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本质上是要调动学生主体性,从目标角度提升学生学习实效,落实有效教学。当前,每个老师对新课程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贯彻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与没有抓住课堂教学本质有关。文章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对一些伪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促进读者从本质角度理解新课堂的实际要求,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偏差。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本色 教学本质
新课程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调动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主体的参与,课堂就像没有箭的弓;三维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没有三维目标的实现就如射出去的弓没有命中目标,是无用功,搞不清楚这个问题的老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做。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没有箭头的弓箭”、“射不中目标的射手”,只有引导他们对教学工作进行彻底反思,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入正轨。下面我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论述与分析,并提出思考与建议。
一、语文课堂中存在的几大伪教学
1.课堂中学生在动,但思维、情感未动。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知道要“让学生动起来”,但对这个“动”的理解极其肤浅,认为学生只要“做”就是“动”了。其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思维与情感上,思维与情感活动的质量决定其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当前,课堂上教师在讲字词、分析语句后自己得出结论,探究仅成为点缀,学生忙于读、写、听等,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一些教师认为活跃的课堂气氛就等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游戏活动,但课堂活动表面化,学生没有参与,或瞎参与,这些问题都被热闹的气氛掩盖。问题意识是探究活动的特点也是探究的中心。但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没有化成问题,学生缺乏探究思考。有的老师虽然设计了问题,但是没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探究,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活动不深入,主体权利形式化。
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的自由。主要体现在:写作上没有给学生以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的条件和空间;在阅读上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教师讲授多,学生探究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在探究时,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小组合作讨论不到位、分工合作能力差,探究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参与。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交流方式上趋于单向,学生参与率低。有限的探究性问题仅体现在师生之间单一、单向的对话中,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由于教师有选择地选取个别学生作为对象,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一些有各种才华与创造性见解的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失去了参与的激情。
3.课堂臃肿不堪,教学目标反而“被稀释”。
课堂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要求使一些教师产生误解,认为课堂教学要关注方方面面,既要体现学生探究,又要体现评价科学、训练过程、社会生活、现代手段、小组讨论……这些都是好的手段,但如果都吃上一点,则可能每种都不到位,还消化不良。在语文课堂中,课堂臃肿表现在教学中多余内容过多,首先,教师多余语言多。如:一教师课堂提问:“这个答案对吗?”齐答:“对!”又问:“真的对吗?”再齐答:“不对!”这样的对话是一个笑话。其次,教师讲得过多,恨不得把知道的都灌给学生,丢下一点都不放心。再次,无关而又冗长的教学设计很多。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感情目标,对课文的历史背景大力发掘,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知识反而被淡化。种种现象告诉我们:课堂的负担重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反而被淡化。
其实,特级教师的课堂一般比较简约,直奔主题;水平差的老师往往课堂更为花哨,可见这份质朴是一种教学的境界。今天,专家多、理论多、方法更多,教师与课堂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气氛不活跃一票否决;小组探究是必要环节;引入要精彩、学生要活动、节奏有高潮、发言要大胆、学习要轻松、成绩还要好……这些都是正确的,错在山珍海味过多导致消化不良。在“百家之长”面前,我们“自己”何在?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二、语文课堂核心“关键词”应该是什么
1.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必须以强烈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原动力,才能够让学生走进语文世界。兴趣就是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幽默感、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生活与情感的共鸣等有关,还与教师的课堂评价激励有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发展。
(2)思维。知识的把握最终要靠思维活动,把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思维既是学生头脑的把门人,又是头脑构建者,还是知识搬运工。激发学生兴趣,真实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让思维动起来以后,一切工作才可能开始。课堂中的学生探究、倾听、阅读、合作等,没有思维的参与全是无用功。我们要认识到:语文课堂不是我们休息赏月的地方,而是高效的学习场所。
(3)体验。这个要素包括很多内容: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课堂中的知识体验、师生关系的体验等。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要结合生活,让学生感悟教材,带着情感朗读教材,叙说交流感悟的成果,当堂练习,等等,这些都是体验活动。体验把知识带进生活,把生活带进课堂,实现了知识学习过程的生活化,也体现了知识学习为生活服务的本质。
2.让课堂目标明起来。
