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师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认真分析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是成功实施新数学课程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师 任务分析
新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的数学教材,将对课程标准的意图进行大胆的实验,其目的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呢感全面发展的数学教材体系,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关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树立并深刻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文化价值以及数学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1、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重新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了如下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是看他(她)所有的学科成绩是否都优秀,而是要看他(她)的身心是否健康,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促进全面发展不再是所有学科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的一个任务。
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自主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的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作出正确的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教师在新数学课程实施之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不同学生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在数学基础、数学思维及能力等方面巨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要做到三个“关注”
1、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的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
谈起数学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数学公式,做大量繁杂的数学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数学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教师在实施心得数学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情感与态度。新的理念必然会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革命。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3、关注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新数学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数学的基础、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方式、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真实而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反映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师 任务分析
新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的数学教材,将对课程标准的意图进行大胆的实验,其目的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呢感全面发展的数学教材体系,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关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树立并深刻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文化价值以及数学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1、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重新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了如下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是看他(她)所有的学科成绩是否都优秀,而是要看他(她)的身心是否健康,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促进全面发展不再是所有学科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的一个任务。
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自主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的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作出正确的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教师在新数学课程实施之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不同学生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在数学基础、数学思维及能力等方面巨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要做到三个“关注”
1、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的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
谈起数学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数学公式,做大量繁杂的数学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数学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与原有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标准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教师在实施心得数学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情感与态度。新的理念必然会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革命。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是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3、关注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新数学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数学的基础、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方式、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注重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个别辅导等),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真实而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反映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