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为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探索、实践,逐渐认识到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实不再适应如今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渴求个性展现的学生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老师只是电影摄制的导演、编剧,主角当然是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呢?
一、设计有趣的导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要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就要设计有趣的导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教学环节设计成功的关键。比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可收集各种类型的云的形状,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判断各种类型的云所预示的天气状况,根据判断结果,让学生参看本课关于云的形状、名称、特征、预示的天气状况等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当然,还可以引用“东边日出西边雨”等有关的诗句来导入;还可以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农民看天气收种庄稼来导入。总之,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设计目标。以此推而广之,结束课也要有艺术性,可以悬念式结课,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教师循循诱导,让学生适度讲解
新课程主动课堂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活动时间,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除去教师的知识传授,让班内学生人人讲解或发言,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可安排两三名学生准备课堂讲解,当然不要长期确定讲解学生,要力求人人都有机会。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把自己的看法准确充分地讲出来。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如果学生讲解时出现明显的观点概念错误,教师态度要亲切和蔼,切不可打断或训斥,要及时以眼神、手势等加以暗示、提醒、诱导,以疏通学生的思路。经过几名学生的讲解,教师就会准确地发现学生的思路、观点、语言诠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会判断出问题是普遍的还是个别的。以此为基础,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辅导。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讲解中发现问题,从而诱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问题,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渴求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有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暨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有效途径,也是促使学生探究、参与课堂活动的捷径之一。教师授课时,要有意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欲之间投入“认知矛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预设的情境,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意识、甚至创新意识会随机而生。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整体看过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叙述源中人的生活环境、穿戴衣着、精神面貌,这些学生都能顺利答出。但是,教师若设计以下提问:“既然源中人生活如此富足安康,又怎么坚决不让渔人对外宣传呢?”学生就会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避秦时乱”关键一词,学生就会联想到秦时暴政、社会混乱、人民颠沛流离的社会现实,源中人实在不愿意再让自己宁静恬适的家园被侵扰。不得“为外人道也”原因在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萌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实,这就是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急于探究,积极思维,从而达到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
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课堂中实实在在地参与了课堂教学,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总之,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更新观念,深入探索、研究,一切从学生出发,从高效课堂着眼,就一定会找到更多更新的方法、途径,让学生充分享受参与课堂教学带来的乐趣。
一、设计有趣的导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要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就要设计有趣的导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教学环节设计成功的关键。比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可收集各种类型的云的形状,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判断各种类型的云所预示的天气状况,根据判断结果,让学生参看本课关于云的形状、名称、特征、预示的天气状况等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当然,还可以引用“东边日出西边雨”等有关的诗句来导入;还可以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农民看天气收种庄稼来导入。总之,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设计目标。以此推而广之,结束课也要有艺术性,可以悬念式结课,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教师循循诱导,让学生适度讲解
新课程主动课堂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活动时间,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除去教师的知识传授,让班内学生人人讲解或发言,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可安排两三名学生准备课堂讲解,当然不要长期确定讲解学生,要力求人人都有机会。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把自己的看法准确充分地讲出来。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如果学生讲解时出现明显的观点概念错误,教师态度要亲切和蔼,切不可打断或训斥,要及时以眼神、手势等加以暗示、提醒、诱导,以疏通学生的思路。经过几名学生的讲解,教师就会准确地发现学生的思路、观点、语言诠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会判断出问题是普遍的还是个别的。以此为基础,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辅导。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讲解中发现问题,从而诱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问题,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渴求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有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暨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有效途径,也是促使学生探究、参与课堂活动的捷径之一。教师授课时,要有意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欲之间投入“认知矛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预设的情境,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意识、甚至创新意识会随机而生。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整体看过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叙述源中人的生活环境、穿戴衣着、精神面貌,这些学生都能顺利答出。但是,教师若设计以下提问:“既然源中人生活如此富足安康,又怎么坚决不让渔人对外宣传呢?”学生就会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避秦时乱”关键一词,学生就会联想到秦时暴政、社会混乱、人民颠沛流离的社会现实,源中人实在不愿意再让自己宁静恬适的家园被侵扰。不得“为外人道也”原因在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萌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实,这就是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急于探究,积极思维,从而达到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
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课堂中实实在在地参与了课堂教学,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总之,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更新观念,深入探索、研究,一切从学生出发,从高效课堂着眼,就一定会找到更多更新的方法、途径,让学生充分享受参与课堂教学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