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而导入的巧妙设置,可以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从而激活课堂,有效构建高效课堂。
一.巧妙设疑导入,高效组织课堂
《藤野先生》篇幅较长,涉及人和事较多,叙事的线索和表达的感情也较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轻松导入并高效组织课堂。
第一个问题:本文写了几件事?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第二个问题:大家想一想,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呢?
第三个问题: 在你眼中,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用“我眼中的鲁迅先生(藤野先生)是_____的形象,因为_____(文中事例或细节)”的格式告诉我。
第一问解决对课文的初步理解问题,梳理了散文的材料,相当于捡起了一颗颗的珠子。第二问解决是线索理解的问题,相当于找到了穿起珠子的金线。第三问指点揣摩散文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抓住文眼导入,有效控制课堂
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过程中抓住了本文“文眼”——“悲”和“伟大”,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控制了课堂。
第一步:抓住文眼中“悲”分析课文。你认为,“悲剧”是什么意思?跳读课文,看看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
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题目中的“伟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等人的肉体、生命,而他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那么,现在就请大家读一读、议一议,找出斯科特一行感动你的地方,朗读一下,并归纳出他们的“伟大”之处。
教学导入抓住了本文“文眼”——“悲”和“伟大”,在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好地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趣味故事引入,加深理解文本
《陋室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在设计导入时我讲述了刘禹锡创作《陋室铭》的特殊过程:这篇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却是被人“气”出来的。
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显得很高兴,还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住处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住宅也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怒从心来,于是再次派人把他安排在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在我这样的介绍之下,学生更产生了探知其内容的兴趣,并且对于文章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解更加深刻。
四.影音渲染导入,立体感受文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它凭借图文并茂,声情并举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引起共鸣。《最后一课》在导入时,我们放一放我们自己的祖国当年国土沦丧,受外敌入侵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到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然后引导: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在外敌入侵祖国时的法国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进入新课。
五.实验活动导入,激活探究兴趣
我在教学《死海不死》时,先让学生准备两只玻璃杯各装半杯水,准备一勺盐和两只鸡蛋。一上课,就让学生先把鸡蛋放入两只水杯,观看沉浮现象,然后从一只杯中取出蛋,将一勺盐放入,搅拌溶解后再把鸡蛋放进去,比较两只杯中蛋的沉浮现象。学生就会作出回答,这样的导入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升了阅读文章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环节对学生有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的作用。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李艳,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一.巧妙设疑导入,高效组织课堂
《藤野先生》篇幅较长,涉及人和事较多,叙事的线索和表达的感情也较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重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轻松导入并高效组织课堂。
第一个问题:本文写了几件事?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第二个问题:大家想一想,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呢?
第三个问题: 在你眼中,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用“我眼中的鲁迅先生(藤野先生)是_____的形象,因为_____(文中事例或细节)”的格式告诉我。
第一问解决对课文的初步理解问题,梳理了散文的材料,相当于捡起了一颗颗的珠子。第二问解决是线索理解的问题,相当于找到了穿起珠子的金线。第三问指点揣摩散文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抓住文眼导入,有效控制课堂
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过程中抓住了本文“文眼”——“悲”和“伟大”,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有效控制了课堂。
第一步:抓住文眼中“悲”分析课文。你认为,“悲剧”是什么意思?跳读课文,看看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
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题目中的“伟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等人的肉体、生命,而他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那么,现在就请大家读一读、议一议,找出斯科特一行感动你的地方,朗读一下,并归纳出他们的“伟大”之处。
教学导入抓住了本文“文眼”——“悲”和“伟大”,在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好地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趣味故事引入,加深理解文本
《陋室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在设计导入时我讲述了刘禹锡创作《陋室铭》的特殊过程:这篇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却是被人“气”出来的。
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显得很高兴,还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住处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住宅也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怒从心来,于是再次派人把他安排在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在我这样的介绍之下,学生更产生了探知其内容的兴趣,并且对于文章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解更加深刻。
四.影音渲染导入,立体感受文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它凭借图文并茂,声情并举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引起共鸣。《最后一课》在导入时,我们放一放我们自己的祖国当年国土沦丧,受外敌入侵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到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然后引导: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在外敌入侵祖国时的法国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进入新课。
五.实验活动导入,激活探究兴趣
我在教学《死海不死》时,先让学生准备两只玻璃杯各装半杯水,准备一勺盐和两只鸡蛋。一上课,就让学生先把鸡蛋放入两只水杯,观看沉浮现象,然后从一只杯中取出蛋,将一勺盐放入,搅拌溶解后再把鸡蛋放进去,比较两只杯中蛋的沉浮现象。学生就会作出回答,这样的导入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升了阅读文章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环节对学生有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的作用。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李艳,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