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秋天,有人说“粤港澳大湾区”成了最热的词。“湾区升明月”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在深圳湾畔深情唱响,一首主题歌《湾》,创造了很多平台的传播纪录。总参与人数超过1.9亿、总销售额突破千亿元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仅月饼,20天内就卖出超过900万件。
不久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与《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重磅出台,大湾区的开创性探索有了更清晰的蓝图,7000多万大湾区人多了一份更美好的期待。
擘画未来 共享荣光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版图上,这里是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驶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四网融合”,高速路网跨江达海,越织越密。
重大合作平台加速建设——广东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港河套,承载着改革开放新任务,肩负起示范引领和创新引领的新使命。
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显著增强,粤港澳三地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初步形成,高端技术创新平台和一流科学实验室加速集聚。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几个月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三角九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2017年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湾区发展按下快进键。“用一句话概括,三地加快实现硬联通、软联通、智联通、企联通、心联通。”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说。
2020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广东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3万家,比2017年增加近2万家。
粤港澳大湾区,究竟有多“大”
大湾区之大,有“大面积”之谓也。粤港澳大湾区的“牌面数据”甚至要超过“世界三大湾区”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
大湾区之大,有“大流量”之谓也。去年8月,珠海横琴新旅检区域开通,设计日通关流量达22.2万人次,年通关量达8000万人次,同在珠海的拱北口岸则保持着连续8年验放旅客量全国第一的“江湖地位”。穿梭的旅客为湾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往来的货物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
直通香港、澳门,“7×24”小时运作,集直通、集货、退货全模式于一体……自去年7月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以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跨境电商作业场已运送逾2200万个跨境包裹,总货值逾59亿元人民币。
“货物清关后,15分钟可运抵澳门机场、35分钟可达香港机场、55分钟内运抵葵涌码头。”该作业场商务部总监郑太龙说。“今年‘五一’假期,我们经手包裹约34万个,货值逾1亿元人民币。”
大湾区之大,有“大国工匠”之谓也。荟萃中国顶尖制造业供应链、世界金融中心和国际平台的大湾区,吸引了一批能工巧匠。5G、人工智能、新基建……一个个高精尖项目落地,为大湾区带来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周成虎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统正在佛山进行组网试点,将科幻大片中的场景变为现实。
“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統不需要人工介入,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城市里的无人机能够在半小时之内、稍远地区能够在一小时之内响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集现场信息实现快速处置。”周成虎说。
从事低空无人机遥感与地理空间智能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广州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入选了“2020发现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目前组网无人机自动巡检技术已经初具规模,不久后将在佛山市丹灶镇率先投入运营。
大湾区之大,有“大平台”之谓也。
港青梁子斌去年在佛山创立埃星智能科技公司后,便找到了孵化器“南海·青创家”寻求帮助。佛山的创业孵化器帮助他联系了各领域的专家,解决了他最为“头疼”的难题。公司顺利开办,业绩开始爬升,梁子斌感受到大湾区的包容和多元。
科技进步离不开创新驱动,创新创意在思维碰撞中孵化。广东省科技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东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036家,众创空间986家,其中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有50多家。
“大湾区内慢慢开始形成了产业链条,营商环境也有提升。内地的制造能力、研发能力配合港澳的国际平台,让我们的产品能更快推向市场。”梁子斌说。
大湾区之大,有“大格局”之谓也。
中国湾区,世界舞台。每当夜幕降临,墨西哥创客埃塞基耶尔·圣克鲁斯·克莱门特开设的塔可餐厅就热闹非凡。“深圳汇聚了多元世界美食,很多餐厅都是外国人经营的。”克莱门特说,刚开业时百分之九十的顾客都是外国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探索新鲜事物、尝试新味道。进店的中国顾客愿意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享受美食。
经济飞速发展,大湾区仍在保护着城市的“根”。来自墨西哥的法维奥拉·阿潘戈·帕蒂达在珠海从事设计工作。对她来说,珠海唐家湾的古建筑是创意的来源。“在一些中国人眼中,唐家湾‘很旧’,但我却为它着迷。那一砖一瓦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让它无可替代。”帕蒂达说。
三地同心 乘风破浪
5月5日上午,深港边界莲塘/香园围口岸,一辆满载货物的深港跨境货车从进入查验区到通关放行,用时不到半分钟。目前,“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一地两检”等创新举措正在广东各口岸推广,2/3的出入境旅客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 同一天晚上,在熙熙攘攘的广东珠海拱北海关,来自广州的游客何欣怡正在办理通关手续。这个“五一”假期的澳门游让她心满意足,通行证在自助通关机上轻轻一划,出示健康码,她便完成了通关手续。
