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闲而不适”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命运和思想转折的重要时期。而对苏轼居黄时的“闲适”思想,多数学者只是从表面上认为是人生境界的超脱,或是超越意识,或是“进取”与“退隐”的融合等等。其中只有著名学者杨胜宽先生对苏轼的“闲适之乐”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和比较,苏轼追求的“闲适之乐”是一个超越痛苦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状态。特别是对于黄州时期的苏轼,更是处在经历人生巨变后面对现实挣扎求得生存的状态。这一时期他所追求的“闲适之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巨变,苏轼在这段时期追求的“闲适之乐”在本质上是一个“闲而不适”的过程。
  一、“闲”与“适”两者的关系
  要探析苏轼“闲而不适”的人生本质就必须弄清楚“闲”和“适”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闲适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生活之美。但在黄州时期的苏轼并非有着真正意义上的“闲适”生活。
  此时此刻的苏轼正处于这种状态当中,这也是在仕途中慢慢得以演变的。他一生追求的“闲适之乐”是一种生活最佳的理想境界,但黄州时期却是他真正追求“闲适”生活,形成“闲适”思想的一个开始。在这段有巨大改变的转折期中,他生命中的“闲”与“适”在真正意义上是处于错位期。正因此,他在黄州时期超脱的人生状态成了人们所看到的追求“闲适”乐趣的表象,而这些表象正好是苏轼急于通过外物的方式来求得内心平静的证据。特别是他在这段时期所作的诗歌,大多含有壮志难酬,进取中却可以退隐的迹象。这是“闲”与“适”产生的矛盾错位导致苏轼即使生活过得悠闲,内心却不断的进行痛苦挣扎,身体内部的噪音似乎一直在轰鸣,一切都不曾平静过。这便是苏轼黄州时期生活的本质状态——“闲而不适”。
  二、苏轼在黄州时期“闲而不适”的表现
  (一)士人心态——“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黄州时期的苏轼,其生活状态的本质是闲而不适的,他的内心一直备受煎熬,他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二)处世思想——“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
  中国的士大夫在仕途上遭受挫折时一般会转向宗教,以寻得心理的安慰和精神的解脱。苏轼也不例外。由于苏轼前期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非常强烈,致使苏轼一下子不可能完全忘却兼济天下,也不可能完全归隐,只要条件允许,他还是会书剑报国,但这种精神在“乌台诗案”后,是不可能占主导。这种潜藏矛盾的动机正是他“闲而不适”内心斗争的集中表现,也是他思想斗争的结果。它要说明的是他的超然并不是超脱现实,而是想从汲汲名利、互相倾轧的丑恶社会现象中超脱。
  (三)民本之心——“但令人饱我愁无”
  苏轼贬谪黄州,生活极其困苦,但他仍然忧国忧民,对时政非常关切,为北宋王朝的安危担忧。由于身份和地位突然下降,他本身处在 “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间”(《东坡先生墓志铭》),促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人民,关注下层人民。苏轼虽因政治失意而过着悠闲的生活,但他的心始终没有闲下来,更没有放弃经世济时的抱负。
  三、苏轼在黄州时期“闲而不适”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封建社会与苏轼独立人格的格格不入。
  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变化下而产生的“闲而不适”,从根本上来说是受到时代特点的深刻影响。北宋,是封建制度各种矛盾全面爆发的一个历史时期。这是苏轼在黄州时期思想变化的根源,也是他产生“闲而不适”这种人生状态的最根本性原因。
  (二)主观因素:“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的性格和“儒、道、释”杂糅的思想。
  苏轼黄州时期会产生“闲而不适”这种人生的本质状态,除了在客观上与当时时代背景有着根本性的关系,还在主观上也与其自身的性格和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从性格而言,苏轼曾用“坦荡之怀,任天而动”(《手批东坡乐府》)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因此也促使他形成了胸怀坦荡、肝胆照人的为人处世方式。种性格本身就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存在着先天的抵触,也成了厌恶黑暗官场的原因之一。从思想发展来看,苏轼自幼就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所受到的儒家仕进文化良好的开端教育。在道家方面开蒙的是他的老师道士张易简。儒道互补,成了他年少时期的哲学基础。苏轼吸取佛教虚、无、空的思想武器,来和苦难的人生相抗衡。而在黄州时期,苏轼真正从感受上与佛禅发生共鸣并切身体会到佛禅教理之精义。这对苏轼一直调整自我“闲”与“适”正确的人生状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苏轼在黄州的“闲而不适”是他在追求“闲适”人生的一种内在本质的最原始化状态。他的“闲适”人生的追求是由“‘闲’的表象提升到了发自心灵性的‘适’的深层次,是苏轼人生思考、丰富人生、美化人生的一部分。”而“闲而不适”却是他追求“闲适”人生中呈现出来的最精彩、最真实的有着残缺美的本质状态。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日益密切、广泛,各种竞争日益激烈。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对人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大多仍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主,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自学习惯的形成。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总结、表达等能力呢?  一、听  俗语说“听话听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也应适当加强“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把握好教育教学的尺度,关注教学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想: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疏松的土壤能令植物更茁壮地成长,宽松的环境能让人心灵更健康的发展。老师的宽容与谅解,平等民主、和谐的
