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统一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理论的提出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高校管理中应重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本研究厘清了高校管理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梳理了当下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困境,并对如何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给出建议。
【关键词】 高校管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88-02
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统一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该理论的提出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再次强调我国多民族之间是相融一体的“共同体”关系,拥有着共同的命运、责任、价值,相互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拥有着共同历史背景、共同地域环境、共同物质基础、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精神文化、共同道路制度等方面的认同[2]。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不断繁荣强盛。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国家团结安定发展,高校管理中应重视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政治观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民族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共同体思想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的,为我国各民族团结、复兴富强提供了新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为各民族的国家观教育、民族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更详细及充实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深大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情的认知,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政治观。
(二)有利于大学生肩负起国家伟大复兴的重任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肩负起国家伟大复兴的重任。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五大认同”的认同,即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改革开放后随着媒体平台的开放和增多,当代大学生接收新思想、新信息的渠道非常宽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明辨是非、抵御错误思潮的入侵,对错误的言论与动态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和扼制,有利于大学生肩负起国家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精神文化素养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精神文化素养。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积淀深厚,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精神、物质力量,带来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大学生在高校受环境、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加深了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加强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使大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精神文化素养。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困境
(一)培育的方式单一,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高校管理下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育任务和管理任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当下高校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开设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然而其思政课的内容也以比较宏观的思政理论知识为核心,很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专题开设课程,对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同时高校因管理上及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原因,也很少考虑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的需要来配备专门的授课教师,上课采用的是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涉及并不全面、不系统、缺乏感染力,最终导致大学生对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浅薄、没有太深入的体会,学生应付性地完成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不佳,更谈不上达到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易受蛊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多元文化是不同意识形态下所表现出的不同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随着全球各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各类媒体平台的增多和广泛应用,健康积极的多元文化给全球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假借消极的、错误的、“变味”的多元文化,利用大学生易受网络内容蛊惑抢占思想高地,冲击着我国现在的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点的认同。首先,某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贴着“人权”“民主”“平等”“自由”的标签,到处攻击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实为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成绩,这些“多元文化”的入侵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削弱了他们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宣传的力度不够,大学生缺乏深入体会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各国社会思潮传入我国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恶意的言论、消极的多元化文化传入我国,给我国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带来阻碍,特别是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严峻挑战。研究者调查发现,高校关于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宣传工作往往以文件、专栏、课堂三种形式为主,大多都是重形式,忽略了对思想内涵进行深挖的重要性。 高校中运用网络、校园广播、微信、微博、QQ等多元化平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教育的并不多见,也很少举办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活动。学生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入体会,没有思想上的感悟,其意识的培育也就遇到困境。
三、大學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建议
(一)多角度入手,全方面进行培育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方式主要以开设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比较单一,也少有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专题的专门课程,教师配备上缺乏专门的授课教师,课程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涉及不全面、不系统,课堂教学准备不够、缺乏感染力,教师完成任务式地教、学生应付性地学,最终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没有太深入的体会,达不到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应该多角度入手,全面进行培育。
从培育方式上着手,首先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系统地规划课程内容、设置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程,课程应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应该生动且贴近大学生生活,这些措施能夯实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其次除了以开设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应该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培育,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内心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这些措施能有效地丰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从宣传方式上着手,首先要发挥学校管理层面的能动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同时发挥各级团委、学生管理机构、学生团体的作用,共同创建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其次除了以文件、专栏、课堂三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外,还应该开发运用网络、校园广播、微信、微博、QQ等多元化平台,让共同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常态化。
(二)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和媒体平台的增多及广泛应用,世界多元文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积极、进步的多元文化对全球的发展和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假借消极错误的的多元文化,利用大学生易受网络内容蛊惑抢占思想高地,冲击着我国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点的认同,这就亟须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爱国主义的教育。
首先,高校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整个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计划中大量融入对学生民族观、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每位大学生心灵深处、融入每位大学生生活,夯实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思想根基。其次,从社会和家庭层面,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认同思想培育,各层面要形成合力,让学生多参与社会服务、国家团结建设等工作,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国制度的优越、社会发展的稳定、国民生活的进步、世界地位的提升,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李令,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原理、高校管理、教师教育。
