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情境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来。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其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实践、获得新知、发展思维。那么怎样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警生的学习热情呢?下面就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谈几点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苏科版教材;教学思路;综合实践
一、利用故事情节引入新课.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可以设计以下数学情境:一位数学家与一位富商在进行一笔交易,交易的内容是,在30天内。数学家每天支付给富商l万元,而富商只需第l天支付给数学家l元钱,第2天支付给数学家2元钱,第3天支付给数学家4元钱.第4天支付给数学家8元钱……即每天支付的钱数是他前一天支付钱数的2倍。随即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思考下列问题:
(1) 第lO天,两人各支付多少钱给对方?
(2) 第30天,两人各支付多少钱给对方?
(3) 30天内,两人各支付多少钱给对方?这笔交易谁赚谁赔?
显然问题(1)和(2)可以用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但是问题(3)就不能了。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从而引入新课,同时也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来。
二、情境开放,引导体验
课堂上精心刨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逼真的活动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学“数据在我们周围(二)”时,可创设学生非常熟悉的选举“学习标兵”的情境,通过亲身经历民主提名、投票、唱票、监票和记录统计这样完整的过程,认识到统计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并感受到数据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的自主调查,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活动,即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极利于个体认知的产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和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才有内在强大的动力,才能进行积极的探索,燃起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既迎合了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学生学习着并快乐着,思维品质在不知不觉间得到长足的发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如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引入扑克牌算24游戏,规定黑色数字为正数,红色数字为负数,且J为1l、Q为12、K为13、A为1、2张JOKER均为O,从中任抽4张来算24,谁先算出谁获胜.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板演讲解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合作交流 集思广益
“合作交流”是师生一起从事理解活动的一种有效学习,其中包含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的互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借助合作的力量见仁见智.如在“展开与折叠”中,将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沿一些棱剪开,可先让学生随便剪,不对展开成的平面图形提出任何要求,鼓励大胆尝试。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就能解决诸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多少种、如何有规律地记忆、至少要剪多少条棱才能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等问题。合作交流既博采众长、增强自信、张扬个性,又让学生意识到新课标下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四、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到一个新旧知识间具有矛盾的情景之中。因此,适当的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矛盾情境,有利于以矛盾深深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使整个教学收到良好效果,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以八年级上册教材中《平方根》为例,笔者就创设了这样一个矛盾冲突的情景: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标出边长为2。问学生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不难回答,答案是4;反过来。笔者问学生假若现在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4。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
十分简单。接着笔者继续追问,若正方形面积为9,那它的边长又为多少?这毡对同学们来说就是一个平方法则的逆运算,不是很难,突然笔者发问:假若这个面积是3,那么同学们想想,现在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此时,学生们就会有疑问,到底什么数的平方是3呢?当然在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中是无法解决的,因
此.他们迫切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数平方是3。这样一来。通过上面的引入,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从实际中感受到了平方根的存在,促使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平方根。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首先。让学生们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步骤,思考这些步骤包含了哪些数学思想。然后笔者让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思想方法,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看能不能解出正确答案,并让学生找出解题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就能很好地掌握理解新知识了。又例如在八年级下册《你的判断对吗》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问学生:“用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圄,在地球与绳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缝隙,这个缝隙中能够放进一个拳头吗?”同学们听了问题以后都很好奇,都想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实际算一算,证实自己的猜想。采用此教学方式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积极心态,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经验的矛盾,使学生印象深刻.其学习效果将明显不同。
参考文献:
[1] 李达.“综合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學中的应用.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
[2] 丁乔和.走进新课标优化中学数学教学.新课程导学.20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苏科版教材;教学思路;综合实践
一、利用故事情节引入新课.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可以设计以下数学情境:一位数学家与一位富商在进行一笔交易,交易的内容是,在30天内。数学家每天支付给富商l万元,而富商只需第l天支付给数学家l元钱,第2天支付给数学家2元钱,第3天支付给数学家4元钱.第4天支付给数学家8元钱……即每天支付的钱数是他前一天支付钱数的2倍。随即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思考下列问题:
(1) 第lO天,两人各支付多少钱给对方?
(2) 第30天,两人各支付多少钱给对方?
(3) 30天内,两人各支付多少钱给对方?这笔交易谁赚谁赔?
显然问题(1)和(2)可以用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但是问题(3)就不能了。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从而引入新课,同时也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来。
二、情境开放,引导体验
课堂上精心刨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逼真的活动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学“数据在我们周围(二)”时,可创设学生非常熟悉的选举“学习标兵”的情境,通过亲身经历民主提名、投票、唱票、监票和记录统计这样完整的过程,认识到统计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并感受到数据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的自主调查,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活动,即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极利于个体认知的产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和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才有内在强大的动力,才能进行积极的探索,燃起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既迎合了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学生学习着并快乐着,思维品质在不知不觉间得到长足的发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如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引入扑克牌算24游戏,规定黑色数字为正数,红色数字为负数,且J为1l、Q为12、K为13、A为1、2张JOKER均为O,从中任抽4张来算24,谁先算出谁获胜.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板演讲解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合作交流 集思广益
“合作交流”是师生一起从事理解活动的一种有效学习,其中包含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的互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借助合作的力量见仁见智.如在“展开与折叠”中,将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沿一些棱剪开,可先让学生随便剪,不对展开成的平面图形提出任何要求,鼓励大胆尝试。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就能解决诸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多少种、如何有规律地记忆、至少要剪多少条棱才能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等问题。合作交流既博采众长、增强自信、张扬个性,又让学生意识到新课标下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四、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到一个新旧知识间具有矛盾的情景之中。因此,适当的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矛盾情境,有利于以矛盾深深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使整个教学收到良好效果,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以八年级上册教材中《平方根》为例,笔者就创设了这样一个矛盾冲突的情景: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标出边长为2。问学生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不难回答,答案是4;反过来。笔者问学生假若现在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4。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
十分简单。接着笔者继续追问,若正方形面积为9,那它的边长又为多少?这毡对同学们来说就是一个平方法则的逆运算,不是很难,突然笔者发问:假若这个面积是3,那么同学们想想,现在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此时,学生们就会有疑问,到底什么数的平方是3呢?当然在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中是无法解决的,因
此.他们迫切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数平方是3。这样一来。通过上面的引入,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从实际中感受到了平方根的存在,促使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平方根。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首先。让学生们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步骤,思考这些步骤包含了哪些数学思想。然后笔者让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思想方法,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看能不能解出正确答案,并让学生找出解题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就能很好地掌握理解新知识了。又例如在八年级下册《你的判断对吗》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问学生:“用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圄,在地球与绳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缝隙,这个缝隙中能够放进一个拳头吗?”同学们听了问题以后都很好奇,都想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实际算一算,证实自己的猜想。采用此教学方式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积极心态,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经验的矛盾,使学生印象深刻.其学习效果将明显不同。
参考文献:
[1] 李达.“综合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學中的应用.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
[2] 丁乔和.走进新课标优化中学数学教学.新课程导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