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和同行的交流中,经常谈到的话题是作文教学太难了。我认为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是解决作文教学难的关键。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下面就从读、写、评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培养兴趣 关注生活 激发写作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49-01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指导多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从读书入手,学生通过读书可以接触生活中许多未曾熟知的事物。学到课堂上未曾涉及到的知识。这样会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丰富他们的情感,积累大量的词汇,做好写作前的储备工作。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确定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上。教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那些精彩的语句、语段,可以随时放在自己的储备库内。对于其中精妙的词语亦可稍做评点,如:小说《故乡》开始片段,写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故乡时,“我”的心“悲凉”起来……一个“悲”字似有千斤之重。学生就“悲”字的深层探究。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表达起了重要作用。都德《最后一课》中结尾段“法兰西万岁”……表达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内心痛苦万分,令人震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明确词语恰当使用,对表达作者情感起着重要作用。结构的合理安排,更是生成文章的必要条件。
课外阅读中,可根据阅读能力,适当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等。对于其中一些较适合朗读的如诗歌、散文等组织形成多样的小组比赛。学生通过小试牛刀,初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激发他们写作热情做铺垫。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勤动笔
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去度量。《语文新课程标准》贯彻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自己主观感受。长期以来,学生们一直为写作中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问题所困扰。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物,经常说假话、空话等。极少有人愿意拿起笔写作文了。导致这种现象的蔓延,既与学生本身生活单调匮乏有关,更主要的是他们懒于动脑、惰于用心去观察周围事物,致使生活中许多值得去搜集的材料与其擦肩而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适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要抓住重点,抓住事物的特征,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察范围,做到观察和联想相结合,使学生渐渐养成勤于动脑的好习惯。这样,学生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检查学生的作业时,发现有的同学在写亲情这一主题时,写姥姥对自己的关心与呵护,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年迈的姥姥一步一步挪到床前,用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额头……”“外孙,还难受吗?”其实,他是不想写作业,在装病。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姥姥道歉。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了自己熟悉的事,写得自然入理。事实证明,只要学生肯动笔,就会有收获。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自己上课外班的路上,“……树上隐隐约约的些许的霜挂在上面,周围的雪被照得发出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睛,天是干冷的……”学生既有观察又有联系实际,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逐渐把观察所得作为写作素材,为动笔写文章扫除了障碍。
三、适时引导学生评改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批改的能力。”“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文本。一篇作文完成之后,稍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让学生进行自评,就容易发现问题:或认识不深,或表达不明确,或语言不美,然后对症下药,文章会臻于完美。有很多学生习做完成后,既不读,也不修改,更不润色,敷衍了事,通过自评,可以改变这些不良习惯。为了使学生自评好《教室里的故事》这篇作文,我们选用了前次的习作《一堂自习课》做示范评改,这样既总结了前次的习作,又为这次的自评明确了方向,找到途径,并给以方法。仅以开头部分为例:伴随着一声教师开会的通知,我们知道,这又是一堂自习课。从初一开始,我们的自习课就像一棵树上的叶子,在記忆中,但每一次都不同……评点示范1.进入文题快,自然导入。2.“我们知道”可用“同学们的脸上笑容绽放”这句完成,效果更好些。3.留心观察。4.结句余音绕梁。自评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评改,学生的写作兴趣愈加浓厚。
总之,学生写作积极性的调动不能一蹴而就,就像爬楼梯,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那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兴趣 关注生活 激发写作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49-01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指导多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想获取更多的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从读书入手,学生通过读书可以接触生活中许多未曾熟知的事物。学到课堂上未曾涉及到的知识。这样会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丰富他们的情感,积累大量的词汇,做好写作前的储备工作。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确定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上。教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那些精彩的语句、语段,可以随时放在自己的储备库内。对于其中精妙的词语亦可稍做评点,如:小说《故乡》开始片段,写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故乡时,“我”的心“悲凉”起来……一个“悲”字似有千斤之重。学生就“悲”字的深层探究。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表达起了重要作用。都德《最后一课》中结尾段“法兰西万岁”……表达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内心痛苦万分,令人震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明确词语恰当使用,对表达作者情感起着重要作用。结构的合理安排,更是生成文章的必要条件。
课外阅读中,可根据阅读能力,适当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等。对于其中一些较适合朗读的如诗歌、散文等组织形成多样的小组比赛。学生通过小试牛刀,初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激发他们写作热情做铺垫。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勤动笔
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去度量。《语文新课程标准》贯彻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自己主观感受。长期以来,学生们一直为写作中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问题所困扰。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物,经常说假话、空话等。极少有人愿意拿起笔写作文了。导致这种现象的蔓延,既与学生本身生活单调匮乏有关,更主要的是他们懒于动脑、惰于用心去观察周围事物,致使生活中许多值得去搜集的材料与其擦肩而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适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要抓住重点,抓住事物的特征,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察范围,做到观察和联想相结合,使学生渐渐养成勤于动脑的好习惯。这样,学生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检查学生的作业时,发现有的同学在写亲情这一主题时,写姥姥对自己的关心与呵护,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年迈的姥姥一步一步挪到床前,用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额头……”“外孙,还难受吗?”其实,他是不想写作业,在装病。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姥姥道歉。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了自己熟悉的事,写得自然入理。事实证明,只要学生肯动笔,就会有收获。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自己上课外班的路上,“……树上隐隐约约的些许的霜挂在上面,周围的雪被照得发出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睛,天是干冷的……”学生既有观察又有联系实际,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逐渐把观察所得作为写作素材,为动笔写文章扫除了障碍。
三、适时引导学生评改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批改的能力。”“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文本。一篇作文完成之后,稍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让学生进行自评,就容易发现问题:或认识不深,或表达不明确,或语言不美,然后对症下药,文章会臻于完美。有很多学生习做完成后,既不读,也不修改,更不润色,敷衍了事,通过自评,可以改变这些不良习惯。为了使学生自评好《教室里的故事》这篇作文,我们选用了前次的习作《一堂自习课》做示范评改,这样既总结了前次的习作,又为这次的自评明确了方向,找到途径,并给以方法。仅以开头部分为例:伴随着一声教师开会的通知,我们知道,这又是一堂自习课。从初一开始,我们的自习课就像一棵树上的叶子,在記忆中,但每一次都不同……评点示范1.进入文题快,自然导入。2.“我们知道”可用“同学们的脸上笑容绽放”这句完成,效果更好些。3.留心观察。4.结句余音绕梁。自评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评改,学生的写作兴趣愈加浓厚。
总之,学生写作积极性的调动不能一蹴而就,就像爬楼梯,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那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