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的教学课堂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互动的平台。导学案的应用已深入教学课堂,即“315”课堂教学模式:自学展示(预习检测)--------合作学习(小组助学)--------质疑导学(精讲点拨)--------学习检测(信息反馈)-------学后反思(学习收获)。这体现了把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学生的学习从自学开始,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一旦形成,就相当于学生得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宝,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导学案”要注重学生的“学”
新课程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指挥棒,教师的引导也不可忽视。学生主体角色的定位确定了学生“学”的重要性,因此,导学案中一系列训练活动也应当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应当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已经构建的知识结构,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学习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等等。此外,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讲其明确为“预习导学案”,“探究导学案”。预习导学案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与文本进行浅层对话的设计,探究导学案则要求通过教师的预设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深层的剖析与拓展,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当围绕学生的“学”开展,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与梯度,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跳一跳”。这就是教学中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激励性,既为学习好的同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成绩差的同学装上起跳的助跑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启迪和帮助。
二、“导学案”要注重教师的“导”
当前的教学中,由于过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而往往导致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一个无所作为的观赏者。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他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并适时对他们进行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更不能是袖手旁观的路客,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生成的地方。因此对预习导学案,设计的内容主要是课前读文,收集资料及解决生字词,教师在第一课时中不要参与过多,而应当放权给学生,只简单地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自学的流程中,教师要督促每一个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则要督促每个成员都能主动积极发言。另外,由于第二课时的探究课是授课中心环节,教师应当耐心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设计应当少而精。总之,在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导学案”中的“导”,不仅只是引导学习,消化知识,提升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思辨,质疑,创新,培养科学精神。要走出认为学案会束缚学生发展的认识误区,了解“导学案”仅是允许挑战权威,敢与怀疑的,是倡导思维碰撞,求异发散飞扬的,实际也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平台。例如,讲解<<愚公移山.>>时有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愚公就是“愚”,因为与其移山,不如搬家,你怎么看?
三、“导学案”要注重创新
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案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导学案进行多维度地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它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去设计导学案。做多元教学的资源参考。其次,在形式上,导学案要实行纸质,电子共存,大力提倡电子教案。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教案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采用,它的主要优点是:便于资源的查找和整合,便于修改和保存,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更为主要的是将课件引入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纸质教案退出历史舞台,较长期内仍然是教案的主要形式。此外,导学案应当详案与简案共存,提倡简案。课堂是灵动的,期间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同时,它还是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共享的一段生命历程。如果教案过于详细,课堂就成了教案剧的呆板上演,学生的情感往往难以触动。
总之,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应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感受学习的快乐。
一、“导学案”要注重学生的“学”
新课程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指挥棒,教师的引导也不可忽视。学生主体角色的定位确定了学生“学”的重要性,因此,导学案中一系列训练活动也应当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应当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已经构建的知识结构,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学习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等等。此外,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讲其明确为“预习导学案”,“探究导学案”。预习导学案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与文本进行浅层对话的设计,探究导学案则要求通过教师的预设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深层的剖析与拓展,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当围绕学生的“学”开展,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与梯度,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跳一跳”。这就是教学中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激励性,既为学习好的同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成绩差的同学装上起跳的助跑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启迪和帮助。
二、“导学案”要注重教师的“导”
当前的教学中,由于过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而往往导致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一个无所作为的观赏者。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他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并适时对他们进行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更不能是袖手旁观的路客,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生成的地方。因此对预习导学案,设计的内容主要是课前读文,收集资料及解决生字词,教师在第一课时中不要参与过多,而应当放权给学生,只简单地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自学的流程中,教师要督促每一个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则要督促每个成员都能主动积极发言。另外,由于第二课时的探究课是授课中心环节,教师应当耐心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设计应当少而精。总之,在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导学案”中的“导”,不仅只是引导学习,消化知识,提升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思辨,质疑,创新,培养科学精神。要走出认为学案会束缚学生发展的认识误区,了解“导学案”仅是允许挑战权威,敢与怀疑的,是倡导思维碰撞,求异发散飞扬的,实际也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平台。例如,讲解<<愚公移山.>>时有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愚公就是“愚”,因为与其移山,不如搬家,你怎么看?
三、“导学案”要注重创新
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案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导学案进行多维度地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它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去设计导学案。做多元教学的资源参考。其次,在形式上,导学案要实行纸质,电子共存,大力提倡电子教案。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教案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采用,它的主要优点是:便于资源的查找和整合,便于修改和保存,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更为主要的是将课件引入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纸质教案退出历史舞台,较长期内仍然是教案的主要形式。此外,导学案应当详案与简案共存,提倡简案。课堂是灵动的,期间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同时,它还是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共享的一段生命历程。如果教案过于详细,课堂就成了教案剧的呆板上演,学生的情感往往难以触动。
总之,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应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感受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