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治对话  拓展相互交往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yueyu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的欧洲,阳光明媚,
   清风拂面。应塞尔维亚和黑山(以下简称塞黑)议会、匈牙利社会党、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和罗马尼亚国家自由党—民主党执政联盟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6月11-25日对塞黑、匈、摩、罗等四国进行了访问。中联部副部长张志军,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孙政才,北京市副市长张茅等陪同访问。此次访问是在我国与四国的政治和政党关系不断深化、经贸交往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派出的一个高级别代表团。通过与各国领导人的坦诚交流,访问达到了增进了解、扩大友谊、交流经验、促进合作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加深相互了解
  增加政治互信
  往访四国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来访,并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和周到安排。访问期间,各国政要和政党领导人与刘淇和代表团进行了多场会谈和会晤。其中包括:塞黑总统马洛维奇、议长沙米、议会塞黑中友好议员小组主席阿列克西和部分成员;匈牙利总理久尔查尼、社会党主席希莱尔、匈国会副主席曼杜尔、前总理麦杰希、匈国会社会党议员团主席兰德沃伊;摩尔多瓦总统、共产党人党主席沃罗宁,议长鲁普,总理塔尔列夫,摩共中央书记斯捷潘纽克;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总理、国家自由党主席特里恰努,众议院议长、社民党执行主席讷斯塔塞,参议院议长、社民党副主席沃克罗尤,罗政府国务部长塞古利奇,参议院副议长、国家自由党副主席梅列什卡努,民主党主席博克等。在同各国领导人的会谈会见中,刘淇阐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考,全面介绍了我党十六大以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情况、我国改革开放成就以及和平外交政策,交流了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共同探讨了加强合作的新途径。
  刘淇对中国现状的介绍,使往访国家的政治家们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的建设成就表示钦佩。纷纷表示刘淇率团来访进一步深化了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对华关系是这些国家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愿进一步加强双边高层交往,保持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各国领导人还重申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大业。
  塞黑总统马洛维奇说,塞黑人民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情意。这种感情不仅存在于领导人之间,更扎根在广大人民心中。两国在维护传统友谊的同时,应为其赋予更多新的内涵。为此,应进一步推动政治关系的发展,保持密切交流。议长沙米表示,全面发展对华关系是塞黑的政治愿望和议会各政党的共识。密切双方各领域的合作符合塞黑的自身利益。匈牙利总理久尔查尼高度评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对匈的访问,认为中国是匈在欧盟之外国家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表示不断扩大双边交流有利于匈自身的发展。匈前总理麦杰希在阐述双边关系时表示,匈将中国视为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重要伙伴,支持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和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摩尔多瓦总统沃罗宁、议长卢普和总理塔尔列夫均表示,摩方对双边关系不断深化表示满意,并愿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深化各领域的合作。罗马尼亚领导人认为两国2004年建立的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将罗中关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罗将中国视为十分重要和优先的合作伙伴。总统伯塞斯库指出,罗始终高度重视对华关系,保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是罗的既定方针。总理特里恰努表示,两国伙伴关系不仅包括稳定的政治关系,而且涵盖经贸、投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罗方愿同中方一起制定未来双边合作计划。
  在欧盟东扩的大势下,往访各国领导人都表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愿成为加强中国与欧盟关系的桥梁,在欧盟内部成为中国的好朋友。
  广泛交流接触
  促进政党关系
  此访进一步促进与往访国政党关系的发展。在同四国主要政党领导的会谈会见中,刘淇阐述和介绍了我党对外交往的原则和基本情况,指出政党对外交往既是中国共产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愿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深化同往访国主要政党的关系,发展务实合作,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共同推动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各国政要赞同刘淇对党际关系的阐述,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认为政党交往是国家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匈牙利社会党主席希莱尔表示,近年来,匈社会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发展良好,高层互访频繁,加深了领导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互信,促进了国家关系的发展。