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有效提高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要在教育的全部过程中贯彻社会文明和人文精神,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的观点。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文素养;重要性;方法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各地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批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也建立了很高的认同度。然而,在这些可喜的成绩后面,仍然存在着我们不能不重视的问题!
作为从事高职教育多年的教师,笔者发现,高职教育毕业的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远大理想,意志薄弱,缺乏审美情趣,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即使在人际交往中,也因为人文知识的缺乏而常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并因此失去了许多难得的的机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到底是教育机制的不合理还是教育目标出现了偏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问题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与各位同行共同商榷。
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要探明原因,首先,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大前提,即:什么是高职教育?它具有哪些特征?
这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然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是观点各异,众说纷纭,出现了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未能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来理解高职教育,未能分清高职教育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教育的性质是由其培养的人才的性质决定的,不同的教育形式最根本的差别便在于其培养的人才的差异性。教育形式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培养目标的差异。对教育性质的判断,实际上就是对培养目标的解析。而作为以培养技术型应用人为本质特征的高职教育,很明显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形式,但我们对这种教育的性质、功能、地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等要素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看法,因此,应该如何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和运行机制,如何建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形成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等问题在我们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大前提的不够明确,高职教育过程中出现我们前文所谈到的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了。
那么,什么又是人文教育?它在高职教育中又有何作用呢?
笔者认为,依据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文教育应当含有三个要义:一是人文知识传授,二是人文环境熏陶,三是人文精神传递。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即称之为完整的人文教育。
众所周知,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同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其他方面的素质都是较低的。对于这样一些“先天不足”的学生,如果缺乏相应的人文教育,那么,人文知识缺乏所导致文化素养较差;知识面狭窄所导致自身的工具化;人文精神失落所导致人格上的残缺等等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所面对的环境都决定了他们更需要人文气氛、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更强烈地要求呼吸人文的空气、享受人文的关怀。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其教育对象直接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如果将缺乏人文教育从而缺乏人性、人情味、人文精神和人道情怀的所谓技术型“人才”推到市场,其消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学应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也即是说,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人文素养课不仅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在高职教育中为学生提供牢固的技能基础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和终身持续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重视从业者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而社会能力的核心正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开展并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及相应学科建设对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所起作用是任何其他学习都无法替代的!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大教育观,不是专业技术教育的补充。它所实行的教育方式,并不局限在某类课程上,而是对高职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其核心就是要在教育的全部过程中贯彻社会文明和人文精神,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转变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专业教育中。
总所周知,教师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人文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教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自身是否能够先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固有观念——“重知识轻素质,重认知轻文化”就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正因此,加强对人文素质教师的培训,使其掌握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知识、方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从而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人文素质教师队伍。
笔者认为,正是这些源自教师身上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才使得学生通过由他们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达到了使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渗透、贯彻到学生成长的人生历程中,从而促进人格、操守、情感、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在内的基本理念的形成与塑造的目的。尤其在专业教育中,更可以使学生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掌握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明确本学科可能面对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把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联系起来。
其次,应精心设置人文学科课程,唤醒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需求。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完备的人文科学知识,而其特殊的教育特点又常常使学生对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情大大高于文化基础课。因此,唤醒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需求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高职生大多是由于高考分数低而被迫上高职校。但他们也有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人的本性。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里谈到:“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人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追求常常会成为人前进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我们对人文素养课的教学内容的规划首先应做到科学定位,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即明确高职教育要求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掌握的粗线条的但知识面相对宽泛一些的人文素养理论。
同时,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过程中,笔者也产生了一些大胆的想法和构思:如果把专业课从原有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两类内容拓展为四类,融入“专业文化”和“创业教育”两类课程。那么,通过开设“专业文化”课,是否可使学生在掌握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历史、文化、发展前景等人文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达到加大专业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激情,进而夯实专业功底的目的呢?而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又是否可使学生在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及就业市场情况的同时,起到促其树立主动创业意识的效果呢?
最后,应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笔者以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娱乐身心,是我们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其人文精神的不可多得的重要手段。同时,以校园的“美化、净化、绿化”、学生行为规范、名言警句宣传栏、人文景观等相互依托构成的良好环境,也自然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一切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道德观念。而随着人文素养课程的进行,校园文化在学校内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更使学生能在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受文化,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能否成功,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密切相关!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文素养;重要性;方法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各地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批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也建立了很高的认同度。然而,在这些可喜的成绩后面,仍然存在着我们不能不重视的问题!
