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实践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j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是的,语文实践主要是言语实践,离开“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言语实践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笔者试图基于文本语言,教会学生习得言语,领会文章深刻要义。
  一、 一词一句总关情
  课文第3自然段只有6个字:“这是两棵樟树。”教师在阅读文章伊始,就引领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这6个字上。
  【案例一】
  师:(出示句子:这是两棵樟树。)读读第1、2自然段,想想,在哪里也可以交代这是两棵樟树呢?
  生: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生: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师:看,就在1、2自然段的句子里加了一个“樟”字,就点明了“这是两棵樟树”,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单独列出一段呢?
  生:我觉得是多余的,我们这样一改,就简洁多了。
  生:我认为这里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下面就要写这两棵樟树了。
  生:我觉得作者是想强调“这是两棵樟树”吧。
  生:他想告诉我们,这不是别的树,就是樟树。
  师:到底是多余的,还是必需的?我们来读课文,也许读着读着,你们就会有更深刻的想法。
  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把着力点放在“这是两棵樟树”,这一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上,在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其背后的内涵,为下文以物喻人的自然过渡埋下伏笔。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其一定的思想内涵,尤其是作者着力用心的重点字、词、句、段,更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揣摩作者表达的目的、意图,这不仅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还能使学生学会表达上的一些知识、技巧,感悟语言的滋味,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二、 字字句句渗透情
  上面这个教学片段,因为学生刚刚走进课文,对全文内容及思想的把握,还处在比较浅显的层次上,只有带领学生在文章里多走几个来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下面教师继续引领学生在文章的重点段——第4、5两个自然段朗读、品味。
  【案例二】
  师:同学们,请读第4自然段,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
  生:这是两棵四季常青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枝干粗壮的樟树。(不高、枝叶稠密、蓬蓬勃勃、粗壮……)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你从哪里体会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我从“无论……总是……”体会到的。
  师:既然是四季常青,为何不写春秋两季?
  生:春天和秋天气候好,适合各种植物生长,没什么了不起的。
  师:在怎么样的条件下,樟树顽强生长呢?
  生: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这样蓬蓬勃勃的樟树,大家喜欢吗?(齐读第4自然段)
  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即时抓住学生汇报时的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这个关联词就像是条红绳,串起了相关的文字。教师以此作为语言训练的突破口,引领学生逐步领会樟树外形美与旺盛的生命力,其实也在引领学生明白:前文为什么要那么突出地强调,这是两棵樟树,作者、读者、参观者,甚至故居的主人,为什么会对这两棵樟树这么喜爱?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这种爱润物无声地走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如果把这两个案例连起来看,就会发现,学生对樟树的喜爱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在对语言文字一再地朗读、品味中渐次产生的,课堂教学就在这种情感的铺垫中不断前行。
  三、 关键之处升华情
  为了进一步认识樟树,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产生对故居主人宋庆龄的敬仰之情,教者又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聚焦于第5自然段语言文字的朗读与理解中。
  【案例三】
  师:(出示: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读一读这句话,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句话和书上的不一样,少了“而”和“而且”。
  师:读一读第5自然段,比一比,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而”和“而且”呢?
  生:前面说其他树招虫,后面说樟树有香气,前后说的不是一个意思,所以用“而”字。
  生:用“而”字把前后句子联系起来了。
  师:再读一读,作者还想通过“而”字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樟树有香气,其他树没有香气。
  生:这里的“而”字,还有强调这种香气的作用。
  师:“而且”呢?
  生:告诉我们这不是一般的香气,这是能永久保持的香气。
  师:读读下面两句话,说一说什么叫“永久保持”呢?
  (这里,学生又着重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两对关联词,谈自己对樟树这种可贵之处的理解。)
  师:再来读读,“而且”的运用你有新的理解吗?
  生:就是为了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生:就是它不仅有香气,能永久保持,还能拒虫。
  师:看似平常的字眼,原来却蕴含着这么丰富的内涵。同学们,读书就要这样,要善于关注到文章中一些特别的字眼。现在谁来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学生开始不仅关注樟树的外形,而且关注到樟树的独特之处了。)
  师:现在,第3自然段“这是两棵樟树”的写法,你还能琢磨出有怎样的用意呢?
