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故是指在诗文里间接或直接引用前人诗文中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名篇佳句以及各种历史故事。古代诗词作者大多喜欢用典故,使自己撰写的诗文涵义更加丰富,隽永,含蓄,深刻,增加文学色彩,意味更加深远,作为修辞手法称为“用典”。认识用典的作用,掌握用典的类型,是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准确把握作者意图的关键,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弄清了用典,就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了“路障”。
一、古诗文中常见的用典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的字面意思,作者的感情和观点与典故的含义一致。
例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典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诗人的心境和陶渊明一样,轻松娴静。
2.暗用:即间接引用典故,把典故巧妙地融化在字里行间,从字面上一般看不出来,可以把作者不便于直接说的话语间接表出来,含蓄隽永,浑然天成。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比喻心地善良,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的说法。“玉壶”见于南宋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作者把这两个典故合在一起来表示自己为官廉洁。
3.反用:即从典故的反面或相对意义出发,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的意义引申,言此而意彼。
例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这本身为淮南王刘安招纳隐士之辞,王维反用此典,表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4.侧用:是指故意避开典故的正面或反面意义,从典故的侧面意义取用,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来显示作者的意图,如此使用典故,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切中肯綮的效果。侧用。
例如:“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梅尧臣《田家》)
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怜悯之情。
二、学会识别用典,掌握鉴赏技巧
识别典故,其实也不难。首先,要了解典故的相关知识,上面的内容都是用得着的。其次,要了解诗词作品中,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不用典,因为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会造成隔膜;用典多是抒情为主的,尤其是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沉,比如对国家、历史、人生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就要用典。
古诗词好用典经常是以古讽今,以典喻自己。好的用典一般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三、平时收集整理典故,学会推测典故内涵
从历史知识、文学常识中都可以找到典故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可以从“典故与人”的角度,巧妙理解记忆典故,把典故中涉及到的人和事串联起来,收集整理,从量变到质变,就很容易辨别典故,理解作者用典意图,正确理解诗文内涵。
在分析诗文时候,抓住关键词句,联想历史背景或人物故事,就很容易理解含义。例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句子。只要抓住“闻笛赋”这个典故,全诗的意境就暴露出来:“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一、古诗文中常见的用典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的字面意思,作者的感情和观点与典故的含义一致。
例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典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诗人的心境和陶渊明一样,轻松娴静。
2.暗用:即间接引用典故,把典故巧妙地融化在字里行间,从字面上一般看不出来,可以把作者不便于直接说的话语间接表出来,含蓄隽永,浑然天成。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比喻心地善良,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的说法。“玉壶”见于南宋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作者把这两个典故合在一起来表示自己为官廉洁。
3.反用:即从典故的反面或相对意义出发,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的意义引申,言此而意彼。
例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这本身为淮南王刘安招纳隐士之辞,王维反用此典,表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4.侧用:是指故意避开典故的正面或反面意义,从典故的侧面意义取用,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来显示作者的意图,如此使用典故,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切中肯綮的效果。侧用。
例如:“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梅尧臣《田家》)
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怜悯之情。
二、学会识别用典,掌握鉴赏技巧
识别典故,其实也不难。首先,要了解典故的相关知识,上面的内容都是用得着的。其次,要了解诗词作品中,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不用典,因为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会造成隔膜;用典多是抒情为主的,尤其是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沉,比如对国家、历史、人生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就要用典。
古诗词好用典经常是以古讽今,以典喻自己。好的用典一般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三、平时收集整理典故,学会推测典故内涵
从历史知识、文学常识中都可以找到典故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可以从“典故与人”的角度,巧妙理解记忆典故,把典故中涉及到的人和事串联起来,收集整理,从量变到质变,就很容易辨别典故,理解作者用典意图,正确理解诗文内涵。
在分析诗文时候,抓住关键词句,联想历史背景或人物故事,就很容易理解含义。例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句子。只要抓住“闻笛赋”这个典故,全诗的意境就暴露出来:“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