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461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11月20日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其基本精神的四个原则中有三个方面提到了对儿童生存与发展的要求:(1)儿童最佳利益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意见的原则,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儿童本人,必须认真听取儿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审视学校教育与学科教学,尊重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基础。尊重学生不仅可理解为言语尊重与人格尊重,我们更应关注如何尊重学生的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需要:优选内容,二次开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某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次需要才出现。教材提供给学生和老师的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样本或是题材,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经典的课文是成人的眼界,而非学生的视域,教材编写总会带有成人的意志与色彩。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就应该是教师的首要工作,即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以苏教版科学教材为例,教材以图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如果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多的只能是知识性学习,这不是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学生需要的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科学创造的源泉来自于生活,科学学习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活动。只有在活动中,他才能接触现实生活,才能获得发展和满足。如“认识土壤”,就要带学生们走进田野,挖一挖、摸一摸、闻一闻。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还可带学生们到水塘边,将池塘的土壤与田野的土壤进行比较。我们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们决定要去的地方,如果我们更多地以征求的方式与学生共同选择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有被尊重的感觉,征求本身就是了解对方的需要。
  我们的课堂或缺少对学生需要的了解,即使有这样的环节,如教师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想知道什么?但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只有很少的问题会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中,大多数时候教师会说:今天我们重点了解什么,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我们今后会进一步研究。而未能进入预设内容的问题就这样被搁置了。那我们是否能多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顺应学生的需要,使我们的课堂趋向开放呢?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优化方法,亲自经历
  杜威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学生只有对对象产生兴趣才能对对象产生信仰和信念,从而也才能感受到对象的存在。兴趣是蕴藏在人身上的“自然资源”,是不需要人投资的资本。如果我们足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就会成为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和自我创造的主要动力。
  兴趣是需要培养和激发的,而自然界的事物及其变化因学生们司空见惯而不再产生好奇心,如季节变化,天气的变化,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农民的耕作等。教师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以儿童的视野寻找事例,给学生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以“雾的形成”为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
  1.设疑发现问题
  通过设疑帮助学生重新发现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同学们都见过雾,你们觉得雾是什么形态的物体?”大部分学生会说是气体,“那么水的气体形态你能看得见吗?”“雾一般发生在什么时间段?”“随着时间推移,雾怎么会消失了?”“类似雾的现象,你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过吗?”
  2.经历探究过程
  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才会产生对研究对象的兴趣。设计雾的形成模拟实验,也可让学生在家进行探究,使用配有透明盖子的厨具,将热水加热,仔细观察锅内锅外发生的变化(刚加热时,会看到锅内有白雾,随着温度上升,白雾消失了,而锅外冒出的是白雾),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锅内与锅外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3.讨论寻找共识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与学生共同梳理这些现象的相似点,再寻找发生这些不同现象的环境变化,引导学生建立起雾的形成条件。对学生的发现不求精准表述,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完成了一小步。
  如果我们的课堂以教师传授为主,把雾的形成原因直接告诉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缺少应有的探究活动,兴趣将渐渐消失,依赖性将越来越强。
  三、关注学生的感受:学会倾听,体现民主
  学生在课堂上的麻木、服从、遵守等是长期不被尊重所造成的后果,许多学生想做的活动会被老师或家长阻拦,感兴趣的提问会被老师或家长打断:“这个你不懂的,你还小呢,长大了就知道了。”而学生灵感式的创造性见解有时会打乱老师的预设路径,甚至将课堂教学“搞砸了”,这些学生往往会被老师隐藏,因为他们没能明白老师的教学意图。任何压制和服从都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地改造与创新,因为人的头脑是能动而有创造性的,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在科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不能将知识简单地教给学生,这样剥夺了学生探究的权利;也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回答以“对”或“错”给予评价,甚至冷落那些因回答没能符合老师的预设要求的学生。尴尬、没趣等感受也是学生未能受到尊重的结果,长此以往,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将变得冷漠、消沉,或是更为强烈的表现,如愤怒。尊重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我们所讲的“人来疯”正是学生迫切希望得到尊重的极端行为。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将手举得高高的,但却没能被老师所关注,学生的内心是多么失望,进而做出类似敲桌跺地等出格的举动。
  鼓励的语言会让学生兴奋一阵子,感动一阵子,学习的兴趣会越发浓厚,探究的欲望会更强烈。激励是对学生成功经历与结果的尊重,鼓励是对学生遇到挫折或困境的尊重,我们要学会倾听的艺术,理解倾听的意义。只要是学生的发现,我们都要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予信任的目光和温暖的微笑。
  四、关注学生的处境:给足空间,换回自主
  小学阶段,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支配权,时间占有,家长认可度,一定程度上因受语数学科影响而被放在次要位置。专职教师相对较少,科学学科就成为教师任课搭配的学科,有时还会被其他学科所挤占。
  1.重树学生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说,对于人们研究问题的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以教师为中心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它会降低学生的理智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育人所认同,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无形中又被推到了被支配的地位。学生们更多的是在完成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努力寻找正确答案,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却很难有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在我们的科学课堂或是课外探究活动中,要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允许、容忍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只要我们在课堂中注意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就会使他们感到自由与宽松,从而唤起创造的欲望与热情。开放的科学课堂是重树学生主体地位的很好途径,设计的问题能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如:“地球表面的变迁与人类的影响不无关系,你觉得拦河筑坝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正反影响都可以。”真正让学生无拘束感。
  2.重推学生为活动的主人
