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一、探究学习的内涵
探究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探究学习虽然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但实际上,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自主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参与和过程、平等与合作、鼓励创新。探究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正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学习的有效组织
进行自主探究學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提出问题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选题,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由学生自发提出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师生可能会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应从中筛选出那些富有意义的研究活动的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也可以形成相关的假说或猜测。在问题阶段,一要注意问题的合适性,要与学生的发展性相适合,也要与科学课程内容相联系;二要提供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知识,便于学生利用它们进行探究;三要有一定的难度,既更能引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又要让学生尝到探究的乐趣。
2.制订计划
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了若干个问题之后的主要任务是分小组和制订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点自由分成小组,分别对每个问题进行探究或者就某个问题的若干方面分组研究,同时制订探究计划明确小组的探究方向和探究过程。
3.研究探究
这是探究学习实施的第三个环节——实施研究和探索。学生开始着手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如观察、试验、调查、测量、网络等途径;二是教师须明确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较多地获得他们的帮助;三是当学生探究过程中受阻或无法研究 下去时,教师可提供信息或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在完成各自信息收集工作之后,重回探究小组利用新信息来重新审视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研讨。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给予积极和适时的指导,协调整个班级的活动,使得研究过程和谐地向前发展。
4.形成解释
学生要用合理、合乎逻辑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解释。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形成自己的解释,其解释要与实际所得论据相一致。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如何整理资料、如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等,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和加工处理信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整理一份研究报告,在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证明他们的研究结果。
5.反思交流
这是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探究小组内自我反思;其次是小组间的交流和共同反思。在小组内的自我反思中教师要和小组成员一起对已形成的解释进行评价,在评价解释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导出其他的解释?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各自的结果,也可以与教师、教材提出的结论相比较,从而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舍弃。最终的目的是将学生得出解释与适合他们交流水平的数学知识相结合。
三、探究学习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实效性
(1)要切实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角色。
(2)要科学地把握好探究时间,调控好探究过程,切忌随意性与形式化,做到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和全班探究的有机结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提高探究的效率和效果。
(3)要重视探究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从而树立信心。
(5)鼓励不同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乐于尝试、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
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生活性
根据教学需要,切合实际地、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即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环境背景,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灵活地使用教材,创设贴近自然、社会、生活的,新颖、别致的,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能力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又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要探究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探究欲望。
一、探究学习的内涵
探究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探究学习虽然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但实际上,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自主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参与和过程、平等与合作、鼓励创新。探究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正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学习的有效组织
进行自主探究學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提出问题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选题,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由学生自发提出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师生可能会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应从中筛选出那些富有意义的研究活动的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也可以形成相关的假说或猜测。在问题阶段,一要注意问题的合适性,要与学生的发展性相适合,也要与科学课程内容相联系;二要提供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知识,便于学生利用它们进行探究;三要有一定的难度,既更能引发学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又要让学生尝到探究的乐趣。
2.制订计划
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了若干个问题之后的主要任务是分小组和制订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点自由分成小组,分别对每个问题进行探究或者就某个问题的若干方面分组研究,同时制订探究计划明确小组的探究方向和探究过程。
3.研究探究
这是探究学习实施的第三个环节——实施研究和探索。学生开始着手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如观察、试验、调查、测量、网络等途径;二是教师须明确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较多地获得他们的帮助;三是当学生探究过程中受阻或无法研究 下去时,教师可提供信息或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在完成各自信息收集工作之后,重回探究小组利用新信息来重新审视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研讨。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给予积极和适时的指导,协调整个班级的活动,使得研究过程和谐地向前发展。
4.形成解释
学生要用合理、合乎逻辑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解释。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逻辑关系和推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形成自己的解释,其解释要与实际所得论据相一致。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如何整理资料、如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等,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和加工处理信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整理一份研究报告,在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证明他们的研究结果。
5.反思交流
这是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探究小组内自我反思;其次是小组间的交流和共同反思。在小组内的自我反思中教师要和小组成员一起对已形成的解释进行评价,在评价解释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释?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导出其他的解释?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各自的结果,也可以与教师、教材提出的结论相比较,从而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舍弃。最终的目的是将学生得出解释与适合他们交流水平的数学知识相结合。
三、探究学习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实效性
(1)要切实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角色。
(2)要科学地把握好探究时间,调控好探究过程,切忌随意性与形式化,做到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和全班探究的有机结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提高探究的效率和效果。
(3)要重视探究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从而树立信心。
(5)鼓励不同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乐于尝试、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
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生活性
根据教学需要,切合实际地、开放性地使用教材,即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环境背景,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灵活地使用教材,创设贴近自然、社会、生活的,新颖、别致的,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能力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又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要探究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