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古诗词用典分析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_t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故是指在诗文里间接或直接引用前人诗文中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名篇佳句以及各种历史故事。古代诗词作者大多喜欢用典故,使自己撰写的诗文涵义更加丰富,隽永,含蓄,深刻,增加文学色彩,意味更加深远,作为修辞手法称为“用典”。认识用典的作用,掌握用典的类型,是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含义,准确把握作者意图的关键,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弄清了用典,就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了“路障”。
  一、古诗文中常见的用典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的字面意思,作者的感情和观点与典故的含义一致。
  例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典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诗人的心境和陶渊明一样,轻松娴静。
  2.暗用:即间接引用典故,把典故巧妙地融化在字里行间,从字面上一般看不出来,可以把作者不便于直接说的话语间接表出来,含蓄隽永,浑然天成。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比喻心地善良,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的说法。“玉壶”见于南宋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作者把这两个典故合在一起来表示自己为官廉洁。
  3.反用:即从典故的反面或相对意义出发,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的意义引申,言此而意彼。
  例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这本身为淮南王刘安招纳隐士之辞,王维反用此典,表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4.侧用:是指故意避开典故的正面或反面意义,从典故的侧面意义取用,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来显示作者的意图,如此使用典故,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切中肯綮的效果。侧用。
  例如:“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梅尧臣《田家》)
  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怜悯之情。
  二、学会识别用典,掌握鉴赏技巧
  识别典故,其实也不难。首先,要了解典故的相关知识,上面的内容都是用得着的。其次,要了解诗词作品中,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不用典,因为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会造成隔膜;用典多是抒情为主的,尤其是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沉,比如对国家、历史、人生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就要用典。
  古诗词好用典经常是以古讽今,以典喻自己。好的用典一般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三、平时收集整理典故,学会推测典故内涵
  从历史知识、文学常识中都可以找到典故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可以从“典故与人”的角度,巧妙理解记忆典故,把典故中涉及到的人和事串联起来,收集整理,从量变到质变,就很容易辨别典故,理解作者用典意图,正确理解诗文内涵。
  在分析诗文时候,抓住关键词句,联想历史背景或人物故事,就很容易理解含义。例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句子。只要抓住“闻笛赋”这个典故,全诗的意境就暴露出来:“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其他文献
我在初中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已有多年,对学生的美术作业通常只是泛泛而批,打上甲乙丙丁的等次和阅号而已。随着国家在中考时对体音美特长生专业测试成绩作为升学加分的优惠政策后,我对自己的美术教学工作更加尽心尽力了,每次布置作业总是对学生再三强调说,每一次作业都是一次考试,要认真对待、精心完成,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在对学生的美术作业批改时,我用优秀、良好、中、差四个等次衡量打分评定,好的评好,有进步的给予鼓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读写轻听说。这是违背课程标准的,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声音的保留和传播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听说活动的进行比以前更为广泛了。中学生今后的社会活动实践几乎全是面对基层、面向群众,没有相应的听说能力是无从开展工作的。那么听说能力应如何培养和训练呢?下面谈几种主要方式。  一、课堂回答问题  上课时,
期刊
语文老师有责任把孩子引向生活,引向现实,引向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由此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字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提高语文素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学生的心灵得到了熏陶,使他们在学习祖国的语文文字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因此,可以精心预设一些语文活
期刊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日益密切、广泛,各种竞争日益激烈。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对人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大多仍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主,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自学习惯的形成。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总结、表达等能力呢?  一、听  俗语说“听话听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也应适当加强“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把握好教育教学的尺度,关注教学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想: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疏松的土壤能令植物更茁壮地成长,宽松的环境能让人心灵更健康的发展。老师的宽容与谅解,平等民主、和谐的
期刊
特级教师于漪说“观念转变影响改革的全局,观念转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得清楚,看得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  ——题记  许多教师不能不说不爱学生,生怕学生学不会,担心学生有一个掉队,于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拼命地给学生补课、布置大量的作业。可结果往往是自己心力交瘁,而学生却日益兴趣索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高耗低效的令人疲倦的状态,欲罢不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现象的形
期刊
(一)相关文本  阅读教学中,相关文本是最为常用的教学凭借,一些节选的课文更是如此。  一位老师教学萧红的《(节选)》时,和学生一起从文中读出“快乐”之后,问道:“我们在课文朗读和语言品味的过程中,读出了文章的快乐。但作者真的快乐吗?……有没有同学读出了‘不快乐’?”当一部分同学从文章的一些词句、语段中读出字里行间的不快乐,而另一部分同学却不能形成共鸣的时候,老师引出了小说里的一段内容。  等我生
期刊
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师是主体,满堂灌,学生是客体、被动听。其结果是学生的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学生质量的下降。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一、教学方式上教师变主讲为主导,学生由主听到主动  在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首先应该是发展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主动性逐渐加强,摆脱自然天性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第斯多惠说:“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
期刊
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的智力技能,但非智力因素在写作中也不能忽视,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除注意智力因素的培养外,必须重视激发非智力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激发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源泉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为提高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更是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或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基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成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使学生的生活真正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一)生活是作文的唯一信息来源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