(1)任务。“今天干什么?”“你们需要做什么?”传统课堂上,这些问题不是学生考虑的,学生只要跟老师往前走就行。但是新课改下,这些问题不是老师的专利,不需要犹抱琵琶半遮面。要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掌握什么?把目标展示出来;今天我们有什么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有一个计划,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有正确评价,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 (2)重难点。在课堂任务、环节过多的新课堂中,如何给课堂减肥,让课堂在有限的45分钟内抓住主要内容呢?最主要的是要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大部分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过程与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一定要用于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防止一些低效的、花哨的教学活动遮住老师与学生的眼睛,从而把探究活动与最关键的重难点知识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3)评价。由于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很多工作被简化了,学生走上了前台。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必须抓住评价这个工具,让评价成为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工具。让教师的点滴评价成为课堂中隐形的指挥棒,合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如何抓住语文课堂的本质问题
1.思——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知识预习与准备。“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起点,后实施教学。一些初中学生存在学习基础差、习惯差、年龄偏小等问题。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实际,合理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对问题有了一定了解,上课时就可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的参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其次,课堂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要根据学生、文章、教师及现实的情况来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颖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设计问题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作深层思考与探析。例如:在《出师表》一课中,老师带来三组被打乱的诗句,请学生把它们重新组合完整:“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个游戏式的要求让学生兴致盎然。
最后,学生拥有一定自主权利。语文的课堂教学不能“满”,一定要给学生“留白”——留下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把一些学生能够做的活动留给学生自己完成,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对学生有“两欢迎,三允许”,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
2. 用——引导语文课堂的实践体验。
“用”是语文实践能力问题。语文教学要抓住“用”这个方向,以“应用”为目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多写、多说、多评等,充分调动学生用知识的主体性,应用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佳作欣赏、自我介绍、辩论会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
要让学生有发言展示的机会。展示活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成就感,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如语言表达、表演、肢体语言、艺术才能等。学生的探究活动取得了成果一定要展示。例如:《社戏》是一篇缅怀童年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作比较,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同时深入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这个对比运用就是一种提升。
3.评——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的多元化。
首先,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特点,重视基础教学是教学的需要,可以通过基础性作业、提问等形式进行评价。其次,重视其他各种能力的评价。要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光对知识与能力进行评价是不够的,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评价。让探究活动不仅在多元能力方面促进学生发展,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实效性是学习的目的,也是保持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师要始终关注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核心指标——知识、能力、思维、情感。衡量课堂效益的第一指标是知识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的知识;其次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提高,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再次是学生的思维是否全面参与、是否积极参与;最后是学生的情感是否激发,是否与文章共鸣,对文章欣赏的程度。如果这些指标达不到,则课堂再热闹也是低效的。
4.导——科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首先,教学设计要替课堂定调。教师的任务有哪些?学生的任务有哪些?师生双方各自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都要在设计阶段确定。传统语文备课倾向于备知识,对教学方法关注偏少;新课堂讲“教学设计”,这里的“设计”二字充分突出对教学程序、方法的构思与创新。课堂设计的结构、问题及活动等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这样就为新课堂定了“调”。
其次,重视问题意识与分层教学。“问题教学法”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武器之一。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辩驳、探究与讨论。只要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就被赋予信任、期待与责任,思维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
5.精——给初中语文课堂“减肥”。
首先,教学目标要简明扼要。目标是教学的筋骨,减肥的关键是抓住“筋骨”。当前,部分教师不重视对目标的研究,把教案中的目标一项当成例行公事,写得繁杂而不明确,重难点是非不分,导致教学抓不住核心,产生了很多“多余动作”。例如:《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运用,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个目标看似符合“三维”,实质含糊不明确,导向不明。所以,目标设计一定要准确、层次化、简约化,不需面面俱到,确保实现重要的目标。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精讲精炼。教师要做到“三不讲”——学生会的不讲、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学生要“减负”——作业重复的不布置、过于简单的不布置、太难的不布置;课内外资源不要滥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需要用的大胆用。例如:多媒体手段如果不用也行,就不要用。为此,教师只有加强研究,课堂上抓住“思维运动”、“知识重难点”,才能挤掉多余的水分,减少课堂的排放。
参考文献:
[1]李晓红,陶立新.自主 合作 创造——小学语文主体性学习探微.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S1).
