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也历经起步、探索、推广,现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工作机制和实施途径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校的扩展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仍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来补充和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 心理委员的缘起与现状
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是中国高校解决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新尝试,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班级心理委员,是指在高校原来的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在各个院系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体系,成立以学生为主的心理委员队伍,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形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先后在班级中设置了心理委员,以扩大心理辅导的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广。当前我国高校设置心理委员的现状如下:
首先,有关心理委员产生的问题。心理委员作为一名班干部,其产生的过程必须履行民主选举的程序,因而多以自愿报名和班级选举相结合的方式来产生。由此,也会存在不能胜任该职务的同学被当选的可能。比如有的同学是希望通过心理委员的职务来了解、接触心理学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进而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帮助其他同学。面对这部分同学,在自身问题尚未解决之前,是不适合担任心理委员这一职务的。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排斥这部分同学,而是考虑到心理委员的设置应该在班级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同学中人际关系不好、有争议者也不被选用。而自我调控能力较强、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关系的学生则作为优先对象。
其次,有关心理委员培训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实施相关的培训学习。如需掌握普通心理知识,培养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辅导常识及心理调适的方法。还要能了解有关团体辅导的常用方法、原则,以及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能识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能带领班级同学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最后,有关心理委员考核、评定的问题。心理委员作为一名学生骨干,与其他班委一样,都是要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服务的。同时,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大多需要遵循保密原则。因此,在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评定时,需听取班级辅导员、同学及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意见。最后考核合格的心理委员要制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期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和活动,并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接受院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领导。
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同伴教育的新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起了纳入学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的学生自助、互助体系,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很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心理委员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置是校园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朋辈互助辅导的形式,这一形式更容易深入同龄学生的内心。将其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壮大了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大部分高校都把心理咨询中心放在学生处作为一个附属科室,把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来抓。但由于心理咨询中心力量和师资队伍的极限,很难满足高校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咨询和培训需求,而在各院系层面设立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可以补充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按教育部的文件规定,高校配备心理教师的数量必须与师生比1:4000相符。但考察目前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即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与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也很少有达标的情况。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则只有1、2名心理咨询师。显而易见,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这几名心理咨询教师的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都很重视,但却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更广的范围内宣传和深入到学生中间。
因此,各高校纷纷考虑发展一批心理素质良好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学生成为心理委员,并尝试把心理委员分别设置在学院的各个自然班,负责各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扩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让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二)建全了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学校——学院——学生)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并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服务于全校学生;二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负责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两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略显被动,与学生个体的接触由于师资力量、工作时间的限制显得有些短缺。然而,第三层次即学生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基层的队伍,他们处在最基础、最底层的一级,是由每个班级学生自己选择的一名学生组成的一支心理保健队伍,这对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学校、学院、学生社团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是个有益的补充,既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得到壮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中的主体性作用。
实践证明,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学院——学生三位一体心理健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级联动,各有分工,又互相补充。通过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和专业培训,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以便更适合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三)增强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最基层组织,心理委员在班级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遵循由上至下层层负责的原则,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便可选择任何一层寻求帮助,如果在学生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心理委员向上一级及时反馈,以获得有效解决措施。我校采取的方式是直接将班级心理委员吸纳为学校心理健康协会会员。由此,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班级心理委员分布在全校各个角落,一旦发现同学有苦恼或者情绪、心理出现问题时,能及地给予有效的疏导,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果遇到解决不了或是重大问题时,心理委员能够迅速将情况反映给院系辅导员,辅导员如果觉得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则再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由此,心理委员基本达成了两项功能:一是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快速反应,进一步实施干预;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渗透到学生中去。
遵循以上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开展工作,能够真正起到监督防范作用,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效地防止校园内不良事件的发生。弥补了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更主动、深入、细致,周到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性,阻止了校园内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 对心理委员的展望与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班级设置心理委员能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活跃了校园文化,形成了互助、关怀、支持的校园氛围,能使学生在自助与互助中得到健康成长,提高了学生自强、自立、自律、自护等心理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委员作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新兴事物,它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存着一些不足:
其一,心理委员自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心理委员虽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并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胜任,但迄今为止,尚未有统一的心理委员培训方案、培训内容进行专业学习。尤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委员本身的工作性质就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辅导的专门技术和方法,需要不断的学习与自我成长。因此,要使心理委员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则离不开对其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讲座、工作坊、团体辅导等方式,使心理委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得到提高与锻炼。
其二、心理委员激励机制有待不断完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须遵循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故而心理委员的工作大部分较为隐形,也由此导致心理委员工作容易被人忽视。同时,由于心理委员的工作要起到沟通学校与同学之前桥梁的作用,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预警的作用,所以有时心理委员的工作造成同学的误解,以为在向老师打小报告。因此,在评定、考核班级心理委员后,对于考核优秀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肯定、认可,并适当给予奖励以调动心理委员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运作中,若以上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则会妨碍心理委员职能作用的发挥,使不少学校的班级心理委员过于形式化、空洞化。
