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听了一节三年级观察金鱼的课,课堂上老师进行了细心指导,学生对金鱼的外形也做了详实记录。课间休息时,我偶然捡到一个孩子在课上偷偷用橡皮泥捏的一条金鱼模型。
我看到他捏的小鱼,猛一看很形象,但仔细观察,我发现这条金鱼只是一个扁扁的小片,身体各部分也是残缺不全的。由此我在想:我们科学课上平时的记录基本上都是在纸上画图或是文字记录,是不是这种单纯的平面记录不能全面的展示生物体的特征呢,能不能合理应用建立实物模型的方法做记录呢?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描述生物体的全部构造,同时还能将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显性化、直观化的发展。
由此,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加细致的观察,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当我在执教《金鱼》一课时就想力图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对金鱼外形的认识,由上课初的模糊印象到观察后修正和补充自己认识的不足,使认识清晰化;最后用建模的方式再次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建立起对金鱼外形正确的、全面的、立体的认识,从而实现科学概念的正确建构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并在探究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一、吃透教材,了解教材内容
《金鱼》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第六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研究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主要的来自于对动物的认识。本单元教材设计四次认识动物的个体,金鱼是在学生研究过蜗牛、蚯蚓和蚂蚁之后的第四次研究。
《金鱼》一课是第二单元《动物》中的第六课,金鱼是动物单元最后一个着重认识的小动物,从本单元涉及的四种动物来看,金鱼是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一大类动物,这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观察金鱼的捕食,观察金鱼的呼吸,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
二、根据学情,改进教材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对科学探究兴趣浓厚。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班的学生有28人,其中有11人家里养过鱼,但是我们课上研究的这种小金鱼只有6人在家里饲养过,学生更多的是在花鸟鱼虫市场里见过。因此对金鱼的了解并不多。
针对刚接触《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孩子的特点,我将本课内容分割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着重了解金鱼的外形特点,理解鱼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观察鱼的进食和排泄,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我这篇论文就是选择第一课时进行具体阐述。
三、从观察到建模,使学生不断修正认识
第一个环节:学生进入课堂之后,我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金鱼。通过学生的记录,我看到学生对金鱼的认识还是有一些的,他们有的能够说出“鱼鳞、鱼鳍”这样的词,但是更多学生对金鱼外形和身体结构的认识不全面,甚至还是错误的。
根据这种情况,我确定了第二个环节的学习重点:在观察活动中,指导学生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让学生了解这些结构是适应水生环境的。然后再次画出金鱼的外形,让学生发现细致的观察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完善对金鱼的外形认识。
在观察外形的时候,我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先将金鱼分为头、身子、尾巴三个部分。告诉学生,鱼的头部指的是头到腮的后缘,躯干到臀鳍前,躯干后叫尾,不要把尾鳍当作了尾,臀鳍也是尾的一部分。然后再从头、身子、尾巴三个部分各有什么,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记录。我还利用板书帮助学生共同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指导学生的记录。
从指导学生按顺序进行观察的记录看,学生对金鱼外形的各部分特点已经了解,也学会了用科学正确的语言描述金鱼的各部分名称,修正了之前“印象中的金鱼”的记录。对金鱼的认识有了提高。
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一个鱼的立体模型,让学生发现观察事物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是立体的。再次完善对金鱼的外形认识。
捏橡皮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把捏橡皮泥变成一种科学观察后的记录方式,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深入观察金鱼的外形,成为展示思维发展的一个可视的作品,真是一举两得。
同学们捏制的金鱼模型,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最重要的是呈现出金鱼立体的样子,金鱼的各个部分比较完整。通过制作金鱼模型这项活动,能让学生加深对金鱼外形的认识,把隐性的思维可视化。
四、建模作品,反应学生的思维发展
回顾这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学生从一进课堂带着对金鱼不全面甚至不正确的认识进行学习,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地观察,修正自己的认识。以及后来的制作金鱼模型,让同学们对金鱼的外形有了立体全方位的了解,可以说逐步达到了真正修正自己的认识的目的。所以这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记录,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一步步发展过程。对本节课的学生记录,我进行了如下分析:
本班学生有28人
水平1:对金鱼的初始想法有记录,有观察后修改的记录,能制作出结构完整的金鱼模型。20人—占71.4%
水平2:对金鱼的初始想法有记录,有观察后修改的记录,制作出的金鱼模型结构不完整。 8人—占28.6%
水平3:对金鱼的初始想法有记录,没有观察后修改的记录,制作出的金鱼模型结构不完整。— 0人
这个分析结果,可以反映出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整节课的教学活动。
有初始想法的记录,有在教师指导后的观察记录。通过记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在发展进步的。通过做出来的模型可以看出学生们对金鱼的外形认识是到位的,可以看出思维发展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动手能力还是不够,做得快的8分钟,慢的用了20几分钟。从这看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我今后培养学生的目标。
