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创设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借助音乐感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创设情境,提高阅读质量,从而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以情激情
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变化的。教师语言要准确优美,富有感染力;要活泼风趣,有感召力;要分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在这样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同时教师要善于用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当理解完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关系后,我满怀悲痛的讲到,相聚是短暂的。不忍分别的他们相约明年中秋再见。第二年,伯牙乘一叶扁舟,满怀期待再赴知音之约,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无人赞道——此时学生大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没人赞道——学生大声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接着说,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绝望的呼喊——用低沉的声音齐读,“世再无知音……”在悲痛中,伯牙——(学生齐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我强烈的渲染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及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激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整堂课才能激情绽放,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
二、问题探究
1.质疑问难: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如:针对课题质疑;针对教学重难点质疑;针对内容细节处或空白处质疑;针对文章中心质疑等。让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以求得真知。
2.自主探究: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引路人”,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就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入课文情境。如教《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教师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三、情境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基于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教师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的南国风光,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浪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三亚”。通过生动的语言实践,灵活地积累文本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四、借助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多媒体的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多媒体的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再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配上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五、拓展想象空间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教师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各种情境,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感受语言,培养语感,感悟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以情激情
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往往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变化的。教师语言要准确优美,富有感染力;要活泼风趣,有感召力;要分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在这样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同时教师要善于用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当理解完伯牙和子期是知音关系后,我满怀悲痛的讲到,相聚是短暂的。不忍分别的他们相约明年中秋再见。第二年,伯牙乘一叶扁舟,满怀期待再赴知音之约,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无人赞道——此时学生大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没人赞道——学生大声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接着说,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绝望的呼喊——用低沉的声音齐读,“世再无知音……”在悲痛中,伯牙——(学生齐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我强烈的渲染下,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及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激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整堂课才能激情绽放,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
二、问题探究
1.质疑问难: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如:针对课题质疑;针对教学重难点质疑;针对内容细节处或空白处质疑;针对文章中心质疑等。让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以求得真知。
2.自主探究: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引路人”,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就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入课文情境。如教《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教师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三、情境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基于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教师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的南国风光,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浪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三亚”。通过生动的语言实践,灵活地积累文本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四、借助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多媒体的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多媒体的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再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配上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五、拓展想象空间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教师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各种情境,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感受语言,培养语感,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