  生:想引起我们的注意,告诉我们这是两棵不一般的樟树,要我们用心读下面的内容。
  生:告诉我们樟树不仅外形美,而且有独特的可贵之处。
  此案例中,教者抓住“而”和“而且”,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体会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这样就把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与言语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以上三个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这是两棵樟树”“无论……总是……”“而……而且”等关键词句,引领学生品味言语表达的独特。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内涵越来越深刻。学生对这是两棵樟树的情感逐渐走向饱满。教学结尾,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宋庆龄一生辉煌的革命生涯,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作者以物喻人的写作目的,教学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教材,寻找并落实文本中的言语实践点,让学生在感觉、品读、实践中习得语感,才能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滋味与魅力,并由此喜欢、恋上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滨江小学)
其他文献
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语文学习小组的自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提升语文学习小组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还得抽丝剥茧,寻找“病因”,找到“治病良方”。  【现象一】  存在问题:个体发展不均衡  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程度不均衡,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速度不均衡,思维水平的提升也不均衡。个别口头表达能力强、表现欲望强的学生
期刊
(一) 汤平教《小儿垂钓》  一、 背诗导入,激发兴趣(略)  二、 小组交流,诗中觅趣(略)  三、 拓展赏趣,仿写生趣  (一) 拓展  1. 其实古诗中写儿童活动的诗还不少,你还知道哪些?(生分别背《池上》《所见》《村居》等)略  2. 师:你们看,诗人们塑造了很多可爱的孩子的形象,也写出了他们很多的活动。古时候的小朋友是快乐的,我们同学现在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的课外活动都干些什么呀
期刊
语文,教学需要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生活中处处有美,需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请同学们留意一下,你觉得生活中哪种动物最美?”上完《珍珠鸟》一文后,我照常给同学们留下了一项拓展小练笔,留给学生发现的机会,体验的空间,未曾想到真是这不起眼的一句话,给了我许多的出乎意料。  小乌龟的“登场”  第二天与往常一样,我很早来到学校,此时,五(9)班教室却比往常多了一份喧闹。走近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罗小凯和同
期刊
文后思考题,它是教材编者依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的问题,它是重要的文本教学资源。我们探究它、认识它、实践它,对于组织课堂有效对话,开发文本资源价值,实现编者设计意图,达成《课标》相应要求,具有深远的意义。考量教材文本的课后思考题,有两种呈现方式:其一,显性呈现(也称直接呈现,指那些以文体学法要点中的某些要点为原点,直接转化为思考题的表达方式);其二,隐性呈现(也称间接呈现,指文体
期刊
【教学实录】  一、 揭示课题善质疑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篇散文,谁来读读文章题目。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听出来了吗?他在读文章题目的时候,哪些词特别突出?  生:他特别突出了“自己”和“别人”。  师:大家都再读读课题,你会不会生出什么疑惑来呢?  生: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  生:这是在哪个国家呀,这么做让人觉得挺奇怪的。  师:是啊,哪个国
期刊
教学过程:  一、 交流阅读地图,回顾课文大意。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石头书》(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读懂了课文,还画了阅读地图。咱们来看看哪位小朋友画得最好?  交流欣赏两位学生的阅读地图。  生:她们一位同学画得简洁,另一位同学画得很生动形象。  师:从她们的地图里,你读懂课文写了什么吗?  生:课文写了石头书样子像书,这石头书有字,有画,有用。  师:看,好的阅读地图,就
期刊
生本作业应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关注文本,以文本特点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能力。生本作业扩大了作业的功能,作业不再仅仅是课后练习,它是教学的辅助,是教学的支撑,也是教学的延伸,实现了教学过程课内课外连续、整合的一以贯之与一气呵成,它在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 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在先学中提升能力  1. 自主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内的问题。
期刊
(一)  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全国大型培训是享誉全国的。原因当然很多,而被教材实验区的同行最为称道的,还是内在的培训质量,诸如专家的学术报告,教材编委的教材辅导,一线教师的研究课等等。特别是来自各实验区的研究课,是教师们十分关注和欢迎的。因此,我们培训部对于每次培训展示的研究课,都非常重视,通过分散、集中等不同形式,参与其备课研究。随着教材实验的深入推进,第八次的西安培训备课当
期刊
编者按: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指导中小学教师准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解决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实施质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启动“中小学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项目。受委托,江苏、江西、安徽三省语文教研员组织教学骨干组成研究团队,共同承担了“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的子项目。这一项目的主要成果即将出版,这里
期刊
我校地处溧阳,学生生活、成长在具有浓厚文化背景的环境中,学校以“感恩信义”为主题,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合理移植、渗透到习作教学中,改造现有习作课程,融入到校本课程之中。我校实施的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 阅读迁移。将现有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梳理,筛选出与“感恩信义”主题有关的课文,进行序列化整理,以读后感、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形式进行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2. 主题渗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