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sha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公因数”之后,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以下生活情境:
  例1: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如果要在教室的地面铺上方砖。在边长20厘米、边长30厘米、边长40厘米、边长60厘米四种规格的地砖中选择哪种能正好铺满,且用的块数最少?
  (1)至少要多少块?
  (2)如果在四周靠墙铺设只要多少块这种方砖?
  学生读题分析后,进行热烈的小组讨论,画图、列举、摆方块等策略都用上,很快想到不论求第一个问题,还是求第二个问题,都要先确定方砖的规格。
  大组交流:8米=800厘米,6米=600厘米。800和600的最大公因数是200,而200又是40和20的公倍数,40和20的最小公倍数是40或200和40的最大公因数是40。所以选择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较为合适。
  归纳以上意见这样解答:(1)800÷40=20(块),(沿着长铺)600÷40=15(行)(沿着宽铺)至少要20×15=300(块)
  解答第2个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生1:可以直接求教室的周长:(20 15)×2=70(块)
  生2:应考虑四个角上重复的一块,所以只有(20 15)x2-4=66(块)
  例2:小林和小军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小林每隔6天去图书馆借一次书,小军每隔8天去图书馆借一次书。他俩7月2日第一次同去借书,下次至少在几月几日再次同去借书?7月份他俩只能几次同去借书,为什么?
  出示习题后,学生对这样的生活情景有很强的亲切感,通过猜想、画图、列表、倒过来想等多种策略和方法进行探究,并在小组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两种解题意见:
  一是用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6,B]=24,7月2日 24日=7月26日。答:下次至少在7月26日再次同去借书,7月份他俩只能两次同去借书。
  二是用列表法直观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
  综合两种意见学生说出道理:因为7月份共有31天,他俩最少24天才能同去图书馆一次。所以,包括7月2日这一次在内,7月份他俩只能两次同去借书。
  
  例3:一天,爸爸带小华去游泳,小华对圆形游泳池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假如你就是小华,你会用什么方法测量出这个直径很大的圆形游泳池的周长呢?
  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想出了方法:
  (1)用绳绕游泳池一周,化曲为直量出。
  (2)用救生圈在游泳池的圆周上滚动,根据救生圈周长及滚动的圈数求出游泳池的周长。
  (3)先用绳子量出游泳池的直径,再由直径求出周长。(这样的实践和操作能使预设与生成走向完美)。
  透过以上三个案例,我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 依托情境整合生活资源。数学学习应该具有挑战性,数学资源和素材应该是鲜活和有探索意义的实践活动。例1铺砖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而且可供选择的方砖规格有多种,增加了学生解答的难度,但学生并没有感觉到这一点,进而得到在长方形的教室这个封闭图形中,既可求面积又可求周长。借助鲜活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际本领。
  2 依托情境寻求问题策略。策略是解题的先导。例2引导学生运用列举、画图、列表、倒过来想等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多种解题思路,建立符合规律的数学模块,达到殊途同归的理想效果。
  3 依托情境合理选择解法。算法多样化是培养学生浓厚数学研究兴趣的重要一环。三道习题在解答过程中,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将多种解法及时呈现在全体同学面前,一人说理,大家享受,让发言的同学获得成功的喜悦,其他同学得到启发,接受辐射熏陶,进而拓展思路,实现算法最优化。
  4 依托情境启迪数学智慧。数学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数学情境的呈现也是丰富多彩的。况且数学学习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有效时限内激情四溢,求异求新,思维的活力充分进射,从而使动态生成的数学资源更具活力。
  所有案例都来源于生活,而又具有挑战性,学生在思考解答的过程中,必须联系生活的模型,进行类比、分析,进而在思维碰撞之后诱发新的灵感,为数学智慧形成提供新的支撑,从而说明学生的数学智慧是要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走向科学完美的。
  5 依托情境培养反思本领。弟子不必不如师。学而后知不足,思而后生疑,有疑而后求解,生成新的学习动力。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我们所积极期待的。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很少考虑列式是否符合实际,计算只图快不图对。好象审题和计算的粗心是无法避免的,其实不然,教师要学会期待,教其反思的方法和思路,教其反思的策略。
  感悟例1和例2综合运用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的神奇于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反思的理念便会升华,解题的素质得到有意培养。
其他文献
一、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开设的意义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的评价应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活动的发展和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并对其他课程产生积极影响。  二、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开设的形式  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以动手操作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现、总结解决问题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数学课
【摘要】本文针对高考中诗歌鉴赏题的常见类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举例分析,从命题方式、解题技巧、答案拟定等方面入手,注重方法点播,力求实际应用。    经过详细分析新课程改革后的宁海卷,我总结出以下规律,与同仁分享。  一、一“叶”关情——炼字型  高考当中命题者主要从“题眼”、“诗眼”、“传神”、“能否换做某字”等角度考察对作者所“炼” 的字的理解,提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
【摘 要】《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对于落实新课程理念和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挖掘资源 捕捉生成  一、挖掘学生资源,让课堂和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身上蕴含的诸多资源,能搭建起课堂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让课堂产生和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动力,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他们喜爱的活动设计出能够激起学
【摘 要】本文就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自主性原则展开分析,通过阅读《道德经》原著以及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将《道德经》中涉及管理层面的理论加以剖析,试图从中得到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自主性原则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管理 道德经 自主性 启示    《道德经》自秦汉以来就在管理领域发挥作用,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兵书。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中的管理观点对
特别关注  “两会” 代表、委员建言教育改革  1.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解决“入园难”  民进中央在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提案, 呼吁尽早实现学前教育立法, 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该提案的主要执笔人,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认为, 当前亟待立法,这是破解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突出问题、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日前, 教育部在公布年度工作重点时, 表示今年将启动学前教育立法
2008年4月,我校与美国康州地区中学缔结为姊妹学校。截至目前,美国康州师生代表团三次来到我校,进行了友好交流。我作为此项活动的主要筹划人,自始至终与美方师生“亲密接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从中悟到美国教育的几点心得,借此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平和友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美国友人还没到的时候,我们接待家庭一直学习在与美国人交流和饮食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唯恐招待不周。当美国友人来到家里时
笔者发现学生和老师有抵触情绪时,会大大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对立的师生关系或漠然的师生关系给学生的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培养出的学生缺少热情,孤独感强,团队意识弱,而且也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伟大的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投入获得的亲和力可以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发展动力。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挖掘教师和学生的亲和潜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呢?笔者进行了三年的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渐提高, 艺术专业被单独划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更多人选择学习艺术来创造自己人生的价值。近几年来, 声乐专业的学习者更是不断增多。据调查, 现在许多高校的声乐学习者对于用嗓和嗓音保护缺乏正确认识。因此, 本文从正确用嗓以及嗓音保护常识的方面进行论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听歌来释放内心的压力, 那么,
高中是人生新的开始和希望, 高中生有着独特的特点:由于刚刚脱胎于初中, 一方面他们对高中崭新的生活充满着好奇, 渴望和向往; 但另一方面, 由于初次远离亲人和朋友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 面对突如其来的陌生的面孔, 陌生的人际关系, 陌生的教学方法, 他们可能一下子不知所措, 由此感到茫然、孤独, 失落、焦虑与无助等等。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高一新生如果在开学阶段引导得好, 将为他们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家长、学生、甚至学校和老师都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知识教育上,大家关注的更多的是升学率和优秀率,而将学生的德育和美育忽略了。即使进行德育和美育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而没有将美育和德语深入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贯彻在学生的行为中。面对现状,我想谈谈我对新课标下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的认识。  一、区分美育和德育的不同  首先,内容范畴有差异。美育即是审美教育,它是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