匈社会党议员团主席兰德沃伊认为,匈中两国政党关系的发展推动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两国议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她希望两党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经常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看法。摩总统沃罗宁表示,摩共产党人党经常以中国共产党为榜样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从中国共产党的经验中得到了很多启发,摩共愿进一步加强同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流。罗执政的国家自由党和民主党领导人均愿继续保持和深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两国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关系的发展。罗反对党社民党领导人讷斯塔塞和沃克罗尤均表示,罗各个政党中都有中国的朋友,包括罗社民党在内的罗所有政党都愿继续同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在各方面的合作,深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友好关系。在会谈和会见中,四国的主要政党领导人还表达了近期访华的愿望。
  拓展经贸合作
  活跃地方交往
  此访通过政经结合,相互促进,取得了积极效果。访问期间,各国领导人对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并提出了许多积极建议。强调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国家关系,大力拓展经贸合作,挖掘潜力,缩小贸易逆差。塞黑领导人表示,两国应进一步加强经贸领域合作,采取措施鼓励相互投资。塞黑愿向中国开放市场,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前来投资,并参与塞黑的私有化进程。匈领导人表示,中国经济的不断强大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挑战。中国在商品出口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资本输出也在不断扩大。匈方愿吸引更多的中国公司来匈投资,开办生产和服务型企业,并扩大匈产品对华出口。匈愿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金融贸易和物流中心,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欧盟市场的桥头堡和中国商品和资金进入欧盟的大门。为此,匈建议增加已开通的直航班次、简化签证制度,为双方企业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加强在科技、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摩领导人表示,近年来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双方应寻找新的途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经贸关系。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企业到摩投资建厂,参与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摩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华为公司中标摩电信改造项目,将为此提供支持。罗领导人希望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因为“经贸合作是政治关系的基础”。罗将尽快就中国公司承建多瑙河大桥和布加勒斯特环城路项目作出决定。罗不会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欢迎中国企业到罗投资开设制药厂。罗已同欧盟签署入盟协议,享受欧盟国家待遇,这有利于中国商品通过罗进入欧盟市场。
  与此同时,随访的北京市经贸代表团也通过经贸推介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同四国政府经济部门官员和工商界人士就加强经贸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取得了切实成效。四国对经贸团随访给予高度评价,政府高官积极参与经贸推介会和洽谈会,鼓励本国企业与中方开展合作,允诺为中方投资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条件。北京中关村建设公司还同罗马尼亚合作伙伴签署了合作协议。
  此访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四国有关省市交往,密切了北京与四国首都的友好合作关系。刘淇同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基希讷乌和布加勒斯特等城市的领导探讨了进一步深化两国地方间实质性交往的方式方法,就巩固双边合作基础、充实合作内容等达成了共识,并出席了北京市与布达佩斯和布加勒斯特结为友好城市协议的签字仪式。
  访问期间,刘淇同志还向各国政要广泛介绍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情况,并表示欢迎各国企业界以奥运会为契机,积极来华寻找商机。各国政治经济界人士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表示相信北京一定会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
  
  
  
  伦敦缘何屡遭恐怖袭击
  英国标准时间7月7日上
   午,伦敦这座美丽的城市刚刚品尝到申奥成功的喜悦——赢得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成为迄今为止惟一三次获得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人们还没来得及为胜利尽情欢呼与庆祝,一场突如其来的连环恐怖袭击就降临了:位于市中心的5个地铁站几乎同时发生爆炸,紧接着地铁站附近的两辆公共汽车又遭到炸弹袭击。爆炸致使多辆公共汽车被毁,所有地铁停运,伦敦交通全面瘫痪。死亡人数达56人,受伤人数升达至700余人。
  7月9日,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也遭到恐怖袭击威胁。英国继美国、西班牙之后成为第三个遭受重大恐怖袭击的国家,人们不禁要问英国为何遭到恐怖袭击?
