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误区及对策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54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新课改的理念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观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引导教师从“教”到“导”。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最后成就学生;学生以发展为本,就是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误区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误区一:过分强调自主性,导致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误区二:过分鼓励合作学习,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
  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改。
其他文献
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的智力技能,但非智力因素在写作中也不能忽视,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除注意智力因素的培养外,必须重视激发非智力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激发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源泉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为提高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更是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或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基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成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使学生的生活真正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一)生活是作文的唯一信息来源  “
期刊
典故是指在诗文里间接或直接引用前人诗文中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名篇佳句以及各种历史故事。古代诗词作者大多喜欢用典故,使自己撰写的诗文涵义更加丰富,隽永,含蓄,深刻,增加文学色彩,意味更加深远,作为修辞手法称为“用典”。认识用典的作用,掌握用典的类型,是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准确把握作者意图的关键,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弄清了用典,就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了“路障”。  一、古诗文中常见的用典种类  1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可见,良好的班集体非常重要,可以对其成员进行强有力的感化、影响和控制。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和造就适应现代化社会人才的客观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呢?  一、了解学生和班集体  作为班主任,不但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思想情况、身体情况、学习情况、兴
期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缺少必需的前提条件,就办不好或办不成事情。写文章也是这样,没有材料,写作技巧再好的人也写不出动人的好文章。因此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便是占有材料。  下面就介绍几种实用高效的作文生“材”之道。  一、从课本中生“材”  活用课本,深挖教材,是我们永远要重视的生“材”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积累语文课本中有关篇目章节内容、相关故事、典故以及经典例子。写作时将其组合转借到文章里,让文章
期刊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命运和思想转折的重要时期。而对苏轼居黄时的“闲适”思想,多数学者只是从表面上认为是人生境界的超脱,或是超越意识,或是“进取”与“退隐”的融合等等。其中只有著名学者杨胜宽先生对苏轼的“闲适之乐”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和比较,苏轼追求的“闲适之乐”是一个超越痛苦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状态。特别是对于黄州时期的苏轼,更是处在经历人生巨变后面对现实挣扎求得生存的状态。这一时期他所追求的“闲适
期刊
礼仪,是生活交往的准则,是体现名族文化的特征 ,让孩子从小养成知礼、学礼、懂礼、用礼的好习惯,对幼儿的整个人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的特征,我园开设了启蒙礼仪教育课程,培养孩子谦、恭、礼、让的优良品质,把孩子培养成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绅士和淑女是我们送给孩子人生航程的珍贵礼物。  一、 从父母和老师做起,给幼儿创造第一环境  3-7岁的孩子们在轻而易举的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的同时,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中学生往往对课文静止、平面的语言及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美难以领悟、体会。因此教师需运用自身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基本的审美和价值判断,从而在精神上得到高尚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单纯只强调作文的技巧,而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轻松作文。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却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作文训练中,形成了一个没兴趣写——没啥写——不会写——不想写的恶性循环。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可以起到协调、促进的作用。要走出作文的低谷,必须首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让学生以积极的
期刊
古典诗文把深刻的思想、浓郁的情感、充实的内容、高超的技艺凝练在比较短的篇幅中,熔铸于高度概括的诗文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要多比较,多归纳。”  一、添一字,理解人物形象  孙绍振先生认为:比较法从哲学层面上说就是分析的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操作方法即“还原”和“比较”,并对此做细致的分类,特别是比较法,添加字词理解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