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素养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h644894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语文教学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语文教师究竟具备怎样的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在改革的潮流中,教师是主动迎接挑战,还是被动地让时代所淘汰呢?教师一定会说迎接挑战。那么,教师怎样迎接教育面临的以及新课程带来的挑战呢?
   学会生存是教师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二十一世纪要求人们学会生存,要学会生存必须学会学习。这一点是每位教师都知道的,也明白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既然要教会学生,首先自己得会。这是教师在实施课改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即尽快地转变自己的观念,教师先学会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普及,知识、技术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掌握,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这是教师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思维方式禁锢着教师,自己陈旧的知识、落后的教学手段、不科学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的进步,也阻碍着新课程的实施,这是教师面临的第三个挑战。
   教师的工作接受着各方面的挑找,教师的职业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教育的目的要看得更远些: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着眼于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这些品质:
   一、教师要热爱生活,并知道热爱什么样的生活,一直为热爱着的生活不懈地奋斗
   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下,教师追求怎样的生活,怎样去追求这样的生活,都影响着教师的决策,直接关系到对学生的培养。如果教师本身就厌倦生活,那他怎么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一个热爱生活的学生呢?要知道身教胜于言传。只有一个热爱生活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教师,才会与他的学生一起成长,也才能培养出具有语文素养的学生。
   二、教师要善于思考
   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必须具有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眼光、建设的态度。要达到这三点,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反之,如果教材的更新周期短一些,教师就会感觉到不适应,甚至被淘汰。
   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反思教师的思维方式,某种情况下甚至达到了强盗逻辑的地步。科学家、医生不会责怪研究的对象,教师却经常责怪自己的学生或家长,而不去反思自己的言行,这是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这种思维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教师喜欢关注自己的学生,而不喜欢研究这种现象,这种思维方式毫无科学精神。科学家喜欢提出假设,教师却不喜欢假设,因为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就喜欢和已知打交道,不喜欢未知。教师喜欢求同存异,科学家喜欢求异存同。教师惯用的是什么思维方式呢?这是一种官员式的和技术工人式的思维方式。官员的思维方式是:下达指令,等候检查;技术工人的思维方式是:提出标准,等候检测。真正能培养人才的应该是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三、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仁爱的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失误,乃至于错误,教师应该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这里就需要一颗宽容、仁爱的心。
   如果教师的心中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不能正视学生的失败,只盯着一个分数,没有一颗童心,怎么能爱自己的学生呢?也许有的教师会觉得很冤枉,整天忙于工作,甚至带病坚持工作。怎么竟然是受累不讨好呢?要知道,学生不是机器人,输入一个固定的程序,他就按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既定的工作。学生是有感情的,是需要教师真诚对待的。一定要记住一句话:“多一条标准,就多培养一部分学生。”教师的宽容、仁爱之心,是各种标准的源头。
   四、教师要具有永不懈怠的自我学习精神
   要想做好教师,就要总是保持自己是一个学生。一个不爱学习的教师,怎么能教出爱学习的学生吗?教师只有从不间断的、大量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知识,才能来满足、适应教学的需要。一个爱读书的教师,经常和学生交流得最多的内容,也就会是关于书的内容。
   一个人的资质一般,但靠着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这个观点的引导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构建一个学习性的教师团队,而不再是一人奋斗。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带头人,因为成功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失败的教师会教出厌学的学生。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具有不同的程度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教师试想:“如果面对的学生都是一样的水平、一样的思维,没有多样性,那才没趣呢。”在众多的学习方式之中,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更应该带头与学生一起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了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能让教师的工作更有特色,教师应该把握教育的原则:教育本身不是“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生命获得成长。
其他文献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过去,常常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教师往上画什么,白纸上就有什么,最后完成的作品便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结果。其实不然,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
期刊
近年来,语文教改风起云涌,但写作教学沿用多年的模式却一直没有多大转变:作文时众人一题,老师定框框,限要求;学生翻作文选,仿范文,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讲评时,老师在台上读范文,析技巧;学生却大多雾里看花,不明所以。结果,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被牵着鼻子走”。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没个性,缺乏激情。我们几位老师开始认识到,不打破旧的作文模式,不把学生从这种“训练”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不拓宽学生的视野及
期刊
曾有一句俏皮的话是这样说的:“分分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在这里,首先申明,引用这话的目的,无非是想揭示分数对于教师和学生重要性。对教师而言,分数是非常有用的法宝;对学生而言,分数如同命根一样重要。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法宝——即分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需要建立良好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给学生品行进行量化打分。   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可以这样设立这样一些分数:语文成绩=平
期刊
一位班主任,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准确地评价并且引领学生。如果想要成功管理好自己的班,他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越多,他就越能做出最恰当的判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考虑让班集体日志发挥重要作用。   回顾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对班内事务的处理,都是建立在对事情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不少优秀班主任的学期评语,让学生觉得准确、真诚,从而极大地促发了学生对班主任的
期刊
12月13日,参加了青年教师培训会暨省培教师汇报会。听了刘仁娟和顾晨旭两位教师的课,收获颇丰,对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张磊教师的省培报告,切切实实地让人收获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研,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尽快成长。   一、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关注教育细节   任何一堂课都是由很多的小细节构成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教育的时候曾经说过:“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
期刊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可取之处,有一句话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在教学中,曾经碰到过两个所谓的“问题学生”。   A是在原先学校教过的一个学生,仗着自己良好的家境
期刊
学生在作古诗词鉴赏题时,因受个人鉴赏水平的限制以及以往练习训练的影响,容易思维固化,形成路径依赖。再加上考试时间有限,心理紧张,对诗词的把握流于表面,导致失分较多。这种情况较多出现在语言鉴赏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两种类型的题上。现在以两首山水田园诗为例,谈一谈刻板印象对做题的负面影响,以及立足文本,把握细节来应对的方法。   一、语言鉴赏类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
期刊
王熙凤是小说《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王熙凤的评价就是红学界一个重要话题。有的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有的认为她是“乱89世之奸雄”,总而言之,人们对她既爱又恨,褒贬不一。但是,撇开其他因素,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她的为人处世和管理方式,尤其是在她协理宁国府中表现出的管理才能,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大胆心细,善于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找准症结   在《
期刊
学科:语文。   适用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背景:   高一第一次月考,现代文考了《流浪的二胡》一文,该文曾经是200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从批卷情况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有的是没有答到答题要点,有的是答案不全面。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较之于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哲理散文以其含义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刻成为阅读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快捷并准确地挖掘出哲理散文的内在意蕴呢?有没
期刊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的文化素质和从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知识领域的迅速扩展和知识量的成倍增加,仅仅靠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要求。目前,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这一途径虽然作为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关键途径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相对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状况、文化素质状况而论,仅仅有这种途径是不够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探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途径,在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