[2]李月娟.小学语文主体性活动教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08).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本色 教学本质
新课程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调动主体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主体的参与,课堂就像没有箭的弓;三维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没有三维目标的实现就如射出去的弓没有命中目标,是无用功,搞不清楚这个问题的老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做。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没有箭头的弓箭”、“射不中目标的射手”,只有引导他们对教学工作进行彻底反思,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入正轨。下面我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论述与分析,并提出思考与建议。
一、语文课堂中存在的几大伪教学
1.课堂中学生在动,但思维、情感未动。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知道要“让学生动起来”,但对这个“动”的理解极其肤浅,认为学生只要“做”就是“动”了。其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思维与情感上,思维与情感活动的质量决定其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当前,课堂上教师在讲字词、分析语句后自己得出结论,探究仅成为点缀,学生忙于读、写、听等,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一些教师认为活跃的课堂气氛就等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游戏活动,但课堂活动表面化,学生没有参与,或瞎参与,这些问题都被热闹的气氛掩盖。问题意识是探究活动的特点也是探究的中心。但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没有化成问题,学生缺乏探究思考。有的老师虽然设计了问题,但是没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探究,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活动不深入,主体权利形式化。
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的自由。主要体现在:写作上没有给学生以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的条件和空间;在阅读上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教师讲授多,学生探究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在探究时,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小组合作讨论不到位、分工合作能力差,探究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参与。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交流方式上趋于单向,学生参与率低。有限的探究性问题仅体现在师生之间单一、单向的对话中,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由于教师有选择地选取个别学生作为对象,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一些有各种才华与创造性见解的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失去了参与的激情。
3.课堂臃肿不堪,教学目标反而“被稀释”。
课堂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要求使一些教师产生误解,认为课堂教学要关注方方面面,既要体现学生探究,又要体现评价科学、训练过程、社会生活、现代手段、小组讨论……这些都是好的手段,但如果都吃上一点,则可能每种都不到位,还消化不良。在语文课堂中,课堂臃肿表现在教学中多余内容过多,首先,教师多余语言多。如:一教师课堂提问:“这个答案对吗?”齐答:“对!”又问:“真的对吗?”再齐答:“不对!”这样的对话是一个笑话。其次,教师讲得过多,恨不得把知道的都灌给学生,丢下一点都不放心。再次,无关而又冗长的教学设计很多。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感情目标,对课文的历史背景大力发掘,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知识反而被淡化。种种现象告诉我们:课堂的负担重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反而被淡化。
其实,特级教师的课堂一般比较简约,直奔主题;水平差的老师往往课堂更为花哨,可见这份质朴是一种教学的境界。今天,专家多、理论多、方法更多,教师与课堂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气氛不活跃一票否决;小组探究是必要环节;引入要精彩、学生要活动、节奏有高潮、发言要大胆、学习要轻松、成绩还要好……这些都是正确的,错在山珍海味过多导致消化不良。在“百家之长”面前,我们“自己”何在?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二、语文课堂核心“关键词”应该是什么
1.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必须以强烈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原动力,才能够让学生走进语文世界。兴趣就是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幽默感、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生活与情感的共鸣等有关,还与教师的课堂评价激励有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发展。
(2)思维。知识的把握最终要靠思维活动,把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思维既是学生头脑的把门人,又是头脑构建者,还是知识搬运工。激发学生兴趣,真实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让思维动起来以后,一切工作才可能开始。课堂中的学生探究、倾听、阅读、合作等,没有思维的参与全是无用功。我们要认识到:语文课堂不是我们休息赏月的地方,而是高效的学习场所。
(3)体验。这个要素包括很多内容: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课堂中的知识体验、师生关系的体验等。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要结合生活,让学生感悟教材,带着情感朗读教材,叙说交流感悟的成果,当堂练习,等等,这些都是体验活动。体验把知识带进生活,把生活带进课堂,实现了知识学习过程的生活化,也体现了知识学习为生活服务的本质。
2.让课堂目标明起来。
(1)任务。“今天干什么?”“你们需要做什么?”传统课堂上,这些问题不是学生考虑的,学生只要跟老师往前走就行。但是新课改下,这些问题不是老师的专利,不需要犹抱琵琶半遮面。要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掌握什么?把目标展示出来;今天我们有什么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有一个计划,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有正确评价,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 (2)重难点。在课堂任务、环节过多的新课堂中,如何给课堂减肥,让课堂在有限的45分钟内抓住主要内容呢?最主要的是要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大部分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过程与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一定要用于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防止一些低效的、花哨的教学活动遮住老师与学生的眼睛,从而把探究活动与最关键的重难点知识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3)评价。由于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很多工作被简化了,学生走上了前台。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必须抓住评价这个工具,让评价成为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工具。让教师的点滴评价成为课堂中隐形的指挥棒,合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如何抓住语文课堂的本质问题
