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_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课改的路上,人们总在期待着一种新的模式出现,希望得到耳目一新的启迪,可是往往却忽略了对问题的思考,对课改本质的探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存在着的一些误区和偏差。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加强教学设计的开放性
  课改实验中,大多数教师仍将自己封在设计好的教案中,把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框架之内。如,有的教师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让七颗钻石变成七颗普照大地的明星?”学生有的答“让世间充满爱”,有的答“是为了让人人都充满爱”,还有的答“希望让爱心充满大地”。可是,这位教师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他一直是在引导着学生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上靠,让学生“再想想看”,直到最后学生也没有答出标准答案,他只好自己上阵了。他说:“七颗钻石是由小姑娘的爱心而来,那它即是爱心的象征,作者是想让爱心充满大地,让爱心充满人间,”这就是有人总结出来的“请君入瓮”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其实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由产生的问题始以产生新问题终,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所以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多在激发和引导上下功夫,教师真正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与碰撞。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是开放性设计,课堂氛围、课堂空间也应是“开放”的。
  二、要注意增强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在课改实验中,有些课听着不错,很有新课改的精神,但却上得不像语文课。无论新课改怎样改,怎样变,语文课的特点不能被弱化,“语文味儿”不能被淡化。不让学生去讨论课文的内容所提示的一些问题,甚至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这都是不对的。如,有的教师教学《明天不封阳台》,只是提出了一些问题:“作者对封阳台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想到了什么?联系课文或实际讨论人类有哪些自然行为?结果怎样?”整堂课没有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理解,如此来教学这样一篇语言和人文色彩俱佳的文章,未免失之偏颇。另外,还有一个造成语文课“语文味儿”不浓的原因,就是课堂缺乏一种意味和力度,课看上去讲得不错,但是过于肤浅,这跟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有关。也就是说,由于教师的文化修养不够,在引导学生透过文章的情景和画面去欣赏文章的美时,对文本缺少一种人文性的理解和把握。要增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一是可以通过读让学生感受语言,二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悟、品味语言。这里说的“教师引导”,是指教师必须告诉学生怎样去“感悟”,这是在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不断提高自己实施语文教育、陶冶学生人文情操的能力。就这一点讲,语文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三、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实效
  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上小组讨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它的优越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所以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其次,是课堂教学“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目标“虚”。目标设置得高、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普遍来讲,“知识性的东西被落实而工具性的东西被忽视”的现象比较严重。(2)评价“虚”。指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虚”,只说“答得好”,“答得不错”,没有实质性评价。(3)作业“虚”。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作业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实用价值。留作业只是为了给听课的教师看,这种形式化的作业还是不留的好。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彼此交流的主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创造精神及个性的培养。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心理、教师主导、主体优化等进行调节,创设—种使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展自己。  一、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的占多数。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
期刊
二十一世纪的教学课堂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互动的平台。导学案的应用已深入教学课堂,即“315”课堂教学模式:自学展示(预习检测)--------合作学习(小组助学)--------质疑导学(精讲点拨)--------学习检测(信息反馈)-------学后反思(学习收获)。这体现了把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学生的学习从自学开始,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一旦形成,就
期刊
传统的作文本利用方式是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个体进行习作后上交,教师再对学生的习作从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评定。这种作文本利用方式,有利于对学生个体作文进行纵向比较,但不利于学生之间作文的横向比较,更不利于学生作文的交流。人手一册的作文本,虽有交流但受作文本的限制,交流不够充分。在作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尝试作文本小组交换使用的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你写我评
期刊
学校里最基本的单位是班级,他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的管理又是由班主任主要负责的,所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总结了如下几点感悟:  一、把握好师生关系的尺度  我是一名比较年轻的班主任,优点是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遇到处罚犯错学生的时候就舍不得下“狠手”了,学生也会觉得我应该会网开一面。如果真的处理了,他们会觉得这个和他们关系这么好的班
期刊
很高兴地参加了校、区举办的班主任任职资格培训,在培训期间,认真听取有关领导、优秀班主任关于学校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介绍、发言等,受益匪浅。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只有投之以桃,才能报之以李,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应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
期刊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2至15岁,这一年龄阶段恰好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在不断增强,对初中生的教育仅仅依靠批评性的语言,作用已经不是很明显,对部分问题学生更是毫无作用。问题学生不管在哪个学校都是存在的,能否把问题学生教育好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本人从教已有十几年,遇到的问题学生也不少。一部分学生经过老师的教育终于走上了正轨,而一些学生却是顽固不化,最终走进了监狱的大门。这
期刊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作文教学从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作文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在大部分农村学校,学生怕上作文课,作文无内容可写、语句表达不通顺、思想假大空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也就是说,农村学生作文水平急待提高。  一、激发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作文,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的作文。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唧唧喳喳地说个
期刊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个兵,在山区中学的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地耕耘了十五个春秋。回顾与反思,在文化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山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  一、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基础和客观必要性  1.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
期刊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为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探索、实践,逐渐认识到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实不再适应如今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渴求个性展现的学生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老师只是电影摄制的导演、编剧,主角当然是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呢?  一、设计有
期刊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施教者和受教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教就是为了不需要教。”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方法使每个实教者都必须而且正在研究、探讨、施行、总结。在这之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则是针对叶圣陶论断的有效实施。阅读又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且搞好课内阅读是搞好课外阅读的前提。阅读搞好了,语文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阅读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