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用窦桂梅老师在《什么是有效的小组讨论》一文中的话来表明我对小组合作的肯定和喜欢。窦桂梅老师说:“小组讨论”背后都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怎样倾听他人的意见,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怎样与他人沟通,怎样质疑不同观点,以及在合作中如何提供应有的信息,如何评价团队的互助等。可以说,“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兴起,是一件好事情。依托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小组合作对语文教学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十年前,我在《讀与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揭开课本剧高贵的面纱??——探讨课本剧与语文课堂的结合》,文中写到课本剧编演的步骤:读一读(熟读课文,按预习提纲思考课文) 议一议(自由分组讨论课文疑点,作好记录)演一演(分配角色,小组初演)评一评(自我评议,互相评议,交流心得体会,作摘要)问一问(主动与教师交流,教师作适当指导。)现在一比照,这不就是小组合作吗?小组合作已经伴随我走过了很多年。它对于我并不陌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有新的元素不断融入,总是呈现出令人新奇的况貌。
困惑:如此小组合作
“这节课我好忙哟!一边上课,一边点击课件;一会儿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一会儿要及时进行小组评分。”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一离开课堂就开始诉苦。因为全区掀起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热潮,一段时间里,我看到的公开课都是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这些热热闹闹的课堂却让我对自己一直很喜欢的小组合作产生了迷惘。
结构松
一位教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篇声情并茂的好文。教师情感饱满,如果一气呵成,学生一定会身临其境。但每个环节,教师必出示小组讨论要求,然后团坐学生会起立,头碰头七嘴八舌讨论。接着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在这样的环节中,对听课的老师是一种考验。我发现很多老师几分钟后开始闲聊,笔记本上总会简单写下几个字:“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如果说一节好课是一条河流,很遗憾,我看到的是拦河大坝,把河流截成几节。小组合作显得有些形式化,影响了文章情感的流动。语文的后背是文化,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太重形式,文化的味道改如何相容?
组织散
一位老师讲《赵州桥》有一个班的学生让我们很是羡慕。我坐在一个小组的身后,一位组长像老师一样引导组员自学段落。她会问:“那一位同学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甚至会表扬同学“你说得真好!”这节课深受好评,因为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课文难题,几乎不用教师再累述什么了。但我想这一组可以,是不是其他组也行?有的组员能说,其他组员又能达到什么效果?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小组讨论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要看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是否有所收获。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交流的确很好,但,完全丢掉了教师的推波助澜和“指点江山”必将是肤浅和脆弱的。”
内涵空
一位教师上《亡羊补牢》,第一次小组讨论,学字词;第二次小组合作设计了两个问题“1、找找养羊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街坊与养羊人对话。”;第三次小组合作题目“1、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 养羊人看到了什么, 想到什么,他会怎么做呢?2、如果这时邻居和养羊人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细细分析,这四个问题表层,不用讨论学生也能明白。那么,合作讨论占用的大半节课时间意义何在?听听原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喆院长怎么说——“关于合作讨论,这个题目需要吗?有没有团体的氛围让其讨论起来?学生有没有能力进行讨论?你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吗?”我想,我们很多教师走上讲台前,很难去思考这些问题,所以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小组合作空有热闹的外壳而缺少丰富的内涵。
反思:重塑小组合作
我是一个喜欢新生事物的人,一切新的理念,我都会去学习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去尝试。我相信只有勇于变革才能进步,固守成规只能是井底之蛙。我在思考:什么样的小组合作才能真正促进我的语文教学呢?
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小组合作是一种理念,而小组讨论则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比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就要在课堂借助小组讨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小组讨论的核心力就是小组合作意识。新课标强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创设自主探索、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让学生的实践、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形成个性发展。小组讨论可以适时地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放到课堂流程中去,但依托班级氛围和师生意识基础上的小组合作绝不是一盘端上来就可以吃的菜,它应该是一种制度建设,一种学习文化。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在接受新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从观察和发现有能力的孩子入手,开始组建我的小组合作团队“领导人”——组长,制定团队积分规则,设立奖罚制度。这种班级文化的建设渗透到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两年下来涌现了一批有能力的组长,组与组之间的比赛促使班级氛围更加活泼向上。
语文教学在这样一块健康生气的土壤上,变得轻松有趣。非书面作业、配图写话、口语表达、课本表演、课外拓展成为我的语文课常用的方式方法。这些作业都需要小组合作去完成,鼓励组长关照每一个组员,最弱的孩子也要和大家一起站出来。生字教学时,在自学互学,我有时会马上在课堂进行小组听写比赛,对的孩子说说怎么记的,错的孩子听听别人指出错误动手改正;课文的学习,我会尽量找到文章中孩子们感兴趣的点,让他们自己去编演段落。总有小组会带我们的惊喜;写作之前,充分的口语表达是必不可少的。你说我说,互相点评。只要走上来就会为小组挣到积分;课外的配图写话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汇编的一二年级写话集《童心飞翔》里,收集了优秀的作品。可见性的成果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因为很多常规作业都有组长协助老师完成,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层层督促,每个学生都不遗漏。如今,刚进入三年级,我班的孩子已经背诵了《小学生古诗必背75首》前25首古诗,大量的成语和好句的积累来自每日摘抄,优秀学生的作文已经突破三百字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极大调动起来,有孩子能背《增广贤文》全本书……我把小组合作用在语文学习的课内外,组长的组织一定要在活动前做好,并能把资料在活动后收集下来。
如果没有小组合作,我很难想象语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但为了合作把语文课支离破碎也是我很反感的做法。怎样把握度、怎样相溶是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的,任何偏左或偏右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一直很尊崇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四字,中国文化最繁荣的几个阶段都是百家争鸣兼容并举的时代。只有争鸣和矛盾才能促使变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需要一颗博大的心!
