行编排。“诗歌之部”篇章众多,内容涵盖面广,单元设计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力求新意。
期刊
作文审题立意后,就要构思行文了。构思行文是一个全面复杂细致的谋篇布局的写作思维过程,概括起来就是考虑写什么和怎么写。“构思要新巧。”(2014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新巧,是新颖、巧妙的意思。高考作文一般在800字左右,容量有限,要想表现比较深邃的内涵,并且表现得与众不同,就更要在构思上下功夫,就要“在构思上有激情,有智慧”。下面笔者择要谈谈记叙类文章的构思行文问题。  一、写熟悉的人和事,确定
期刊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诗眼”的考题,其考查方式有的是直接让考生从诗句中找出“诗眼”并赏析,有的则变换提问方式,如:“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诗眼”类的题目已成为高频考点。  一、考点解说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
期刊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目标认定上比较模糊,而他们自身已成为事实上的“半社会人”,大部分人更多地考虑今后的就业问题,在学习中将心思更多地投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平时也更加渴望与社会接触,因此呈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学习不积极、不重视语文等现象。受此影响,中职语文教师往往对教学表现出一种放任的态度,这也导致很多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缺乏有效互动,课堂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或者是简单地肯定,或者是不置一词地否定
期刊
时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一个最主要的表现:集体备课,设计好“导学案”“预习稿”等,上课后学生就导学案中的问题讨论探究,由学生进行合作展示,教师彻底退居幕后,只是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这种做法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如果忽视了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的作用,过多关注学生的“学”,忽视了教师的“教”,这样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能算是成功的。下面,笔者列出《囚绿记》的教学设计,以此作为佐证。  【教学目标】  1透
期刊
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一个为人诟病之处就是偏重于思想教育,在诗歌教学中也是如此,诗歌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中国新诗的艺术内涵被忽略了。思想、人生、道德的教育当然需要渗透到教学之中,但决不能脱离诗歌本身。何谓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并不是刻意求新,而应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那么,怎样回归到诗本身?  一、避免过于偏重诗歌的思想意义  首先,教师要从审美感受、诗歌欣赏的层面引导学生
期刊
不期而至的厄运使一颗狂热浮躁的心备受煎熬,身体的残疾凸显了生命的孱弱与无助。他“突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孤独绝望中,地坛意外地接纳了失魂落魄的他。  荒芜而愈见废弃的地坛,淡出了都市繁华的喧嚣,使狂热浮躁的心灵逐渐平静,宽容无私的母爱,让他失衡的精神找到了皈依。无论是对灵魂的拷打,还是对人生众相的审视,《我与地坛》真实地再现了一颗受伤的心灵艰难而苦涩的跋涉。  一、与地坛对视,达成生命与自然的默契
期刊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字字珠玉、百读不厌的精品。第二段有这样的几句话:“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初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当时要是有录音机之类的东西记录其情形该多好啊!若能那样,今天的人们就可以“极视听之娱”了。而现在呢,我们只能透过作者的文字描绘,去感受苏子用洞箫声表现人物内心深沉的情感,去领略苏子写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