作为从事高职教育多年的教师,笔者发现,高职教育毕业的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远大理想,意志薄弱,缺乏审美情趣,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即使在人际交往中,也因为人文知识的缺乏而常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并因此失去了许多难得的的机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到底是教育机制的不合理还是教育目标出现了偏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问题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与各位同行共同商榷。
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要探明原因,首先,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大前提,即:什么是高职教育?它具有哪些特征?
这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然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是观点各异,众说纷纭,出现了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未能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出发来理解高职教育,未能分清高职教育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教育的性质是由其培养的人才的性质决定的,不同的教育形式最根本的差别便在于其培养的人才的差异性。教育形式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培养目标的差异。对教育性质的判断,实际上就是对培养目标的解析。而作为以培养技术型应用人为本质特征的高职教育,很明显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形式,但我们对这种教育的性质、功能、地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等要素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看法,因此,应该如何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和运行机制,如何建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形成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等问题在我们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大前提的不够明确,高职教育过程中出现我们前文所谈到的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了。
那么,什么又是人文教育?它在高职教育中又有何作用呢?
笔者认为,依据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文教育应当含有三个要义:一是人文知识传授,二是人文环境熏陶,三是人文精神传递。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即称之为完整的人文教育。
众所周知,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同其他高校的学生相比,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其他方面的素质都是较低的。对于这样一些“先天不足”的学生,如果缺乏相应的人文教育,那么,人文知识缺乏所导致文化素养较差;知识面狭窄所导致自身的工具化;人文精神失落所导致人格上的残缺等等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所面对的环境都决定了他们更需要人文气氛、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更强烈地要求呼吸人文的空气、享受人文的关怀。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其教育对象直接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如果将缺乏人文教育从而缺乏人性、人情味、人文精神和人道情怀的所谓技术型“人才”推到市场,其消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学应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也即是说,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人文素养课不仅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在高职教育中为学生提供牢固的技能基础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和终身持续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重视从业者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而社会能力的核心正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开展并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及相应学科建设对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所起作用是任何其他学习都无法替代的!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大教育观,不是专业技术教育的补充。它所实行的教育方式,并不局限在某类课程上,而是对高职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其核心就是要在教育的全部过程中贯彻社会文明和人文精神,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转变观念,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专业教育中。
总所周知,教师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人文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教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自身是否能够先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固有观念——“重知识轻素质,重认知轻文化”就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正因此,加强对人文素质教师的培训,使其掌握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知识、方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从而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人文素质教师队伍。
笔者认为,正是这些源自教师身上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才使得学生通过由他们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达到了使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渗透、贯彻到学生成长的人生历程中,从而促进人格、操守、情感、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在内的基本理念的形成与塑造的目的。尤其在专业教育中,更可以使学生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掌握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明确本学科可能面对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把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联系起来。
其次,应精心设置人文学科课程,唤醒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需求。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完备的人文科学知识,而其特殊的教育特点又常常使学生对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情大大高于文化基础课。因此,唤醒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需求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高职生大多是由于高考分数低而被迫上高职校。但他们也有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人的本性。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里谈到:“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人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追求常常会成为人前进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我们对人文素养课的教学内容的规划首先应做到科学定位,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即明确高职教育要求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掌握的粗线条的但知识面相对宽泛一些的人文素养理论。
同时,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过程中,笔者也产生了一些大胆的想法和构思:如果把专业课从原有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两类内容拓展为四类,融入“专业文化”和“创业教育”两类课程。那么,通过开设“专业文化”课,是否可使学生在掌握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历史、文化、发展前景等人文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达到加大专业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激情,进而夯实专业功底的目的呢?而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又是否可使学生在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及就业市场情况的同时,起到促其树立主动创业意识的效果呢?
最后,应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笔者以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娱乐身心,是我们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其人文精神的不可多得的重要手段。同时,以校园的“美化、净化、绿化”、学生行为规范、名言警句宣传栏、人文景观等相互依托构成的良好环境,也自然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一切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道德观念。而随着人文素养课程的进行,校园文化在学校内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更使学生能在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受文化,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能否成功,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