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舞蹈的传播与传承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ve123n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在国际上被划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除了非遗的无形性,舞蹈还有自身的鲜活性、即时性,这些无疑制约着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后藏·非遗》记录下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10种不同的国家级非遗舞蹈,大致分为以下3类:一是羌姆,二是藏戏,三是歌舞。声画兼备的纪录片用镜头传播舞蹈,用舞蹈讲述文化,在受众和非遗舞蹈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
  一、非遗舞蹈文化得以纪实留存
  我国大致分有3块藏区,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为中心向西辐射的高原“卫藏”为其中一块。“卫藏”又分3块:拉萨、山南市称为“前藏”,日喀则市则称为“后藏”,整个藏北高原称为“阿里”。纪录片《后藏·非遗》就是集中讲述所属日喀则市的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片中,羌姆、藏戏、歌舞等3大类舞蹈在纪录片中得以纪实留存。
  (一)羌姆
  羌姆既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法中一项神圣庄严的佛事活动,又具有强烈的表演性和可观赏性。后藏地区被纳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羌姆有2种,一种是扎寺羌姆,一种是江洛寺羌姆。极具神秘感的仪式、狰狞恐怖的面具、质朴古拙的舞蹈,对于藏族人民来说,集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羌姆是他们在雪域高原世代生活的独特印记。
  (二)藏戏
  藏戏原属宗教艺术,起源于8世纪。在17世纪,藏戏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艺术表演形式,由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组成,是藏区精神生态的历史化体现。纪录片对日喀则地区3种不同的藏戏进行纪实,分别是迥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南木林湘巴藏戏。
  (三)歌舞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常见的舞蹈类别有锅庄、弦子舞、堆谐等。在后藏地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陈塘夏尔巴歌舞、南木林土布加谐钦、定日洛谐、拉孜堆谐、旦嘎甲谐等5类歌舞。
  二、非遗舞蹈的文化符号得以影像化留存
  符号用于表达意义,意义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够解释。藏族民俗文化具有多元性,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符号可大致归纳为自然类、造物类、人体类等。在《后藏·非遗》纪录片中,这些都通过影像化的形式得以留存。
  (一)自然类——地理环境得以记录
  舞蹈文化具备地域性的特点,其舞蹈特征一定程度受到该民族所在地区地形环境、劳作方式、区域气候的重要影响。
  由于各地生存环境存在差异,各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民族气质均有不同。以舞蹈来看,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形成游牧民族粗犷、豪迈的气质和剽悍、健壮的身姿,因此,游牧民族的民间舞蹈多赞美草原、雄鹰、蓝天,舞蹈风格也如开阔的草原一般,恣意飞扬、朴素、豪爽;而南方少数民族多生活在森林、溪谷中,这些地区植被繁茂、动物繁多、水源充沛、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象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多歌颂江河、湖泊,模拟动物、花鸟,风格清新、优雅、细腻、多情。
  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要掌握民间舞蹈技能,还要学习民族深厚的文化知识。由于地域限制,人们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学习舞蹈,无法切身感受其发源的地理环境并且对其进行记忆,而纪录片就弥补了这一遗憾。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纪录片能够实时地将不同时期影响舞蹈文化的地理环境记录下来,这为研究舞蹈变迁史提供了直观且详细的资料。
  (二)造物类——舞、乐、容得以记录
  符号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舞蹈动作、舞蹈音乐、舞蹈服装以及道具都可看作具有特殊含义的人工符号。
  藏族民间舞的舞蹈动作多种多样,风格多变,在没有各类舞蹈通用舞谱的今日,纪录片生动形象地将羌姆、藏戏、歌舞中的舞蹈动作一一记录。以扎寺羌姆为例,该舞蹈的動作以稳定控制、双膝屈伸、弹腿纵跳为特征,上身有鹿头、下转指、狮子头、双飞燕、双摆手、双绕推手等变化,腿部有十字步、弹腿纵身前跳、正反跨腿旋转、拉弓射箭及高举腿等变化。
  在我国古代,早有“舞者乐之容”的乐舞认识,在传授舞蹈的过程中,音乐也十分重要。以江嘎尔藏戏为例,藏戏需要一鼓、一钵为其伴奏,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藏戏中专门的剧情介绍人,在幕间做简要介绍)的解说和艺人的说唱来展现。艺人的唱腔和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用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艺人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传奇、各种故事。
  舞蹈是视听直观性综合艺术,所用的服装和道具蕴含着特定的含义,它们能帮助舞者表达自身、帮助观者理解舞蹈意义。舞蹈《南木林土布加谐钦》中,舞者用多种肢体语言来表现羊群吃草时的动作,其中男性还会佩戴筷子、火镰、刀等物品,并将其作为舞蹈道具。据说,这些是放羊时的标准配置,象征着人与动物有紧密联系。
  (三)人体类——传承人得以记录
  《后藏·非遗》以“非遗项目纪实+传承人采访”为脚本结构,在记录非遗舞蹈的同时,也将老艺人的现实情况记录下来。
  采访问题从“多久开始学习该门艺术”到“被评为非遗传承人的心路历程”,纪录片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对老艺人进行深入了解,研究非遗舞蹈背后的行为主体。传承人作为民间非遗舞蹈的生产者及传播者,直接参与非遗传承及保护各项工作,是非遗保护的鲜活载体。
  三、纪录片对非遗舞蹈的传承效果
  (一)摄像之舞
  取景框内的舞蹈表演是对一般舞蹈表演的颠覆,取景器的操纵也属于影像舞蹈的核心创作部分。摄像机之舞也是摄像师之舞,纪录片摄影师在拍摄舞蹈的过程中也是在进行二次创作。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保护”传承非遗舞蹈的重中之重,拍摄舞蹈类纪录片就对摄像师的艺术素养能力要求极高。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如何将镜头与舞蹈动作结合,使肢体语言与镜头语言恰好契合为一体且不失非遗舞蹈的本真,是舞蹈影像化的关键。
  (二)剪辑之舞
  剪辑技巧的创造性运用,构成了舞蹈影像的结构语言。片中的拼贴、快切、杂糅、慢放等处理技术,使得肢体语言、声音语言、画面语言串联起来,在流转的画面中显现出独特的情绪基调。
  《后藏·非遗》在讲述定日洛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通过远、近镜头切换、拼贴,既让观众了解定日洛谐宏观队形的变化,凸显出“圈舞”的特质,又让观众观察到细微动作和演奏方法,使观众切身感受到定日洛谐这一舞蹈的群众性、技艺性。