  伦敦遭袭击的原因
  一、近期英国成为全球关注焦点,恐怖组织企图制造轰动效应。
  英国今年担任八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并在7月1日接替卢森堡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7月6日,八国峰会在英国苏格兰的“鹰谷”隆重开幕,同时还进行“8+5”会议,包括美国总统布什等八国集团领导人,以及中印等发展中大国首脑均云集于此,英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注意力。同日,在新加坡举行的举世瞩目的国际奥委会第117届年会上,英国又获得2012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权,在1948年伦敦奥运会之后,英国终于将奥运会再次带回家,伦敦成为迄今为止惟一获得三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英国举国欢庆,世界媒体更是时刻关注英国的一举一动。如此高的媒体聚焦程度,使英国自然成为恐怖分子进行恐怖袭击以获得轰动效应的首选。
  二、英国不遗余力协助美国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
  “9·11”事件之后,英国积极追随美国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态度鲜明地与美国一道撑起反恐旗帜。英国也就成为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一些极端和恐怖组织的眼中钉,成为和美国并肩的世界上头号恐怖主义袭击目标。在英美国内,美英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使许多穆斯林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幻想破灭感,致使许多年轻的穆斯林更倾向于支持恐怖主义。长期以来,英国国内一直存在数量不小的同情、支持“基地”等恐怖组织的穆斯林极端分子。他们曾组织庆祝“基地”组织袭美一周年,而个别阿訇也公然鼓动反美恐怖袭击有理,在信教青年中煽动进行“圣战”情绪。一旦有机可乘,发动恐怖袭击就成为其报复英国的表现方式。
  三、恐怖分子较容易移民英国,便于在英国发动恐怖袭击。
  英国境内一直存在“基地”组织的分支,而且这种网络已经日益本地化。英国移民政策的宽松在欧洲是数一数二的,英国最近几年实行的新移民制度规定,只要在英国工作四年,就可以得到英国的绿卡。“9·11”事件之前,很多恐怖分子移民英国,并在英国站稳脚跟,英国也一度成为恐怖分子的避风港。尽管在“9·11”事件之后,英国加强了反恐措施,但是移民政策仍然相对较宽松。这些恐怖分子已经渗透到本地人中间,他们在英国并没有放弃恐怖活动,相反在英国开始发展和构建其联系网络。同时,英国加强了对一些伊斯兰教组织和团体的监视,取缔了一些伊斯兰教激进组织,穆斯林的公民权利一度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这在英国一些穆斯林中滋生了不满和愤怒情绪,形成一些新的矛盾。熟悉情况的本地恐怖分子,和外来的恐怖分子相结合,就使得在英国发动恐怖袭击相对比较容易。据英警方调查涉及“7·7”爆炸案的4名犯罪嫌疑人都是年轻的穆斯林,其中,3人是巴基斯坦裔的英国人,他们被骗实施了自杀性爆炸。此案可能与“基地”组织幕后策划有关。
  四、恐怖分子躲避监控的手段越来越熟练,恐怖手段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9·11”事件后,英国警方实施的反恐举措主要包括更加密切关注银行资金的转账情况、加强对可疑信息、宗教场所以及移民和边境的控制。但是,恐怖分子在各国反恐高压之下,在使用银行资金方面异常小心。同时,由于英国警方监控措施的加强,恐怖分子在对外联络方面亦十分小心,他们很少与其他恐怖分子通信,也不去受到严密监视的宗教场所。恐怖分子凭借其熟练的躲避监控手段在最大程度上避开了英国警方和安全部门布下的监视网。可以说,包括“基地”在内的恐怖组织已经从原来那种集中训练模式转变为相对松散的自由模式,这使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更容易隐藏。反恐专家称,现在在欧洲的四分之三的恐怖组织成员具有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背景,一半以上接受过大学教育。像“基地”组织在欧洲的成员将近半数曾在欧美留过学,都是社会精英,平均年龄为26岁,精通电脑,而且能讲多种国家语言。这些恐怖分子拥有更高的智商,实施的恐怖手段技术含量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英国的安全警戒机制存在漏洞,警力近期转向保卫八国峰会,在获奥运会主办权后安全工作有所松懈。
  系列爆炸案发生后,英国警方和安全部门反应尽管相对快速,但是其应对仍然显得有些仓促和混乱。在恐怖袭击发生之前,英国警方和安全部门竟然没有收到任何警告,未能对恐怖袭击做出任何前期反应。而英国《卫报》报道说,英国情报部门的官员上月曾降低了恐怖威胁级别,在八国峰会前夕做出降低恐怖威胁级别的决定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由此可见,英国的安全警戒机制存在较大的问题。
  7月6日,八国峰会在 “鹰谷”召开,游行示威活动不断,英国警方为了保证八国首脑的安全和首脑会议的顺利进行,抽调了1万名警力到苏格兰,伦敦暂时出现相对“空虚”。同时,在刚刚结束的国际奥委会年会上,英国伦敦胜过法国巴黎获得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伦敦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安全,首相布莱尔表示“伦敦的安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无懈可击的”。在赢得奥运会主办权后,包括警卫人员在内的英国民众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因此安全工作有所松懈,这就为恐怖分子发动袭击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伦敦遭受恐怖袭击也有着其深层次的背景:一是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总是希望用自己的文明价值观改造中东国家,不断挤压这些国家的文明价值观,这必然会导致西方国家和中东国家的矛盾。处于弱势地位一些文明团体在无法通过正当诉求维护自身利益之时,花费少、影响大的恐怖手段也就成为其进行抗争的必然选择。二是全球的财富两极分化明显,美英等发达国家差不多占了一半,其他许多国家却占很小比例。美英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其发展和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夺,这导致国际社会裂痕不断加大,全球社会的和谐被破坏。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人们无法共享一体化带来的收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断受到发达国家的挤压,导致了各种形式的紧张与对立。只要贫富差距不除,断绝恐怖主义的滋生就不可能,而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成为恐怖主义发动袭击的首选目标也就不可避免。
  可能产生的影响
