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茫然不知所措
从1994年走出师范学校大门,踏上三尺讲台,到2003年课改前,我用了9年时间,从一个初出茅庐的生涩的师范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自认为还有两把刷子的数学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无论是教研课,展示课,或者赛课活动中,我都喜欢选择上应用题教学方面的内容,在当时都貌似取得了一些成功。因为我觉得一个男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把什么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归一归总、和差和倍问题等等的条件和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让学生有章可循,解决起来轻松加愉快,显得很有智慧,同时考试的成绩也还不错,当时颇有成就感。
2003年,课改的鼓声敲懵了还在得意洋洋的我。当我拿到崭新的西师版教材,看到上面没有应用题教学的单元,取而代之的是在每个单元之后的全新的“解决问题”,以及新课标要求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在浑浑噩噩中上了一学期,期末考试学业水平60多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彻底傻眼了:数学怎么教?
二、探索道路艰辛
在随后的N年中,我和同事们一起,在所谓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课改之路上喁喁前行。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不断的闹笑话,摔跟斗,走入误区,误人子弟,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创设绚烂夺目
课标说:把解决问题的教学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让我们的老师产生了误解。为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创设了很多绚烂的情境:蓝天、白云,鲜花、芳草,如童话般美丽;耳熟能详的少儿动画,也成了老师们信手拈来的素材。在课改之初,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沉浸在新奇、好玩的课件图片中,迟迟进不了思维的正轨中来,浪费了时间,冲淡了教学的主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2.课堂活动车水马龙
小组合作,加强操作与探究,然后各组汇报,老师总结评价,这样的教学,看似生动活泼,学生却没有经历独立的思考过程。好多课堂活动设计为讨论而讨论;讨论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分工,表面上挺热闹的,实际上学生各说各的,各做各的;合作前不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提出问题直接就让讨论,讨论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教师游离于讨论之外,没有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多数学生仍无法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问题讲解蜻蜓点水
西师版教材上,很多解决问题的设计都是图文并茂,并且连解题的突破口都显示在书上,甚至解题过程也一目了然。课标也要求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这让一部分懒老师找到了借口。一堂解决问题的课,复习引入之后,直接出示例题,然后让学生看书,把式子补充完整,抽生说说解题思路,其他人补充一下,就完事了。让多数学生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
4.算法多样热闹非凡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课标也好,教材也罢,提倡解法多样,这本无可厚非,从小训练学生灵活善变的头脑,将来才能适应这纷繁复杂的社会,是好事。但是,有部分例题,如分数除法应用题,同时出现算术法与方程解,又如分摊运费的不同分法,老师费尽唇舌,认为讲得细致入微,学生看似听明白了。但在练习题中出现了分摊房租的问题时,学生为哪种分法争得面红耳赤,无章可循。
5.题海训练机械重复
这个意思很直白,在期末复习这个阶段尤为猖獗。数学的新课好上,最不好整的就是练习和复习。教材中的例题与练习题无法对应,又不系统,老师整起老火。光照倒书上说,学生没得瘾,听过了。题少了,几下做完了,没得事做;。题多了,做不完,累得很。题简单了,优生没兴趣;题难了,差生做飞机。所以只好到处找点资料,甩跟他,做了就评讲,见子打子。实话实说,我校有位数学教师,上午的课堂作业,布置了XX练习的1—4题,下午布置家庭作业,他懒得去设计其它题目,还是做这几题,这样的做法,真让学生苦不堪言。当学生家长问到我,我无言以对。我去问他,他说不会出题,怕出错了,你说怎么办?
三、用新壶装旧酒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本人对理解新课标要求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极端不平衡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加强,对《解决问题》这个大问题,我和小伙伴们的意见大致是:
1.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早就达成了共识,不用多说。只是建议在复习引入时一定要把在解决问题中需要用到的概念,公式,旧方法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给学生一些暗示。因为我发现有的解决问题,只是把前面两个不同的知识点结合在起运用而已。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前面说到,教材上有很多图文并茂的场景。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起到激发兴趣,融数学与生活为一体的目的;但同时又容易混淆视听,分散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条件与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把无关的字眼划掉,或者把一些东拉西扯的对话框编成1、2、3,然后连起来读一读。这样孩子们的思维才尽量不被干扰。
3.合理地讲解与引导
所谓新壶装旧酒,指的就是这个环节,实话实说,在教学中我还是运用传统的方法,要么从条件入手,两个条件能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么问题入手,看问题所需条件。同样的问题,总结题目的结构特点,尽量让学生选择同一种方法,形成解题的套路。让学生能看到A就想到B。这个要求教师对知识体系和考点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学中我喜欢画图,线段图、草图、示意图,凡是能画出来的我都画,我不知道这叫不叫数形结合。在课堂上,题目读完之后,只是我一拿起粉笔,学生就模仿我的口气说:画个草图。像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几何问题,都用画图的方法。他们说教得有点死,但貌似效果还不错。
4.科学训练,举一反三
这个对备课的要求很高,意思是在新课或练习课中,大量寻找这类问题的变式,在新课时,可把例题的数字,或条件,或问题等稍作改动,马上进行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学生在独立解题时遇到不同的题目才不至于无从下手。
总之,“解决问题”教学真是一个大问题,是我至今都没完全解决的问题。不过,只要还能拿起粉笔,走上讲台,我将继续在教改的路上不斷探索前进。
从1994年走出师范学校大门,踏上三尺讲台,到2003年课改前,我用了9年时间,从一个初出茅庐的生涩的师范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自认为还有两把刷子的数学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无论是教研课,展示课,或者赛课活动中,我都喜欢选择上应用题教学方面的内容,在当时都貌似取得了一些成功。因为我觉得一个男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把什么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归一归总、和差和倍问题等等的条件和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让学生有章可循,解决起来轻松加愉快,显得很有智慧,同时考试的成绩也还不错,当时颇有成就感。
2003年,课改的鼓声敲懵了还在得意洋洋的我。当我拿到崭新的西师版教材,看到上面没有应用题教学的单元,取而代之的是在每个单元之后的全新的“解决问题”,以及新课标要求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在浑浑噩噩中上了一学期,期末考试学业水平60多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彻底傻眼了:数学怎么教?