与此同时,在广东珠海横琴中医药产业园工作的王建斌正在横琴口岸通关返澳。通过珠澳两地实行的“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旅客卫生检疫模式和两地健康码的互转互认,他每天早上到横琴上班,晚上回到澳门家中,和在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并无两样。
广东广州坐车网总经理张宇康介绍,如今他们的跨境巴士往来内地与澳门没有任何障碍,通关的时候,只需登录广东数字政府“粤省事”小程序进行转码,“粤康码”中的核酸检测结果等信息便被澳门方面予以认可,即可顺利通关。为统筹推进粤澳两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粤澳两地政府于去年7月实施“澳门健康码”和“粤康码”互认,不再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健康码互转互认,技术上没有问题,难点在于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文各不相同,规则的衔接是个难题。”“数字广东”相关技术人员介绍,为此粤澳两地健康码互认,双方后台服务不作互联,符合两地法律;个人自愿提出转码,保护个人隐私;转码资料全程加密,保障信息安全。从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互相衔接,确保了两地健康码互转互认。
粤澳健康码实现快速转换,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支撑,有力支持了粤澳两地人员正常往来和复工复产。截至5月5日,已为两地居民近117万人次提供了转换服务。
粤澳健康码互认,是两地打破制度差异,谋求融合发展的缩影。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套不同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一直以来,制度规则的差异是制约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之始,就将能否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衔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国际上没有先例,就必须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便是典型样本。大桥建设涉及三地的设计、施工、环保等方面标准与规范各不相同,从研究可行性阶段开始,“就高不就低”就成了重要的建设原则。时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介绍,谁的标准高执行谁的,以此来融合内地、香港和澳门的工程技术标准与规范。
“就高不就低”,不仅仅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标准选择,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的一个原则、一条准绳。
规则衔接打破壁垒,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努力把制度差异变为改革红利,广东省目前已启动11项关键领域规则相互衔接研究。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方面持续拓展;营商环境规则对接取得新突破;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食品安全、疫苗等技术标准实现互认。近3年来广东省新引进港澳资企业5万多家,200多家港澳金融机构在广东省设立分支机构。
位于广东珠海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中银—力图—方氏(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是全国第一家由内地与香港、澳门三地合伙联营的律师事务所。“得益于内地法律服务市場向港澳律师开放,我们可以为跨国、跨地区企业客户提供整体全面的法律服务。”该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陈忆说,内地律师熟悉内地的法律,而港澳律师擅长涉外法律、衔接国际规则,“三地联营”的优势由此凸显。“我们看好大湾区的市场,对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满信心。”
不久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与《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重磅出台,大湾区的开创性探索有了更清晰的蓝图,7000多万大湾区人多了一份更美好的期待。
擘画未来 共享荣光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版图上,这里是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驶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四网融合”,高速路网跨江达海,越织越密。
重大合作平台加速建设——广东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港河套,承载着改革开放新任务,肩负起示范引领和创新引领的新使命。
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显著增强,粤港澳三地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初步形成,高端技术创新平台和一流科学实验室加速集聚。
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几个月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三角九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2017年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湾区发展按下快进键。“用一句话概括,三地加快实现硬联通、软联通、智联通、企联通、心联通。”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说。
2020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广东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3万家,比2017年增加近2万家。
粤港澳大湾区,究竟有多“大”
大湾区之大,有“大面积”之谓也。粤港澳大湾区的“牌面数据”甚至要超过“世界三大湾区”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
大湾区之大,有“大流量”之谓也。去年8月,珠海横琴新旅检区域开通,设计日通关流量达22.2万人次,年通关量达8000万人次,同在珠海的拱北口岸则保持着连续8年验放旅客量全国第一的“江湖地位”。穿梭的旅客为湾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往来的货物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
直通香港、澳门,“7×24”小时运作,集直通、集货、退货全模式于一体……自去年7月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以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跨境电商作业场已运送逾2200万个跨境包裹,总货值逾59亿元人民币。
“货物清关后,15分钟可运抵澳门机场、35分钟可达香港机场、55分钟内运抵葵涌码头。”该作业场商务部总监郑太龙说。“今年‘五一’假期,我们经手包裹约34万个,货值逾1亿元人民币。”
