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课程故事:不速之客

来源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inxiao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保育老师问道:“我们班刚撒下去的小麦种子总是莫名其妙就变少了,是不是哪个小朋友好奇拿出来玩了?”“没有,我们没有。”孩子们一起否认。接下来的一周里,孩子们互相督促,轮流看护小麦种子,只要有空就在花盆周围观察,但始终没有发现小麦种子丢失的原因。
  周五晨间谈话时,靠近阳台的小雨突然说:“老师,阳台上有麻雀。”大家纷纷探出脑袋想一看究竟,结果发现有小麻雀正在啄食土中的小麦,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起来:
  亲亲:呀,是麻雀在吃我们的种子。
  淘淘:那怎么办呀?麻雀吃了种子后,小麦就长不出来了。
  果果:把它赶走,把种子拿进来。
  糖果:没有阳光小麦长不大的。
  贝贝:我知道麻雀害怕稻草人,我是在《小猪佩奇》里面看到的。
  亲亲:对,小麻雀害怕稻草人。
  从孩子们的对话中我发现:他们想要保护小麦种子,对稻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知道麻雀害怕稻草人,想做稻草人来保护种子。于是我准备了布料、棉花等材料,与幼儿共同查阅制作稻草人的方法,观看了制作稻草人的视频,一场保护小麦种子的行动开始了……
  幼儿园里没有稻草,孩子们决定用树枝代替稻草来制作稻草人。饭后,他们怀着保护小麦种子的信念和使命赶到小花园捡树枝,然后分成5个小组分别利用树枝、棉花、布料、胶带、麻绳、订书机等工具制作稻草人。
  亲亲:有5个稻草人,可是我们的花盆太小了,放不下这么多啊!
  小西瓜:(稻草人)都放进去,种子就没地方了。
  贝贝:那我们可以选一个最好的放在里面。
  可是什么样的是最好的呢?孩子们又进行了集体讨论,最终达成一致:选择高大、稳固,不易被风吹倒的稻草人。孩子们将最终选好的稻草人放入花盆。
  次日清晨,为了看结果,孩子们都早早地来到幼儿园。果然,插入稻草人后,花盆中的小麦种子没有少。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稻草人策略已经成功而放松警惕时,阳台上默默地上演了“一出好戏”:有一只麻雀飞了过来,站在栏杆上,看了一眼花盆,又四处张望,观望一阵后飞走了。孩子们觉得制作的稻草人起作用了,正高兴着,不一会儿竟然飞来了一群麻雀。
  小雨:嘘,有小麻雀在叫。
  嘟嘟:来了许多小麻雀,它们都在叫。
  贝贝:是刚刚那只麻雀找朋友来帮忙了。
  麻雀们站在栏杆上似乎在讨论着什么,这下孩子们更兴奋了。
  亲亲:麻雀们在说,插在这里的是什么呀?
  糖果:(麻雀)在说,那是真的人吗?
  果果:麻雀们在说,这是什么呀?我们还能过去吗?
  贝贝:它(稻草人)有没有看到我们啊?
  朗朗:麻雀们在讨论到底要不要去吃呀,它(稻草人)会不会抓住我们。
  果果:(麻雀们在说)人怎么会在泥土里呢?
  就在孩子们讨论期间,小麻雀们一哄而散,阳台上安静了。孩子们又猜起了麻雀们的讨论结果。
  糖果:麻雀们说,算了吧,我们还是不要去吃了,不能确定它(稻草人)是不是人。
  朗朗:麻雀们说那是什么大家伙,我们还是飞走吧,不要冒险了。
  本以为麻雀不会再回来了,可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有群体,而不同的个体在群体中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在孩子们收回视线时,一只麻雀只身前来站在花盆旁,环顾四周后鼓起勇气快速地啄食了两口小麦种子,然后立刻飞走了。本以为孩子们会担心小麦种子,没想到他们却更加关注这只麻雀,佩服它的勇气。佐佐说这只小麻雀好厉害,多多说它好勇敢。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发现花盆中有一个角落的小麦种子被吃光了,他们立即开始讨论原因:有人认为花盆中的稻草人不够吓人,应该做更吓人的稻草人;有人认为放稻草人的方法不管用,应该换其他方法;有人认为不应该再这样吓麻雀了,冬天马上到了,它们吃不到食物,会饿死的。
  虽然孩子们有各种观点,但他们的目标一致:想让小麦健康成长,同时也不想伤害到麻雀。所以,我最终决定成立三个项目组,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
  制作稻草人组
  第一组决定制作带有凶狠表情的稻草人,并请爸爸妈妈帮忙带来了稻草。
  多多:我们需要把稻草人做得更吓人。
  亲亲:稻草人需要有脸。
  贝贝:它要有凶狠的表情才行。
  果果:可是什么是凶狠的表情?
