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等等将接受挑战,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甚至权威地位已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作为新时代新课改后的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 促进者 引导者
专家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学生为本”?所谓“发展”,就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所谓“学生为本”,就是指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既然这样,那么教师在新课程下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教学中要充分体現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的特点,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营造丰富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仅好学而且乐学。
4.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并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互相交流,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体验与感受。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6.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一起探讨、研究,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人生的引导者
传统教学一直有这样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它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一只等待添加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现在要求教师要有常流水,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新鲜活水,由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人生成长过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再发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承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是:
1.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2.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
3.帮助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和推理。
4.帮助学生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
5.帮助学生发现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人生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是积极地去建设和开发课程。
教师不是把“我”知道的告诉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并确认,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了亲历、有了体验,形成了“生成”的能力。教师作为管理者,主导确立学习目标,宏观调控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矫正学生的学习方向;作为合作者,主动弥补、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咨询。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说,教师的学科知识的体现受到大幅度的限制,教育知识却显得十分重要。从教师作用的领域和显隐程度来说,教师从微观退到了宏观,从过去的凸显退到了时隐时显。在课堂里,教师并没有消失,而是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转换。
要认清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积极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新课程目标向我们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 促进者 引导者
专家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学生为本”?所谓“发展”,就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所谓“学生为本”,就是指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既然这样,那么教师在新课程下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教学中要充分体現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的特点,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营造丰富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仅好学而且乐学。
4.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并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互相交流,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体验与感受。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6.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一起探讨、研究,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人生的引导者
传统教学一直有这样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它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一只等待添加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现在要求教师要有常流水,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新鲜活水,由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人生成长过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再发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承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是:
1.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2.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
3.帮助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和推理。
4.帮助学生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
5.帮助学生发现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人生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是积极地去建设和开发课程。
教师不是把“我”知道的告诉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并确认,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了亲历、有了体验,形成了“生成”的能力。教师作为管理者,主导确立学习目标,宏观调控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矫正学生的学习方向;作为合作者,主动弥补、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咨询。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说,教师的学科知识的体现受到大幅度的限制,教育知识却显得十分重要。从教师作用的领域和显隐程度来说,教师从微观退到了宏观,从过去的凸显退到了时隐时显。在课堂里,教师并没有消失,而是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转换。
要认清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积极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新课程目标向我们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