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智慧理答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nu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理答”,华东师大的崔允漷教授是这样解释的:“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了智慧、情感和技巧。恰当而又巧妙的课堂理答能引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促使学生获得对问题全面、深刻而正确的认识,能推动教学过程发展,提升教学效果,更能给课堂带来精彩有效的生成。
   一、巧用发展性理答
   实践证明,积极地运用发展性理答能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有人将发展性理答再细化,分为追问、转问、探问等。
   (一)追问——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追问,即当学生回答某一问题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追加的一些问题。它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如在《两只小狮子》教学的开头部分就用到了追问。
   师:今天,两只小狮子来到我们的课堂里(点击出示课件),谁来读读课题?(一生读)
   师:老师听到你这个翘舌音读得真好,教教大家。(出示狮的生字卡片,生读,全班跟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呀?
   生:反犬旁加个师。
   有学生在议论:反犬旁的字都是表示动物的。
   师(追问):有同学说反犬旁的字都是表示动物的。你知道哪些带反犬旁的字?
   生:猫。
   生:狗。
   ……
   学生在教师刨根究底的追问中,深入思考,逐渐明晰了对这个字以及同类字的认识。
   (二)转问——另辟蹊径,柳暗花明又一村
   转问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代孩子回答,而是将问题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如在“给两只小狮子取名字”环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两只小狮子请你们帮忙取名字呢?请你再读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取?(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给这只小狮子取个名字?(指一只勤劳的小狮子)
   生:刻苦的狮子。
   师:能更简洁些吗?
   生:我给他取名叫“勤勤”。
   师:为什么叫他“勤勤”呀?
   生:因为他勤劳呀,所以叫他“勤勤”。
   师:你真会取名字,这名字很好听。那我们就叫他一声“勤勤”吧!(生读:勤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转问的理答艺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探问——步步引导,水到渠成在眼前
   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对问题理解模糊等原因难以回答或回答不清的时候,教师把一个问题化解成多个问题,或换一种提问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整天”这个词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整天”。(生齐读)
   师:你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天天。
   师:那你知道早上小狮子在干什么吗?
   生:练习滚、扑、撕、咬。
   师:中午大家都吃饭了,它在干什么?
   生:还是在练习滚、扑、撕、咬。
   师: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小狮子还是在干嘛呀?
   生:还是在练习滚、扑、撕、咬。
   师:是呀,那你觉得“整天”是什么意思呀?
   生:从早上到晚上,一整天的意思。
   看似简单的一个词“整天”,但孩子们往往不理解它的具体含义。教师没有否定孩子的理解,而是用探问的形式,将“整天”这个词的理解结合文本作了分解,使孩子们既理解了词语,又感受到了小狮子的勤劳,可谓一举两得。
   二、善用激励性理答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有正误深浅之分,对语言的积累有多少之分,语文能力亦各有高低。教师应通过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领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
   (一)回应式
   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或很精彩时,教师毫不吝啬地送上表扬,既是对学生的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如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看,这是怎样的小脸呀?
   生:笑眯眯的小脸。
   师:是的,还有吗?
   生:白嫩嫩的小脸。
   师:说得多好呀!谁还想说?
   生:胖乎乎的小脸。
   师: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点击出示胖乎乎)
   教师针对每个孩子的回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持续关注课堂教学。
   (二)提炼式
   有时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比较零散,需要教师通过评价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在教学“练”的书写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我们来看“练”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练”由两部分组成,左边小,右边大。
   生:右边比较容易写错。
   师:为什么?
   生:右边这部分和“东”很像。
   师:和“东”一样吗?
   生:(齐)不一样。
   师:小朋友真细心,这部分比“东“字多了一横,这是第一个不能出错的地方,小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写。(师范写,生书空)
   对于“练”字的右半部,学生已经意识到与“东”很像,但没有找出具体的不同之处,这时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更明确。
   (三)修正式
   当学生的回答在语言上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语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滚”的字义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你知道什么东西会滚呀?
   生:球。
   师:能把话说完整就更了不起了。
   生:球会滚。
   师:真能干,自己把句子说完整了。请你再来说说。(指着另一个学生)
   生:刺猬也会滚。
   师:你学得真快,句子说得也很完整呢!
   轻轻的一句引导,不仅提醒回答问题的孩子养成把话说完整的习惯,对其他同学也有提醒作用。
   另外,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思维受阻时,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应该沉下心来,充分发挥评价语的启发诱导功能,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经历自悟自得的过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星桥小学 311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导读—推进—总结”是一个完整的课外阅读指导过程,其中,“推进”是最重要的阅读引领环节。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通过“画、评、讲、演、赛”等一系列的阅读推进策略,把逐章阅读古典名著的单调形式化为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活动,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阅读整本書。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多样化 阅读推进策略  关于整本书阅读,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和身边同行的引领方式中,笔者发现,教师会以“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描述自身外貌特点、师生交流特型人物等方式,学生能明确抓住外貌的写作角度,能简明地介绍自身外貌的特点。  2.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交流,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达,能将总起句写丰富。  3.通过师生范文交流,学生懂得用概括事例和具体事例描述人物的写作方法,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性格或爱好。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寒暄笑先闻  师:初次见面,老师向大家作一下自我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年第5期刊发了浙江安吉田星老师的一篇文章——《把握特点 分层实践——谈〈最大的“书”〉一文中的问句教学》。笔者涉猎的范围有限,在杂志上读低段问句教学的文章,这是第一篇。读后的感觉是,田老师在教学上是个有心人,问句教学有独到之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下面提出几个问题与田老师商榷,若议论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将问句分属疑问句与反问句两大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中的话。本单元第一课是《大青树下的小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下面,笔者撷取教学本课时的几个片段展开评析。  【片段一】自由浏览,畅聊“新鲜感”  师:读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大家对哪些地方感到新鲜呢?  生:我觉得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挺新鲜,给人感觉树很大,学校很小。  师:哦,有点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领,尊重学生的朗读学习体悟,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找到“我与珍珠乌渐行渐近”的语句,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融入文本,融入作者与珍珠鸟的情感故事,让作者谱写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深深震撼学生心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十白到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相信每一个80后,对寒号鸟的这句台词都印象深刻。寒号鸟的懒惰,寒号鸟的借口,以及寒号鸟最终被冻死的结局都在告诫着我们不能懒惰,不能得过且过。但是寒号鸟究竟长什么样呢?我没有深究过,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凭直觉猜测,寒号鸟就是一种鸟。  当我拿到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后,发现目录里有《寒号鸟》这篇课文,十分惊喜。小时候喜欢的课文又回到了教材里,我能把这篇课文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业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学生语文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有助于学生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不少教师尽管重视作业的设计,但偏重于静态性知识,
[教学片段]    生1:(朗读)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轻轻”一词读得很轻)  生2:听了她的朗读,我感觉到春风姐姐是“轻轻”地吹了一口气。  师:是啊,春风姐姐那么温柔,小朋友读得那么好,连老师都想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吗?  (教师边读边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师:我读得怎么样?  生3:老师的声音甜甜的,真好听!  生4:老师也像春风姐
一、背景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学思路大同小异,基本上是通过“猜想一验证”这一模式来进行,“猜想‘哪种颜色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验证‘果然如此’”,让学生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并且为了刻意回避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教师选择材料时特意准备了“8个黑球、1个白球”,让学生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中摸球,以此来验证因为黑球多,所以摸出来的黑球果然
传统的听课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关注很少。寻找一种真正关注学生的教学是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努力方向。近两年来,浙江省义乌市教研室开展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观察,真正俯下身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研究有了很多的收获。从面上看,实验班级的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技能和习惯。他们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