  嘟嘟:眼睛要瞪大。
  朗朗:眼睛瞪大也可以是很可愛的,就像这样(边说边做出了可爱的表情)。
  多多:牙齿要露出来,嘴巴张大。
  淘淘:对,就像要吃人一样。
  果果:还有眉毛,眉毛要皱起来。
  我先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出凶狠的表情,然后利用戏剧中“321,咔嚓”的定格方式引导孩子们摆出吓人的表情后,互相观察同伴的表情。最终,我们得出结论:凶狠的表情,眉毛是斜立着的,脸皱皱的,嘴巴和四肢都会张开。紧接着孩子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制作了新的稻草人,并插在了花盆中。接下来的一周,孩子们开始观察和记录小麦种子的数量,我们的种子确实没有少。当然也不能排除是稻草人插得多,影响了麻雀的视线。
  在孩子们制作凶狠表情的稻草人时,我不断问自己,除了用肢体表现和简单地在纸上画出这些表情之外,还能怎么提高孩子们的审美呢?我想到了远古时期人们会在身上绘制图腾来吓唬野兽,这其实与孩子们所说的用表情凶狠的稻草人吓唬麻雀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我向孩子们简单介绍了图腾,他们发现图腾的色彩大多鲜艳明亮、色块较大,于是先后用线描、水粉、材料拼搭等方式创作了图腾。
  在教师的协助下,幼儿把拼好的图腾用胶枪固定在种子旁边,但第二天小麦种子依旧被吃掉了。
  蒙布组   第二组决定找一块有洞的布,蒙在种有小麦种子的花盆上面。
  果果:我们可以用布把小麦种子蒙起来。
  糖果:可是用布蒙起来小麦就晒不到太阳,也没有空气了。
  小西瓜:我们可以在布上剪几个洞,这样就可以了。
  糖果:不行,我不同意剪。
  果果:那我们找有洞的布不就好啦。
  讨论后孩子们开始寻找适宜的布,他们在生活区找到了纱巾、蕾丝布料和纱布。最终投票选择了蕾丝布料,因为蕾丝布料上的洞最大,不仅可以阻挡麻雀啄食,还可以让小麦种子晒到阳光。
  但放上蕾丝布料的第二天,孩子们发现麻雀会透过蕾丝的洞眼啄食里面的小麦种子。小雨想到用牙签模拟麻雀尖尖的喙,试着在纱巾和纱布上“啄食”,看哪一种不会被戳进去。实验后他们选择了纱巾,并把它夹在了花盆上。
  换了纱巾后,小麦种子确实没有再被麻雀啄食,后期小麦发芽长高后,纱巾阻碍了它的生长。孩子们合作用PVC管搭了一个支架,把纱巾夹在上面。
  喂食组
  第三组决定在碗里铺上稻草后,放入面条喂食麻雀。朗朗提议:请老师帮忙查查麻雀还喜欢吃什么,我们把它喜欢吃的食物放在碗里喂它。
  在翻阅资料后,我们发现麻雀是杂食性动物,人类吃剩下的米、面食等都可以成为它们的食物。平时孩子们饭后总会在桌上留下些许残渣,经过商量后,他们决定每天饭后主动整理桌面,将残渣放入阳台的小碗中供麻雀食用。意外的是,麻雀非但没有来吃这些食物,甚至也没有再吃旁边的小麦种子。
  三个小组虽然在做着不同的事情,但都在向前推进。如何将三个小组拧成一股绳?这是孩子们和我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声的答案。
  秋天是生命成熟、收获果实的季节。孩子们在小菜地忙碌地收割青菜时,听见一旁的稻田里窸窸窣窣响个不停……原来,是麻雀们正在稻田里啄食稻谷,这可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轻手轻脚地靠近,仔细观察着麻雀们的一举一动。
  贝贝:麻雀肯定是饿坏了。
  果果:马上冬天了,它们有家吗?