  在制订学期科学教学计划时,可设计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课外考察、参观,让学生进行种植或养殖活动,开展专题性研究,如对本地气候的观察与统计等。在每堂科学课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提出问题与疑惑,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我们应淡化科学的知识学习,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科学的情感培养。作为科学老师,应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保证科学课不被挤占,学生能正常上好科学课。
  关注学生处境,就要让学生获得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的权利,得到更大的自由与活动空间,同时相信学生有自我管理并制定规则的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差异:均等机会,人人发展
  尊重差异就是尊重个性。差异不能被认为是负面的,差异是多样性的体现,学生间的差异会产生碰撞,丰富他们的智慧。尊重差异能让每个儿童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不能轻易将某位学生树立为学习的榜样,因为那会打击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勇气作为学习的榜样,因为那会激发更多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问题探究中,活跃的学生可能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其实,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沉默的学生思维迟钝,或许这些学生的理性思维更丰富些。教师也应创造条件让这些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如开展科学辩论赛,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等活动。在科学分组实验中,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行“最佳合作实验小组”评比。我们不仅要关注科学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我们要给优秀学生表扬与鼓励,更要给后进学生掌声与激励。尊重学生的差异能使学生的潜在特长得以发挥,形成优势互补。尊重差异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观。
  基于尊重的科学教学也可理解为对儿童无条件的教育。我们要审慎地对待和分析学生的优点与缺点,积极与消极,喜好与反对,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激励者,给学生更多肯定与宽容,“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利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当今社会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快乐。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电脑的普及程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的青少年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当今的世界,他们也渴望像成年人一样享受网络给人们带来的神奇,但是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和虚拟性,对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的孩子又构成了一定的危险性,导致一些家长谈网色变,从而干涉孩子上网。  我所带的班是今年的小学毕业班。为
【摘要】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核心目标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本文以《折线统计图》作为课例研究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感悟统计的价值。案例中选取了有效、生动的生活素材,重视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树立学生统计意识。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价值 统计意识 数据分析能力  【研究目的】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属于“统计与概率
【摘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过太多这样的字眼:我怕,我担心,小心翼翼……从而精心地、一步一步地、细致地设计着每一课的教学,可谓是细致入微,生怕讲得不到位,生怕学生犯错,为了避免自己头脑中想象出的学生会犯的错误,而“导航”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其实,这样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以为,我们应对学生放手、放心、放飞,我们应努力避免课堂教学中的过度“导航”现象。  【关键词】数学课堂 导航 独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何为一节好课?再不是关注教师的“表演”有多精彩,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习,学到了什么,生成了哪些精彩的瞬间。但是,生成也绝非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全面分析学情、深度钻研教材、构建弹性教学方案,才能在课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从而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
崔允漷教授在《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一书中指出,课堂评价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既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又是诊断、调控、引导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目前,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短板,教师大多只考虑“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至于“教得怎样”,却成了一本“糊涂账”。  《布卢姆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从新的视角阐述了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过程及课程评价,提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的一致性”,要求教
【摘要】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进行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助学课堂 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  检讨课改以来的课堂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是变得更精致、更细腻、更流畅了。
【摘要】教学“取舍有道,游刃有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做加法与减法。体现学科本质,抓住育人主线,做足做够各类准备工作,在教学的各个层面做好“加法”与“减法”。教师在“加”与“减”中学会智慧地“偷懒”,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偷懒” 学习能力 自然发展  记得我在文章《数学,教、育在方圆之间》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新常态”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改变数学
【摘要】“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生活中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是有一些区别的,可是这一点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数学课上教学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是具有数学意义的,教师应将部分内容当成概念来教学,而非侧重于探索。本文基于常规教学的基础,结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开发,从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深化概念、拓展概念外延等方面,以同课异构为例展开阐述。   【关键词】概念教学 图形 放大 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苏教版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文以《第一朵杏花》“两次对话”教学片段为例,聚焦对话、品味对话、实践对话。教师应该充分钻研文本,挖掘文本中独特的“语用”价值的内容,“让思于生”“让学于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语用 实践 思维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
【摘要】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与教学资源,越来越受到小学教育界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在2016年主办第一届全国小学绘本课程与教学研讨会的基礎之上,于2017年10月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研讨会。本届大会聚焦绘本课程教学的“融合与创新”,有主题多元的专家演讲,有实践探索者的经验分享,有形式多样的现场展示课,有汇聚多方声音的交流与研讨,还有异彩纷呈的分会场延伸。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的6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