一 心理委员的缘起与现状
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是中国高校解决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新尝试,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班级心理委员,是指在高校原来的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在各个院系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体系,成立以学生为主的心理委员队伍,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形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先后在班级中设置了心理委员,以扩大心理辅导的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广。当前我国高校设置心理委员的现状如下:
首先,有关心理委员产生的问题。心理委员作为一名班干部,其产生的过程必须履行民主选举的程序,因而多以自愿报名和班级选举相结合的方式来产生。由此,也会存在不能胜任该职务的同学被当选的可能。比如有的同学是希望通过心理委员的职务来了解、接触心理学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进而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帮助其他同学。面对这部分同学,在自身问题尚未解决之前,是不适合担任心理委员这一职务的。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排斥这部分同学,而是考虑到心理委员的设置应该在班级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同学中人际关系不好、有争议者也不被选用。而自我调控能力较强、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关系的学生则作为优先对象。
其次,有关心理委员培训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实施相关的培训学习。如需掌握普通心理知识,培养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辅导常识及心理调适的方法。还要能了解有关团体辅导的常用方法、原则,以及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能识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能带领班级同学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最后,有关心理委员考核、评定的问题。心理委员作为一名学生骨干,与其他班委一样,都是要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服务的。同时,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大多需要遵循保密原则。因此,在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评定时,需听取班级辅导员、同学及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意见。最后考核合格的心理委员要制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期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和活动,并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接受院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领导。
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同伴教育的新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起了纳入学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的学生自助、互助体系,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很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心理委员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置是校园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朋辈互助辅导的形式,这一形式更容易深入同龄学生的内心。将其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壮大了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大部分高校都把心理咨询中心放在学生处作为一个附属科室,把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来抓。但由于心理咨询中心力量和师资队伍的极限,很难满足高校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咨询和培训需求,而在各院系层面设立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可以补充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按教育部的文件规定,高校配备心理教师的数量必须与师生比1:4000相符。但考察目前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即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与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也很少有达标的情况。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则只有1、2名心理咨询师。显而易见,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这几名心理咨询教师的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都很重视,但却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更广的范围内宣传和深入到学生中间。
因此,各高校纷纷考虑发展一批心理素质良好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学生成为心理委员,并尝试把心理委员分别设置在学院的各个自然班,负责各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扩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让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二)建全了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学校——学院——学生)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并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服务于全校学生;二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负责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两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略显被动,与学生个体的接触由于师资力量、工作时间的限制显得有些短缺。然而,第三层次即学生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基层的队伍,他们处在最基础、最底层的一级,是由每个班级学生自己选择的一名学生组成的一支心理保健队伍,这对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学校、学院、学生社团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是个有益的补充,既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得到壮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中的主体性作用。
实践证明,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学院——学生三位一体心理健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级联动,各有分工,又互相补充。通过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和专业培训,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以便更适合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三)增强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最基层组织,心理委员在班级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遵循由上至下层层负责的原则,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便可选择任何一层寻求帮助,如果在学生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心理委员向上一级及时反馈,以获得有效解决措施。我校采取的方式是直接将班级心理委员吸纳为学校心理健康协会会员。由此,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班级心理委员分布在全校各个角落,一旦发现同学有苦恼或者情绪、心理出现问题时,能及地给予有效的疏导,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果遇到解决不了或是重大问题时,心理委员能够迅速将情况反映给院系辅导员,辅导员如果觉得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则再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由此,心理委员基本达成了两项功能:一是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快速反应,进一步实施干预;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渗透到学生中去。
遵循以上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开展工作,能够真正起到监督防范作用,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效地防止校园内不良事件的发生。弥补了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更主动、深入、细致,周到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性,阻止了校园内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 对心理委员的展望与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班级设置心理委员能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活跃了校园文化,形成了互助、关怀、支持的校园氛围,能使学生在自助与互助中得到健康成长,提高了学生自强、自立、自律、自护等心理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委员作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新兴事物,它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存着一些不足:
其一,心理委员自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心理委员虽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并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胜任,但迄今为止,尚未有统一的心理委员培训方案、培训内容进行专业学习。尤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委员本身的工作性质就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辅导的专门技术和方法,需要不断的学习与自我成长。因此,要使心理委员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则离不开对其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讲座、工作坊、团体辅导等方式,使心理委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得到提高与锻炼。
其二、心理委员激励机制有待不断完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须遵循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故而心理委员的工作大部分较为隐形,也由此导致心理委员工作容易被人忽视。同时,由于心理委员的工作要起到沟通学校与同学之前桥梁的作用,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预警的作用,所以有时心理委员的工作造成同学的误解,以为在向老师打小报告。因此,在评定、考核班级心理委员后,对于考核优秀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肯定、认可,并适当给予奖励以调动心理委员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运作中,若以上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则会妨碍心理委员职能作用的发挥,使不少学校的班级心理委员过于形式化、空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