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mi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统一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理论的提出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高校管理中应重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本研究厘清了高校管理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梳理了当下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困境,并对如何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给出建议。
  【关键词】 高校管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88-02
  我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统一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该理论的提出对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再次强调我国多民族之间是相融一体的“共同体”关系,拥有着共同的命运、责任、价值,相互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拥有着共同历史背景、共同地域环境、共同物质基础、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精神文化、共同道路制度等方面的认同[2]。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不断繁荣强盛。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历史重任,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国家团结安定发展,高校管理中应重视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政治观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民族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共同体思想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的,为我国各民族团结、复兴富强提供了新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为各民族的国家观教育、民族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更详细及充实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深大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情的认知,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政治观。
  (二)有利于大学生肩负起国家伟大复兴的重任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肩负起国家伟大复兴的重任。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五大认同”的认同,即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改革开放后随着媒体平台的开放和增多,当代大学生接收新思想、新信息的渠道非常宽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明辨是非、抵御错误思潮的入侵,对错误的言论与动态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和扼制,有利于大学生肩负起国家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精神文化素养
  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精神文化素养。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积淀深厚,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精神、物质力量,带来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大学生在高校受环境、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加深了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加强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使大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精神文化素养。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困境
  (一)培育的方式单一,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高校管理下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育任务和管理任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当下高校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开设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然而其思政课的内容也以比较宏观的思政理论知识为核心,很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专题开设课程,对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同时高校因管理上及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原因,也很少考虑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的需要来配备专门的授课教师,上课采用的是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涉及并不全面、不系统、缺乏感染力,最终导致大学生对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浅薄、没有太深入的体会,学生应付性地完成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不佳,更谈不上达到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易受蛊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多元文化是不同意识形态下所表现出的不同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随着全球各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各类媒体平台的增多和广泛应用,健康积极的多元文化给全球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假借消极的、错误的、“变味”的多元文化,利用大学生易受网络内容蛊惑抢占思想高地,冲击着我国现在的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点的认同。首先,某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贴着“人权”“民主”“平等”“自由”的标签,到处攻击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实为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成绩,这些“多元文化”的入侵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削弱了他们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宣传的力度不够,大学生缺乏深入体会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各国社会思潮传入我国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恶意的言论、消极的多元化文化传入我国,给我国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带来阻碍,特别是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严峻挑战。研究者调查发现,高校关于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宣传工作往往以文件、专栏、课堂三种形式为主,大多都是重形式,忽略了对思想内涵进行深挖的重要性。   高校中运用网络、校园广播、微信、微博、QQ等多元化平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教育的并不多见,也很少举办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活动。学生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入体会,没有思想上的感悟,其意识的培育也就遇到困境。
  三、大學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建议
  (一)多角度入手,全方面进行培育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方式主要以开设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比较单一,也少有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专题的专门课程,教师配备上缺乏专门的授课教师,课程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涉及不全面、不系统,课堂教学准备不够、缺乏感染力,教师完成任务式地教、学生应付性地学,最终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没有太深入的体会,达不到高校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应该多角度入手,全面进行培育。
  从培育方式上着手,首先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系统地规划课程内容、设置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程,课程应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应该生动且贴近大学生生活,这些措施能夯实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其次除了以开设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应该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培育,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内心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这些措施能有效地丰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从宣传方式上着手,首先要发挥学校管理层面的能动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同时发挥各级团委、学生管理机构、学生团体的作用,共同创建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其次除了以文件、专栏、课堂三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外,还应该开发运用网络、校园广播、微信、微博、QQ等多元化平台,让共同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常态化。
  (二)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和媒体平台的增多及广泛应用,世界多元文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积极、进步的多元文化对全球的发展和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假借消极错误的的多元文化,利用大学生易受网络内容蛊惑抢占思想高地,冲击着我国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点的认同,这就亟须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爱国主义的教育。
  首先,高校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整个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计划中大量融入对学生民族观、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每位大学生心灵深处、融入每位大学生生活,夯实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思想根基。其次,从社会和家庭层面,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认同思想培育,各层面要形成合力,让学生多参与社会服务、国家团结建设等工作,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国制度的优越、社会发展的稳定、国民生活的进步、世界地位的提升,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李令,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原理、高校管理、教师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胡杨,经得住严寒和酷暑的考验,顽强的生存,因而被人们称为“英雄之树”。胡杨精神是新疆各族人民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精神象征,本文从胡杨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方面分析突出胡杨精神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 胡杨精神;含义;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60-02  一、胡杨精神的内涵  位于新
期刊
【摘要】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晚年的美学著述《审美之维》中。作为激进的社会批判家,他在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形式”和“艺术自律”两个概念,建立了一个以功利主义的审美和艺术为主导、以审美形式理论为核心、以艺术自律为基础的美学体系。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批判现有社会秩序之上而寻求人的解放的广义的社会政治哲学,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终结和最终归宿。  【关键词】 马尔库塞
期刊
【摘要】 抗战期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使边区的民用军需受到严重威胁。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实现边区工业品自给,一批公营民用厂矿应运而生。这批公营民用厂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灵活地采取了分散经营、集中管理的原则。在经营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防止公营厂矿机关化、加强工人思想教育和技术创新密切联系实际等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 抗战;晋察冀边区;公营;民用厂矿  【中图分类号】F403
期刊
【摘要】 辽朝,自北魏之后又出现在北方的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中太祖、太宗、世宗、穆宗四位辽朝前期的皇帝,在位几十年间,成为辽朝的政权建立和疆域稳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的民族思想直接关系着大辽政权的存亡。  【关键词】 辽朝前期;契丹;汉族;民族思想;共治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62-03  辽朝,
期刊
【摘要】 素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包含着单纯的美感。素描是我们认识、理解和研究物体基本形态的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传统素描起源于西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素描艺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西方素描的范畴,而且融入了多元的艺术语言。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共性,本文通过分析东西方素描的发展史以及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对素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为素描教学提供
期刊
【摘要】 中华民族经受的重大卫生事件疾病灾害,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也充分展示了中华儿女在每次面临重大的考验时“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在重大卫生事件疾病中注入新的内容,放射出新的光芒。在防控重大卫生事件疾病战斗中,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着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同时也在新的实践中锤炼着井冈山精神,为井冈山精神又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汉语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各种语法意义。维吾尔语则通过词缀和词尾来表示大多数的语法意义。  【关键词】 汉语动态助词;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86-02  一、动态助词“着”的概述  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 (2011)中,指出:“动态指的是动作或性状
期刊
【摘要】 语言与认同是国内近二十年才兴起的研究课题,日益受到了学者青睐。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上2015年6月到2020年5月关于语言与认同的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时间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主体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宏观和微观层面中的研究热点内容进行分析,探究近五年的研究现状,预测未来语言与认同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 身份认同;语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移动终端学习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得到广泛应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类教育App被开发出来并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作为在线教学的重要平台。其中,学习通作为一款一体化的教育App,有着海量资源,集课程学习、创作专题、管理知识为一体,能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还能建立作业库、实施在线测试等。本文先简要阐述利用网络平台展开语文教学的原则,再从利用网络平
期刊
【摘要】 比较文学形象学不关注所述形象与实际形象是否相符,而是从他者形象反射到形象制造者本身。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和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的中国形象,发掘作者隐含的对中国的身份认同。在《女勇士》这部作品中,表达了三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汤亭亭的身份认同也从对中国的疏远和迫于无奈的依赖,转向对中国的认同。  【关键词】 女性主义;《女勇士》;中国形象;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7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