期刊
特级教师于漪说“观念转变影响改革的全局,观念转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得清楚,看得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  ——题记  许多教师不能不说不爱学生,生怕学生学不会,担心学生有一个掉队,于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拼命地给学生补课、布置大量的作业。可结果往往是自己心力交瘁,而学生却日益兴趣索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高耗低效的令人疲倦的状态,欲罢不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现象的形
期刊
(一)相关文本  阅读教学中,相关文本是最为常用的教学凭借,一些节选的课文更是如此。  一位老师教学萧红的《(节选)》时,和学生一起从文中读出“快乐”之后,问道:“我们在课文朗读和语言品味的过程中,读出了文章的快乐。但作者真的快乐吗?……有没有同学读出了‘不快乐’?”当一部分同学从文章的一些词句、语段中读出字里行间的不快乐,而另一部分同学却不能形成共鸣的时候,老师引出了小说里的一段内容。  等我生
期刊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师是主体,满堂灌,学生是客体、被动听。其结果是学生的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学生质量的下降。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一、教学方式上教师变主讲为主导,学生由主听到主动  在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首先应该是发展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主动性逐渐加强,摆脱自然天性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第斯多惠说:“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
期刊
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的智力技能,但非智力因素在写作中也不能忽视,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除注意智力因素的培养外,必须重视激发非智力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激发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源泉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为提高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更是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或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基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成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使学生的生活真正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一)生活是作文的唯一信息来源  “
期刊
典故是指在诗文里间接或直接引用前人诗文中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名篇佳句以及各种历史故事。古代诗词作者大多喜欢用典故,使自己撰写的诗文涵义更加丰富,隽永,含蓄,深刻,增加文学色彩,意味更加深远,作为修辞手法称为“用典”。认识用典的作用,掌握用典的类型,是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准确把握作者意图的关键,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弄清了用典,就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了“路障”。  一、古诗文中常见的用典种类  1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可见,良好的班集体非常重要,可以对其成员进行强有力的感化、影响和控制。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和造就适应现代化社会人才的客观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呢?  一、了解学生和班集体  作为班主任,不但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思想情况、身体情况、学习情况、兴
期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缺少必需的前提条件,就办不好或办不成事情。写文章也是这样,没有材料,写作技巧再好的人也写不出动人的好文章。因此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便是占有材料。  下面就介绍几种实用高效的作文生“材”之道。  一、从课本中生“材”  活用课本,深挖教材,是我们永远要重视的生“材”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积累语文课本中有关篇目章节内容、相关故事、典故以及经典例子。写作时将其组合转借到文章里,让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