我看到他捏的小鱼,猛一看很形象,但仔细观察,我发现这条金鱼只是一个扁扁的小片,身体各部分也是残缺不全的。由此我在想:我们科学课上平时的记录基本上都是在纸上画图或是文字记录,是不是这种单纯的平面记录不能全面的展示生物体的特征呢,能不能合理应用建立实物模型的方法做记录呢?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描述生物体的全部构造,同时还能将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显性化、直观化的发展。
由此,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加细致的观察,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当我在执教《金鱼》一课时就想力图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对金鱼外形的认识,由上课初的模糊印象到观察后修正和补充自己认识的不足,使认识清晰化;最后用建模的方式再次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建立起对金鱼外形正确的、全面的、立体的认识,从而实现科学概念的正确建构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并在探究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一、吃透教材,了解教材内容
《金鱼》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第六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研究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主要的来自于对动物的认识。本单元教材设计四次认识动物的个体,金鱼是在学生研究过蜗牛、蚯蚓和蚂蚁之后的第四次研究。
《金鱼》一课是第二单元《动物》中的第六课,金鱼是动物单元最后一个着重认识的小动物,从本单元涉及的四种动物来看,金鱼是水生动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一大类动物,这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观察金鱼的捕食,观察金鱼的呼吸,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
二、根据学情,改进教材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对科学探究兴趣浓厚。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班的学生有28人,其中有11人家里养过鱼,但是我们课上研究的这种小金鱼只有6人在家里饲养过,学生更多的是在花鸟鱼虫市场里见过。因此对金鱼的了解并不多。
针对刚接触《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孩子的特点,我将本课内容分割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着重了解金鱼的外形特点,理解鱼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观察鱼的进食和排泄,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我这篇论文就是选择第一课时进行具体阐述。
三、从观察到建模,使学生不断修正认识
第一个环节:学生进入课堂之后,我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金鱼。通过学生的记录,我看到学生对金鱼的认识还是有一些的,他们有的能够说出“鱼鳞、鱼鳍”这样的词,但是更多学生对金鱼外形和身体结构的认识不全面,甚至还是错误的。
根据这种情况,我确定了第二个环节的学习重点:在观察活动中,指导学生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让学生了解这些结构是适应水生环境的。然后再次画出金鱼的外形,让学生发现细致的观察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完善对金鱼的外形认识。
在观察外形的时候,我指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先将金鱼分为头、身子、尾巴三个部分。告诉学生,鱼的头部指的是头到腮的后缘,躯干到臀鳍前,躯干后叫尾,不要把尾鳍当作了尾,臀鳍也是尾的一部分。然后再从头、身子、尾巴三个部分各有什么,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记录。我还利用板书帮助学生共同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指导学生的记录。
从指导学生按顺序进行观察的记录看,学生对金鱼外形的各部分特点已经了解,也学会了用科学正确的语言描述金鱼的各部分名称,修正了之前“印象中的金鱼”的记录。对金鱼的认识有了提高。
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一个鱼的立体模型,让学生发现观察事物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是立体的。再次完善对金鱼的外形认识。
捏橡皮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把捏橡皮泥变成一种科学观察后的记录方式,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深入观察金鱼的外形,成为展示思维发展的一个可视的作品,真是一举两得。
同学们捏制的金鱼模型,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最重要的是呈现出金鱼立体的样子,金鱼的各个部分比较完整。通过制作金鱼模型这项活动,能让学生加深对金鱼外形的认识,把隐性的思维可视化。
四、建模作品,反应学生的思维发展
回顾这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学生从一进课堂带着对金鱼不全面甚至不正确的认识进行学习,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地观察,修正自己的认识。以及后来的制作金鱼模型,让同学们对金鱼的外形有了立体全方位的了解,可以说逐步达到了真正修正自己的认识的目的。所以这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记录,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一步步发展过程。对本节课的学生记录,我进行了如下分析:
本班学生有28人
水平1:对金鱼的初始想法有记录,有观察后修改的记录,能制作出结构完整的金鱼模型。20人—占71.4%
水平2:对金鱼的初始想法有记录,有观察后修改的记录,制作出的金鱼模型结构不完整。 8人—占28.6%
水平3:对金鱼的初始想法有记录,没有观察后修改的记录,制作出的金鱼模型结构不完整。— 0人
这个分析结果,可以反映出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整节课的教学活动。
有初始想法的记录,有在教师指导后的观察记录。通过记录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在发展进步的。通过做出来的模型可以看出学生们对金鱼的外形认识是到位的,可以看出思维发展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动手能力还是不够,做得快的8分钟,慢的用了20几分钟。从这看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我今后培养学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