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c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等等将接受挑战,教师已有的教学思想、习惯了的工作方式甚至权威地位已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作为新时代新课改后的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 促进者 引导者
  
  专家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什么是“发展”?什么是“学生为本”?所谓“发展”,就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所谓“学生为本”,就是指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既然这样,那么教师在新课程下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教学中要充分体現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的特点,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营造丰富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仅好学而且乐学。
  4.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并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互相交流,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体验与感受。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6.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一起探讨、研究,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人生的引导者
  传统教学一直有这样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它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再是一只等待添加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现在要求教师要有常流水,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新鲜活水,由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人生成长过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再发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承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是:
  1.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2.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
  3.帮助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和推理。
  4.帮助学生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
  5.帮助学生发现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人生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而是积极地去建设和开发课程。
  教师不是把“我”知道的告诉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并确认,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了亲历、有了体验,形成了“生成”的能力。教师作为管理者,主导确立学习目标,宏观调控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矫正学生的学习方向;作为合作者,主动弥补、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咨询。从专业知识的角度说,教师的学科知识的体现受到大幅度的限制,教育知识却显得十分重要。从教师作用的领域和显隐程度来说,教师从微观退到了宏观,从过去的凸显退到了时隐时显。在课堂里,教师并没有消失,而是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转换。
  要认清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积极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新课程目标向我们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其他文献
摘 要:中考复习学生需要学习、复习大量的词汇、语法。要进行有效的复习,教师就需要创设真实、有效的语境。  关键词:语境 语境创设 高效 复习  备战中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复习时需要学习、复习大量的词汇、短语及语法知识,单纯的记忆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复习效果不会很明显,往往事倍功半。怎样才能避免复习时的枯燥乏味,让学生轻轻松松复习,提高成绩?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中考的特殊性,我尝试提出一点
期刊
众所周知,中学生要想学好英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深入探究了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中学英语教学的情况,对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培养策略,希望这些策略对中学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一、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传统教法的误导仍然存在  一是一些英语教师习惯了“填鸭式”教学且乐此不
期刊
摘 要: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行之有效的“感念师恩”主题思想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将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感念师恩” 思想教育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
期刊
新课标中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求一线教师的我们要灵活处理教材,设法让课堂活起来,让英语学习贴近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活”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去做的:  一、灵活处理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该科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习成为一种由兴趣出发的主动行为。  一、教师全情投入,在课堂中洋溢着“情感的活力”  走进新课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
期刊
摘 要: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感头疼的是记忆单词。英语词汇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词汇量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  关键词:英语词汇 记忆力 科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记忆单词比较困难。如何帮助学生使用更好的方法去记忆单词,是很多英语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词汇记忆的能力呢?  一、对学生进行瞬间记忆训练  记忆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
期刊
摘 要:“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的重要实验之一,但在实验过程中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里面有学生自身操作的原因,也与材料和实验方法有关。如何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实验室观察实验现象,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作了有效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植物细胞 质壁分离 复原探究  一、实验准备  本实验材料选择的要求有:  1.材料必须是完整的活
期刊
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技能中,听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技能。然而,听力训练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农村学校。要使听力训练真正有成效,训练方法很重要。因此,本文从研究目前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改进听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听力教学不能正常化。有些学校因听力设备不足或教师只为完成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充足的
期刊
批评,是教师通过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对犯了错和存在不足的学生提出批评,是老师的职责。批评是对学生的一种否定性评价,是一种消极的“强化”,能唤醒学生警觉、自责,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接受教训而免走弯路的良好作用。许多人相信“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说法,但批评的效果常令人不太满意,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作为教师,高明、机巧、受听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忠言”之效,而且让
期刊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阅读理解作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强化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我尝试从词汇积累、阅读方法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浏览阅读等方法,阅读各类英文小故事、小短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取阅读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英语 阅读 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阅读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