大湾区之大,有“大国工匠”之谓也。荟萃中国顶尖制造业供应链、世界金融中心和国际平台的大湾区,吸引了一批能工巧匠。5G、人工智能、新基建……一个个高精尖项目落地,为大湾区带来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周成虎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统正在佛山进行组网试点,将科幻大片中的场景变为现实。
“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統不需要人工介入,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城市里的无人机能够在半小时之内、稍远地区能够在一小时之内响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集现场信息实现快速处置。”周成虎说。
从事低空无人机遥感与地理空间智能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的广州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入选了“2020发现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目前组网无人机自动巡检技术已经初具规模,不久后将在佛山市丹灶镇率先投入运营。
大湾区之大,有“大平台”之谓也。
港青梁子斌去年在佛山创立埃星智能科技公司后,便找到了孵化器“南海·青创家”寻求帮助。佛山的创业孵化器帮助他联系了各领域的专家,解决了他最为“头疼”的难题。公司顺利开办,业绩开始爬升,梁子斌感受到大湾区的包容和多元。
科技进步离不开创新驱动,创新创意在思维碰撞中孵化。广东省科技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东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036家,众创空间986家,其中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有50多家。
“大湾区内慢慢开始形成了产业链条,营商环境也有提升。内地的制造能力、研发能力配合港澳的国际平台,让我们的产品能更快推向市场。”梁子斌说。
大湾区之大,有“大格局”之谓也。
中国湾区,世界舞台。每当夜幕降临,墨西哥创客埃塞基耶尔·圣克鲁斯·克莱门特开设的塔可餐厅就热闹非凡。“深圳汇聚了多元世界美食,很多餐厅都是外国人经营的。”克莱门特说,刚开业时百分之九十的顾客都是外国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探索新鲜事物、尝试新味道。进店的中国顾客愿意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享受美食。
经济飞速发展,大湾区仍在保护着城市的“根”。来自墨西哥的法维奥拉·阿潘戈·帕蒂达在珠海从事设计工作。对她来说,珠海唐家湾的古建筑是创意的来源。“在一些中国人眼中,唐家湾‘很旧’,但我却为它着迷。那一砖一瓦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让它无可替代。”帕蒂达说。
三地同心 乘风破浪
5月5日上午,深港边界莲塘/香园围口岸,一辆满载货物的深港跨境货车从进入查验区到通关放行,用时不到半分钟。目前,“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一地两检”等创新举措正在广东各口岸推广,2/3的出入境旅客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 同一天晚上,在熙熙攘攘的广东珠海拱北海关,来自广州的游客何欣怡正在办理通关手续。这个“五一”假期的澳门游让她心满意足,通行证在自助通关机上轻轻一划,出示健康码,她便完成了通关手续。
与此同时,在广东珠海横琴中医药产业园工作的王建斌正在横琴口岸通关返澳。通过珠澳两地实行的“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旅客卫生检疫模式和两地健康码的互转互认,他每天早上到横琴上班,晚上回到澳门家中,和在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并无两样。
广东广州坐车网总经理张宇康介绍,如今他们的跨境巴士往来内地与澳门没有任何障碍,通关的时候,只需登录广东数字政府“粤省事”小程序进行转码,“粤康码”中的核酸检测结果等信息便被澳门方面予以认可,即可顺利通关。为统筹推进粤澳两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粤澳两地政府于去年7月实施“澳门健康码”和“粤康码”互认,不再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健康码互转互认,技术上没有问题,难点在于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文各不相同,规则的衔接是个难题。”“数字广东”相关技术人员介绍,为此粤澳两地健康码互认,双方后台服务不作互联,符合两地法律;个人自愿提出转码,保护个人隐私;转码资料全程加密,保障信息安全。从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互相衔接,确保了两地健康码互转互认。
粤澳健康码实现快速转换,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支撑,有力支持了粤澳两地人员正常往来和复工复产。截至5月5日,已为两地居民近117万人次提供了转换服务。
粤澳健康码互认,是两地打破制度差异,谋求融合发展的缩影。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套不同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一直以来,制度规则的差异是制约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之始,就将能否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衔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国际上没有先例,就必须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便是典型样本。大桥建设涉及三地的设计、施工、环保等方面标准与规范各不相同,从研究可行性阶段开始,“就高不就低”就成了重要的建设原则。时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介绍,谁的标准高执行谁的,以此来融合内地、香港和澳门的工程技术标准与规范。
“就高不就低”,不仅仅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标准选择,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的一个原则、一条准绳。
规则衔接打破壁垒,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努力把制度差异变为改革红利,广东省目前已启动11项关键领域规则相互衔接研究。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方面持续拓展;营商环境规则对接取得新突破;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食品安全、疫苗等技术标准实现互认。近3年来广东省新引进港澳资企业5万多家,200多家港澳金融机构在广东省设立分支机构。
位于广东珠海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中银—力图—方氏(横琴)联营律师事务所,是全国第一家由内地与香港、澳门三地合伙联营的律师事务所。“得益于内地法律服务市場向港澳律师开放,我们可以为跨国、跨地区企业客户提供整体全面的法律服务。”该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陈忆说,内地律师熟悉内地的法律,而港澳律师擅长涉外法律、衔接国际规则,“三地联营”的优势由此凸显。“我们看好大湾区的市场,对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