十年前,我在《讀与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揭开课本剧高贵的面纱??——探讨课本剧与语文课堂的结合》,文中写到课本剧编演的步骤:读一读(熟读课文,按预习提纲思考课文) 议一议(自由分组讨论课文疑点,作好记录)演一演(分配角色,小组初演)评一评(自我评议,互相评议,交流心得体会,作摘要)问一问(主动与教师交流,教师作适当指导。)现在一比照,这不就是小组合作吗?小组合作已经伴随我走过了很多年。它对于我并不陌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有新的元素不断融入,总是呈现出令人新奇的况貌。
困惑:如此小组合作
“这节课我好忙哟!一边上课,一边点击课件;一会儿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一会儿要及时进行小组评分。”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一离开课堂就开始诉苦。因为全区掀起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热潮,一段时间里,我看到的公开课都是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这些热热闹闹的课堂却让我对自己一直很喜欢的小组合作产生了迷惘。
结构松
一位教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篇声情并茂的好文。教师情感饱满,如果一气呵成,学生一定会身临其境。但每个环节,教师必出示小组讨论要求,然后团坐学生会起立,头碰头七嘴八舌讨论。接着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在这样的环节中,对听课的老师是一种考验。我发现很多老师几分钟后开始闲聊,笔记本上总会简单写下几个字:“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如果说一节好课是一条河流,很遗憾,我看到的是拦河大坝,把河流截成几节。小组合作显得有些形式化,影响了文章情感的流动。语文的后背是文化,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太重形式,文化的味道改如何相容?
组织散
一位老师讲《赵州桥》有一个班的学生让我们很是羡慕。我坐在一个小组的身后,一位组长像老师一样引导组员自学段落。她会问:“那一位同学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甚至会表扬同学“你说得真好!”这节课深受好评,因为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课文难题,几乎不用教师再累述什么了。但我想这一组可以,是不是其他组也行?有的组员能说,其他组员又能达到什么效果?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小组讨论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要看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是否有所收获。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交流的确很好,但,完全丢掉了教师的推波助澜和“指点江山”必将是肤浅和脆弱的。”
内涵空
一位教师上《亡羊补牢》,第一次小组讨论,学字词;第二次小组合作设计了两个问题“1、找找养羊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街坊与养羊人对话。”;第三次小组合作题目“1、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 养羊人看到了什么, 想到什么,他会怎么做呢?2、如果这时邻居和养羊人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细细分析,这四个问题表层,不用讨论学生也能明白。那么,合作讨论占用的大半节课时间意义何在?听听原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喆院长怎么说——“关于合作讨论,这个题目需要吗?有没有团体的氛围让其讨论起来?学生有没有能力进行讨论?你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吗?”我想,我们很多教师走上讲台前,很难去思考这些问题,所以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小组合作空有热闹的外壳而缺少丰富的内涵。
反思:重塑小组合作
我是一个喜欢新生事物的人,一切新的理念,我都会去学习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去尝试。我相信只有勇于变革才能进步,固守成规只能是井底之蛙。我在思考:什么样的小组合作才能真正促进我的语文教学呢?
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小组合作是一种理念,而小组讨论则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比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就要在课堂借助小组讨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小组讨论的核心力就是小组合作意识。新课标强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创设自主探索、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让学生的实践、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形成个性发展。小组讨论可以适时地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放到课堂流程中去,但依托班级氛围和师生意识基础上的小组合作绝不是一盘端上来就可以吃的菜,它应该是一种制度建设,一种学习文化。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在接受新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从观察和发现有能力的孩子入手,开始组建我的小组合作团队“领导人”——组长,制定团队积分规则,设立奖罚制度。这种班级文化的建设渗透到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两年下来涌现了一批有能力的组长,组与组之间的比赛促使班级氛围更加活泼向上。
语文教学在这样一块健康生气的土壤上,变得轻松有趣。非书面作业、配图写话、口语表达、课本表演、课外拓展成为我的语文课常用的方式方法。这些作业都需要小组合作去完成,鼓励组长关照每一个组员,最弱的孩子也要和大家一起站出来。生字教学时,在自学互学,我有时会马上在课堂进行小组听写比赛,对的孩子说说怎么记的,错的孩子听听别人指出错误动手改正;课文的学习,我会尽量找到文章中孩子们感兴趣的点,让他们自己去编演段落。总有小组会带我们的惊喜;写作之前,充分的口语表达是必不可少的。你说我说,互相点评。只要走上来就会为小组挣到积分;课外的配图写话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汇编的一二年级写话集《童心飞翔》里,收集了优秀的作品。可见性的成果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因为很多常规作业都有组长协助老师完成,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层层督促,每个学生都不遗漏。如今,刚进入三年级,我班的孩子已经背诵了《小学生古诗必背75首》前25首古诗,大量的成语和好句的积累来自每日摘抄,优秀学生的作文已经突破三百字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极大调动起来,有孩子能背《增广贤文》全本书……我把小组合作用在语文学习的课内外,组长的组织一定要在活动前做好,并能把资料在活动后收集下来。
如果没有小组合作,我很难想象语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但为了合作把语文课支离破碎也是我很反感的做法。怎样把握度、怎样相溶是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的,任何偏左或偏右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一直很尊崇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四字,中国文化最繁荣的几个阶段都是百家争鸣兼容并举的时代。只有争鸣和矛盾才能促使变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需要一颗博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