  (三)传播之舞
  非遗舞蹈是具有历史感的一门艺术,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使艺术具备全新意义。舞蹈经过影像化,以纪录片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能够使民间舞蹈与现代生活相连接,赋予自身时代特点。该纪录片2021年1月播出,播出2个月后,《后藏·非遗》仅在腾讯视频平台的播放量就达213.5万。这不仅能使非遗舞蹈走出乡村田野,也能将现代技术及思想观念带进边远地区,加强我国各地区文化交流,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凭借“地球村”实现我国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繁荣。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作者简介:高璇(1997-),女,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越发重视,国际间的艺术交流也日渐频繁。各类艺校、师范类音乐院校、综合类大学音乐系专业不仅开展音乐系列课程,也进行了扩招,产生了求量不求质的教育现象。特别是所谓艺校的艺体生,为了在短时间内学完音乐课程,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违背客观规律,在声乐学生以及初学者中留下了“病根”。其中,声乐演唱中气息的运用必然是被忽略的一大问题和难题。  本文通过对声乐初学者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光潜在美学著作《谈美》中认为这是道德家的人生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通常“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悬车之年时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笔者在多年的艺术工作过程中,愈发体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为创作箴言的辩证性与适用性。在艺术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
期刊
色彩是工笔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在诠释当代绘画精神的同时,展现了不同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表现方法。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画家对于色彩的使用呈现多样化的形式,这往往来自画家对客观事物感受的主观表达。本文主要从当代工笔人物画色彩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表现特点,研究画家情感表达与色彩理论的运用,通过简要分析传统工笔人物
期刊
伴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工笔花鸟画“意蕴”的审美要求也发生着巨大的革新,工笔花鸟画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之上通过革新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这般神奇的契合让“意蕴”成为工笔画不朽的传奇。  一、工笔花鸟画的灵魂——“意蕴”  中国工笔花鸟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神形细致、设色丰富形象生动地展示着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在审美视角下已经区别于传统工笔花鸟画
期刊
近年来,反乌托邦题材的电影蓬勃发展。西班牙的反乌托邦题材影片《饥饿站台》风格奇特,它与以往采用高科技、宏大场面的科幻类反乌托邦电影不同,而是以“封闭空间”为叙事策略,在密室这一经典空间意象中,通过人在极端恶劣状态中的反映揭示社会中隐藏的各种问题,采用反讽、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揭露人性的极度贪婪和现实世界的弊病。  《饥饿站台》使人深思如何正视欲望,如何在人性与兽性中作出抉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本
期刊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控诉和揭露了法西斯的暴行,表达了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的人民心中的悲伤、恐惧,甚至绝望。本文以《格尔尼卡》为例,从象征、暗示表现手法、立体主义创作方式、人道主义精神和对艺术思维本质的探讨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毕加索绘画表现手法对绘画主题的情感表达。  一、毕加索绘画立体主义的风格特点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
期刊
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与积淀,工艺美术创作领域中的吉祥图案传承至今,依然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吉祥图案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和审美情操,因而从古至今依然能够经久不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中国民间是一种流行的装饰图案,吉祥图案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工艺作品之中,被赋予深刻的意义,体现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的传承可以推动我国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民族
期刊
舞台艺术实践是声乐表演的必修课程,它与声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舞台艺术实践能帮助声乐表演者更好地塑造舞台形象,使音乐内容、情绪表达更完整、更有感染力。本文论述舞台艺术实践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介绍舞台艺术实践的训练内容及其要求,总结笔者在舞台艺术实践中的一些训练内容与感悟。  一、舞台艺术实践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需要在舞台上展现的艺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者要想在舞台上
期刊
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是中国工笔人物画众多分类中的一种,也是艺术创作中始终存在的题材。儿童题材的绘画多描绘儿童生活、学习的场景,能够表现儿童天真、童趣的性格特征。当代儿童题材绘画突破了传统儿童题材绘画在内容上的单一性,当代的儿童题材绘画能够表现当下时代背景,选材也更加自由多样。与传统的“婴戏图”“放牧图”“闹学图”等题材不同,当代儿童题材的绘画出现了描写城市儿童、农村儿童,还有以描写少数民族儿童为对象
期刊
中国画注重传情达意,注重创造性。南齐绘画理论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总结了前代绘画的精要,其中“气韵生动”是对中国画作品作出的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三科之一的山水画核心便是对于意境的表达。其中留白作为中国画特有的技巧,成为山水画意境的表现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本文围绕留白和山水画意境的关系,从留白的定义、留白在山水画中的发展应用和留白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表达三个方面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