【关键词】 高校管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88-02
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统一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该理论的提出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再次强调我国多民族之间是相融一体的“共同体”关系,拥有着共同的命运、责任、价值,相互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拥有着共同历史背景、共同地域环境、共同物质基础、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精神文化、共同道路制度等方面的认同[2]。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不断繁荣强盛。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国家团结安定发展,高校管理中应重视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政治观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民族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共同体思想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的,为我国各民族团结、复兴富强提供了新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为各民族的国家观教育、民族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更详细及充实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深大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情的认知,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政治观。
(二)有利于大学生肩负起国家伟大复兴的重任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肩负起国家伟大复兴的重任。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五大认同”的认同,即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改革开放后随着媒体平台的开放和增多,当代大学生接收新思想、新信息的渠道非常宽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明辨是非、抵御错误思潮的入侵,对错误的言论与动态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和扼制,有利于大学生肩负起国家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精神文化素养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精神文化素养。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积淀深厚,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精神、物质力量,带来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大学生在高校受环境、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加深了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加强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使大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精神文化素养。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困境
(一)培育的方式单一,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高校管理下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育任务和管理任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当下高校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开设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然而其思政课的内容也以比较宏观的思政理论知识为核心,很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专题开设课程,对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同时高校因管理上及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原因,也很少考虑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的需要来配备专门的授课教师,上课采用的是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涉及并不全面、不系统、缺乏感染力,最终导致大学生对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浅薄、没有太深入的体会,学生应付性地完成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不佳,更谈不上达到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易受蛊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多元文化是不同意识形态下所表现出的不同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随着全球各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各类媒体平台的增多和广泛应用,健康积极的多元文化给全球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假借消极的、错误的、“变味”的多元文化,利用大学生易受网络内容蛊惑抢占思想高地,冲击着我国现在的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点的认同。首先,某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贴着“人权”“民主”“平等”“自由”的标签,到处攻击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实为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成绩,这些“多元文化”的入侵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削弱了他们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宣传的力度不够,大学生缺乏深入体会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各国社会思潮传入我国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恶意的言论、消极的多元化文化传入我国,给我国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带来阻碍,特别是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严峻挑战。研究者调查发现,高校关于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宣传工作往往以文件、专栏、课堂三种形式为主,大多都是重形式,忽略了对思想内涵进行深挖的重要性。 高校中运用网络、校园广播、微信、微博、QQ等多元化平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教育的并不多见,也很少举办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活动。学生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入体会,没有思想上的感悟,其意识的培育也就遇到困境。
三、大學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建议
(一)多角度入手,全方面进行培育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方式主要以开设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比较单一,也少有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专题的专门课程,教师配备上缺乏专门的授课教师,课程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涉及不全面、不系统,课堂教学准备不够、缺乏感染力,教师完成任务式地教、学生应付性地学,最终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没有太深入的体会,达不到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应该多角度入手,全面进行培育。
从培育方式上着手,首先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系统地规划课程内容、设置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程,课程应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应该生动且贴近大学生生活,这些措施能夯实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其次除了以开设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应该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培育,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内心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这些措施能有效地丰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从宣传方式上着手,首先要发挥学校管理层面的能动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同时发挥各级团委、学生管理机构、学生团体的作用,共同创建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其次除了以文件、专栏、课堂三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外,还应该开发运用网络、校园广播、微信、微博、QQ等多元化平台,让共同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常态化。
(二)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和媒体平台的增多及广泛应用,世界多元文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积极、进步的多元文化对全球的发展和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假借消极错误的的多元文化,利用大学生易受网络内容蛊惑抢占思想高地,冲击着我国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点的认同,这就亟须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爱国主义的教育。
首先,高校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整个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计划中大量融入对学生民族观、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每位大学生心灵深处、融入每位大学生生活,夯实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思想根基。其次,从社会和家庭层面,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认同思想培育,各层面要形成合力,让学生多参与社会服务、国家团结建设等工作,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国制度的优越、社会发展的稳定、国民生活的进步、世界地位的提升,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李令,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原理、高校管理、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