二、探索道路艰辛
在随后的N年中,我和同事们一起,在所谓的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课改之路上喁喁前行。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不断的闹笑话,摔跟斗,走入误区,误人子弟,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创设绚烂夺目
课标说:把解决问题的教学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让我们的老师产生了误解。为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创设了很多绚烂的情境:蓝天、白云,鲜花、芳草,如童话般美丽;耳熟能详的少儿动画,也成了老师们信手拈来的素材。在课改之初,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沉浸在新奇、好玩的课件图片中,迟迟进不了思维的正轨中来,浪费了时间,冲淡了教学的主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2.课堂活动车水马龙
小组合作,加强操作与探究,然后各组汇报,老师总结评价,这样的教学,看似生动活泼,学生却没有经历独立的思考过程。好多课堂活动设计为讨论而讨论;讨论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分工,表面上挺热闹的,实际上学生各说各的,各做各的;合作前不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提出问题直接就让讨论,讨论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教师游离于讨论之外,没有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多数学生仍无法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问题讲解蜻蜓点水
西师版教材上,很多解决问题的设计都是图文并茂,并且连解题的突破口都显示在书上,甚至解题过程也一目了然。课标也要求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这让一部分懒老师找到了借口。一堂解决问题的课,复习引入之后,直接出示例题,然后让学生看书,把式子补充完整,抽生说说解题思路,其他人补充一下,就完事了。让多数学生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
4.算法多样热闹非凡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课标也好,教材也罢,提倡解法多样,这本无可厚非,从小训练学生灵活善变的头脑,将来才能适应这纷繁复杂的社会,是好事。但是,有部分例题,如分数除法应用题,同时出现算术法与方程解,又如分摊运费的不同分法,老师费尽唇舌,认为讲得细致入微,学生看似听明白了。但在练习题中出现了分摊房租的问题时,学生为哪种分法争得面红耳赤,无章可循。
5.题海训练机械重复
这个意思很直白,在期末复习这个阶段尤为猖獗。数学的新课好上,最不好整的就是练习和复习。教材中的例题与练习题无法对应,又不系统,老师整起老火。光照倒书上说,学生没得瘾,听过了。题少了,几下做完了,没得事做;。题多了,做不完,累得很。题简单了,优生没兴趣;题难了,差生做飞机。所以只好到处找点资料,甩跟他,做了就评讲,见子打子。实话实说,我校有位数学教师,上午的课堂作业,布置了XX练习的1—4题,下午布置家庭作业,他懒得去设计其它题目,还是做这几题,这样的做法,真让学生苦不堪言。当学生家长问到我,我无言以对。我去问他,他说不会出题,怕出错了,你说怎么办?
三、用新壶装旧酒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本人对理解新课标要求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极端不平衡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加强,对《解决问题》这个大问题,我和小伙伴们的意见大致是:
1.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早就达成了共识,不用多说。只是建议在复习引入时一定要把在解决问题中需要用到的概念,公式,旧方法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给学生一些暗示。因为我发现有的解决问题,只是把前面两个不同的知识点结合在起运用而已。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前面说到,教材上有很多图文并茂的场景。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起到激发兴趣,融数学与生活为一体的目的;但同时又容易混淆视听,分散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条件与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把无关的字眼划掉,或者把一些东拉西扯的对话框编成1、2、3,然后连起来读一读。这样孩子们的思维才尽量不被干扰。
3.合理地讲解与引导
所谓新壶装旧酒,指的就是这个环节,实话实说,在教学中我还是运用传统的方法,要么从条件入手,两个条件能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么问题入手,看问题所需条件。同样的问题,总结题目的结构特点,尽量让学生选择同一种方法,形成解题的套路。让学生能看到A就想到B。这个要求教师对知识体系和考点要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学中我喜欢画图,线段图、草图、示意图,凡是能画出来的我都画,我不知道这叫不叫数形结合。在课堂上,题目读完之后,只是我一拿起粉笔,学生就模仿我的口气说:画个草图。像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几何问题,都用画图的方法。他们说教得有点死,但貌似效果还不错。
4.科学训练,举一反三
这个对备课的要求很高,意思是在新课或练习课中,大量寻找这类问题的变式,在新课时,可把例题的数字,或条件,或问题等稍作改动,马上进行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学生在独立解题时遇到不同的题目才不至于无从下手。
总之,“解决问题”教学真是一个大问题,是我至今都没完全解决的问题。不过,只要还能拿起粉笔,走上讲台,我将继续在教改的路上不斷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