  淘淘:它们的家应该是树上的鸟窝。
  亲亲:你们声音小一点,别把它们吓跑了。
  果果:稻谷都吃完了怎么办?
  贝贝:不会的,你看有这么多,还会再长的。
  这段单纯而温暖的对话很让我惊喜。孩子们虽然会阻止麻雀啄食花盆里的小麦种子,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但也在关心着麻雀。其实无论是麻雀的啄食还是孩子的保护和阻止,都出于对生命的热爱。麻雀啄食小麦种子是它生存的本能,而孩子们阻止麻雀啄食种子是出于善良和对自己所播种果实保护欲的本能,也正是这些本能的存在才让一切这么有爱。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都想着为麻雀们做个简单的鸟窝。可是鸟窝怎么做呢?
  朗朗:鸟窝是用树枝做的。
  亲亲:我们有树枝。
  朗朗:但是我们的树枝太粗了,鸟窝的树枝很细。
  贝贝:可以用稻草和树枝。
  捡树叶、搭树枝、填稻草……大家一起来帮忙。
  果果:可是稻草和树枝胶水粘不起来啊!
  朗朗:小鸟是直接用树枝和藤条弄的,就像编织一样。
  亲亲:太难了,我们不会啊!
  糖果:那我们用纸铺一下,再把树叶、稻草粘在纸上不就好啦!
  孩子们先把废纸塞进塑料碗中,然后在中间填上稻草,并用白乳胶在周边贴上树叶和树枝,最后还在鸟窝里放上小麦。他们认为,这样麻雀就可以在鸟窝里舒适地享用美食,不會吃人们播种的种子了。
  经过这段时间与麻雀独特的相处,孩子们对麻雀有了特殊的情感,有的用超轻黏土制作麻雀,有的用各种材料拼摆出麻雀的造型。最后,孩子们还把剩余的秋日农作物和多余的落叶放到了小菜地的轮胎里给麻雀吃,吃不掉的就自然堆肥:生命终将回归到自然,孕育新的生命。
  生命永不停止,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有奇迹,有奇迹的地方就会有孩子和我们。生态式美育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止过,我们的故事也未完待续!
  幼儿园生态式美育课程是以儿童发展为核心,儿童在与环境、他人、自我的互动中,建立互生共长的生态联结,以实现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发展。在“不速之客”课程故事中,幼儿和大自然有了最亲密的接触,他们一起想办法保护小麦种子,探究如何制作稻草人,为小麻雀做“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亲身参与、直接感知、实际操作,提升了关于麻雀的习性、小麦的种植、稻草人的制作等方面的认知,丰富了使用树枝、稻草、布料等低结构材料的经验,同时也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
其他文献
儿童剧场的观众是儿童,因此,剧场的所有设计都要满足儿童的需求。舞台在儿童剧的表演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不仅要体现美感,还要充满创意,能够刺激并激发儿童的想象。所以,我想以自身创作的几个作品为例,说明“舞台”在儿童剧场中如何成为另一个“角色”,并成为重要的表演项目之一。  2013年,为呼应社会对儿童的品格培养要求,我们改编了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将故事搬上了舞台,希望通过汤姆
期刊
作品《三只小老鼠找幸福》讲述了三只小老鼠通过各自的本领找到幸福的故事,旨在引导幼儿理解本领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幸福的含义。本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自主阅读,让幼儿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和画面猜想后续的情节发展,从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体验阅读绘本的乐趣。完整欣赏故事后,教师鼓励幼儿续编或仿编故事并表演,以加深幼儿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合作表演故事可以提高幼儿感知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增强幼儿的
期刊
儿童剧的舞台是表演儿童剧的场域,在这个舞台上,不仅呈现了创作者对布景、声光效果、服装、道具、音乐、舞蹈、表演的设计和创意,还蕴含着创作者想传递给观众的艺术理念。当代艺术认为,创作过程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所以舞台不仅是完整作品呈现的空间,也是整个创作过程的展现。对于参与演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从参与排练到最终呈现的全部过程,其实也都凝结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将围绕自己创作指导的音乐舞台剧跟大家