  此次在伦敦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对英国政府政策将产生深远影响。布莱尔在遇袭后的表态显示,英国不会向恐怖主义低头,会继续支持反恐战争。特别是7月21日伦敦再度遭受类似的恐怖袭击,英国可能会在近期出台更严密的反恐措施,对恐怖活动采取强硬姿态;外交政策可能有所变化,尤其是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可能会微调,从伊拉克撤军计划可能会延迟。此次恐怖袭击在短期内会提升布莱尔的支持率,但是英国国内强大的反战情绪会再度高涨,工党内部反布莱尔派别及反对党的政治家将对布莱尔紧跟美国的政策提出进一步的质疑,从而使布莱尔的执政前景充满更多变数。此外,此次伦敦遭遇恐怖袭击,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欧盟前段时间因为欧宪公投和欧盟中期预算案而紧张的成员国关系,使他们以加强反恐合作为契机、增信释疑,进一步推动欧盟一体化进程。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
其他文献
FTA是自由贸易协定(FreeTrade Agreement)的简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包括独立关税地区)根据WTO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由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方所形成的区域称为自由贸易区,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货物贸易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的商品实现完全自由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FTA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它已经成为贸易自由化发展的一个新亮
期刊
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自然集聚、无法依存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这是新时期发挥福建优势、加快福建发展的新思路,是服务全国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决策,也是福建区域定位的现实选择。作为全省外事工作综合归口管理部门,我们要站在这个新的战略
期刊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对我有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并行发展,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召开的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外交工作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唐家璇国务委员在东北三省外事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外事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更好地
期刊
尽管日军侵华战争的硝  烟已经远去,但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至今仍未彻底平复。正视过去战争遗留的种种问题,探讨解决遗留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乃是中日两大民族争取深层次和解、创造东亚共同繁荣的未来的必要前题和先决条件。  战争遗留的三大问题  中日战争遗留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劳工及赔偿问题。据日本外务省管理局1946年3月1日制作的《华人劳工工作情况调查报告书》(一般简称为“外务省报告书
期刊
(EGP)在“欧洲绿党联盟”(EFGP)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绿党的成立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使原来分散的32个绿党能够以共同的宣言和行动表达他们共同的声音,进一步扩大绿党在欧洲的影响。绿党政治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最先在少数西方工业化国家产生并迅速扩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现象,它之所以成为典型的20世纪西方“后30年现象”,在于它与其他新社会运动相比,无论是运动规模、参与人数,还是社会政治影响,
期刊
最近,本刊记者就学习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问题,采访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蔡武同志。  记者:首先感谢蔡副部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可否谈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提出了哪些要求?  蔡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期刊
一、2000年、50年、60年  中国朋友常说“2000年的友好,50年的战争”。我想这是指日中两国以文化为中心的2000年友好交流史,以及从1894年的日清战争到1945年日本战败这50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但很多的中国朋友不愿涉及战后的60年。  在日本,我有很多朋友认为,正如2005年4月发表的《和平与睦邻友好呼吁书》所言,战后,日本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经济繁荣,强调日中友好交
期刊
积极参与和推动多边外交,是新世纪中国  外交的指导理念之一。随着多边外交的日益活跃,国际关系学界对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的学术探讨也方兴未艾。当前,在对多边主义的理解方面存在着一些争论和歧义,反映了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的不断深化,本文试图就实践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多边主义是国际关系的一个  古老命题,还是一个现代  理念?  多边主义作为外交实践活动,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上乘的表
期刊
60年前,中国人民取得了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归根结底反映了中日两国发展道路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使中日和平友好关系得到溯本清源的历史回归。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日关系面临重新定位和调整,反映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新变化。从中日关系的跨时代的视角上,审视两国关系的历史经纬及其规律性,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地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抗日战争的胜利反映了
期刊
多世界名人和战略家都曾指出并阐述过海洋的重要性。海洋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蓬勃发展,各国对国家安全观、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纷纷把重视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安全提到空前高度。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