1.思——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知识预习与准备。“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起点,后实施教学。一些初中学生存在学习基础差、习惯差、年龄偏小等问题。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实际,合理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对问题有了一定了解,上课时就可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的参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其次,课堂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要根据学生、文章、教师及现实的情况来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颖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设计问题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作深层思考与探析。例如:在《出师表》一课中,老师带来三组被打乱的诗句,请学生把它们重新组合完整:“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个游戏式的要求让学生兴致盎然。
最后,学生拥有一定自主权利。语文的课堂教学不能“满”,一定要给学生“留白”——留下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把一些学生能够做的活动留给学生自己完成,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对学生有“两欢迎,三允许”,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
2. 用——引导语文课堂的实践体验。
“用”是语文实践能力问题。语文教学要抓住“用”这个方向,以“应用”为目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多写、多说、多评等,充分调动学生用知识的主体性,应用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佳作欣赏、自我介绍、辩论会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
要让学生有发言展示的机会。展示活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成就感,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如语言表达、表演、肢体语言、艺术才能等。学生的探究活动取得了成果一定要展示。例如:《社戏》是一篇缅怀童年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作比较,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同时深入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这个对比运用就是一种提升。
3.评——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的多元化。
首先,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特点,重视基础教学是教学的需要,可以通过基础性作业、提问等形式进行评价。其次,重视其他各种能力的评价。要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光对知识与能力进行评价是不够的,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评价。让探究活动不仅在多元能力方面促进学生发展,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实效性是学习的目的,也是保持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师要始终关注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核心指标——知识、能力、思维、情感。衡量课堂效益的第一指标是知识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的知识;其次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提高,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再次是学生的思维是否全面参与、是否积极参与;最后是学生的情感是否激发,是否与文章共鸣,对文章欣赏的程度。如果这些指标达不到,则课堂再热闹也是低效的。
4.导——科学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首先,教学设计要替课堂定调。教师的任务有哪些?学生的任务有哪些?师生双方各自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都要在设计阶段确定。传统语文备课倾向于备知识,对教学方法关注偏少;新课堂讲“教学设计”,这里的“设计”二字充分突出对教学程序、方法的构思与创新。课堂设计的结构、问题及活动等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这样就为新课堂定了“调”。
其次,重视问题意识与分层教学。“问题教学法”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武器之一。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辩驳、探究与讨论。只要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就被赋予信任、期待与责任,思维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
5.精——给初中语文课堂“减肥”。
首先,教学目标要简明扼要。目标是教学的筋骨,减肥的关键是抓住“筋骨”。当前,部分教师不重视对目标的研究,把教案中的目标一项当成例行公事,写得繁杂而不明确,重难点是非不分,导致教学抓不住核心,产生了很多“多余动作”。例如:《藤野先生》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运用,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个目标看似符合“三维”,实质含糊不明确,导向不明。所以,目标设计一定要准确、层次化、简约化,不需面面俱到,确保实现重要的目标。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精讲精炼。教师要做到“三不讲”——学生会的不讲、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学生要“减负”——作业重复的不布置、过于简单的不布置、太难的不布置;课内外资源不要滥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需要用的大胆用。例如:多媒体手段如果不用也行,就不要用。为此,教师只有加强研究,课堂上抓住“思维运动”、“知识重难点”,才能挤掉多余的水分,减少课堂的排放。
参考文献:
[1]李晓红,陶立新.自主 合作 创造——小学语文主体性学习探微.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S1).
[2]李月娟.小学语文主体性活动教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