期刊
丁辅之是民国时期画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享有“民国水果画作顶级大师”的美誉。他的水果画作常常以生活中极其易见的瓜果为题材,主题突出,笔下的蔬果生动鲜活,赏心悦目,极具个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笔者借助丁辅之大师的蔬果作品,开展了系列美术活动,旨在通过欣赏不同水果的形态
期刊
人们常说戏剧是造梦的艺术,那么舞台就是造梦的空间,孩子们走进剧场欣赏儿童剧,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剧场的环境和氛围。一个雕刻着镀金图案、悬挂着水晶灯的镜框式舞台,与一个四周都是黑色墙壁,只在舞台中央摆放几把折叠椅的黑匣子,不同的舞台空间带给观众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对儿童剧来说,儿童是观众的主要群体,是观演关系的灵魂。因此,以儿童为中心,满足儿童的观剧需求就成为创作者的核心工作。从戏剧诞生开始,在整个
期刊
儿童偶剧是儿童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由木偶和人一起演绎故事。在我的作品中,人不只是木偶的操控者,还担当剧中的角色。我的木偶很小,几乎都是手掌般大小,最小的甚至只有拇指一般大。我的舞台也很小,往往只在几平方米的空间进行。小小的木偶在小小的舞台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可以说是在方寸之间展现偌大的世界。接下来就以我的作品微型杆动偶剧《回家路上》为例,与大家分享我对儿童剧舞台的经验和想法。  小舞台的设计
期刊
孩子不到三岁时我就开始带他看儿童剧,接触过不同的出品方和剧场,除了剧作水准本身有差异之外,我在不断比较中发现,不同的舞台给孩子带来的观剧体验也不尽相同。  舞台空间的变化  最常见的是大剧场,舞台布置和成人观剧的场景无异,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看,舞台和观众席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这样的演出空间中,节奏性比较强的剧尚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比如亲子互动音乐剧《你是演奏家》和踢踏舞剧《踢踏狗》,孩子们一
期刊
“各位老师,在你们班,和平桌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在我们班级,如果幼儿有哭闹等不良情绪时,会请他们坐在这里冷静一下。”“活动中有人违反规则,可以请他在这里坐3~5分钟。”听到这样的对话,我想大家都会生出些困惑,难道和平桌的功能仅仅于此?难道和平桌是一个教师主导的地方?这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是否相违背呢?  第一次和平桌研讨时,我园教师们有了以上对话,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展开了针对和平桌的研讨。在随后
期刊
一群孩子与“不速之客”小麻雀相遇,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这群孩子以观察、猜测、想象、探究、体验等各种方式与小麦种子、小麻雀、稻草人、鸟窝进行互动,像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稚子戏春图”,展现了生命之间相互嬉戏的情趣与灵气、浪漫与诗意。  自然中生命性的和非生命性的存在,能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诱发幼儿亲近自然的冲动。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卡普杰列夫曾经提出: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从中吸取
期刊
作品《阿獾救护队》讲述的是阿獾从收音机里听到地球生病的新闻,和朋友一起组成救护队拯救地球的故事。阿獾救护队想尽一切办法诊治地球,最后从地球的“心脏”里挖出一个破罐子,把它放进可回收垃圾桶中。在他们眼中,这是一次成功的手术,地球的病治好了。垃圾分类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学校、家庭、公园等地方到处设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幼儿在生活中常常需要面对垃圾分类,但是他们真的理解垃圾分类背后的意义吗?真的会垃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