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的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pas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也历经起步、探索、推广,现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工作机制和实施途径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校的扩展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仍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来补充和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 心理委员的缘起与现状
  
  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是中国高校解决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新尝试,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班级心理委员,是指在高校原来的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在各个院系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体系,成立以学生为主的心理委员队伍,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形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先后在班级中设置了心理委员,以扩大心理辅导的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广。当前我国高校设置心理委员的现状如下:
  首先,有关心理委员产生的问题。心理委员作为一名班干部,其产生的过程必须履行民主选举的程序,因而多以自愿报名和班级选举相结合的方式来产生。由此,也会存在不能胜任该职务的同学被当选的可能。比如有的同学是希望通过心理委员的职务来了解、接触心理学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进而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帮助其他同学。面对这部分同学,在自身问题尚未解决之前,是不适合担任心理委员这一职务的。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排斥这部分同学,而是考虑到心理委员的设置应该在班级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同学中人际关系不好、有争议者也不被选用。而自我调控能力较强、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关系的学生则作为优先对象。
  其次,有关心理委员培训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实施相关的培训学习。如需掌握普通心理知识,培养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辅导常识及心理调适的方法。还要能了解有关团体辅导的常用方法、原则,以及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能识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能带领班级同学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最后,有关心理委员考核、评定的问题。心理委员作为一名学生骨干,与其他班委一样,都是要为同学服务,为班级服务的。同时,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大多需要遵循保密原则。因此,在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评定时,需听取班级辅导员、同学及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意见。最后考核合格的心理委员要制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期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和活动,并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接受院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领导。
  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同伴教育的新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起了纳入学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的学生自助、互助体系,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很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心理委员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置是校园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朋辈互助辅导的形式,这一形式更容易深入同龄学生的内心。将其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壮大了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大部分高校都把心理咨询中心放在学生处作为一个附属科室,把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来抓。但由于心理咨询中心力量和师资队伍的极限,很难满足高校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咨询和培训需求,而在各院系层面设立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可以补充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按教育部的文件规定,高校配备心理教师的数量必须与师生比1:4000相符。但考察目前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即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与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也很少有达标的情况。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则只有1、2名心理咨询师。显而易见,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这几名心理咨询教师的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都很重视,但却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更广的范围内宣传和深入到学生中间。
  因此,各高校纷纷考虑发展一批心理素质良好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学生成为心理委员,并尝试把心理委员分别设置在学院的各个自然班,负责各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扩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让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二)建全了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学校——学院——学生)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并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服务于全校学生;二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负责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两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略显被动,与学生个体的接触由于师资力量、工作时间的限制显得有些短缺。然而,第三层次即学生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基层的队伍,他们处在最基础、最底层的一级,是由每个班级学生自己选择的一名学生组成的一支心理保健队伍,这对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学校、学院、学生社团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是个有益的补充,既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得到壮大,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中的主体性作用。
  实践证明,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学院——学生三位一体心理健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级联动,各有分工,又互相补充。通过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和专业培训,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以便更适合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三)增强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最基层组织,心理委员在班级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遵循由上至下层层负责的原则,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便可选择任何一层寻求帮助,如果在学生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心理委员向上一级及时反馈,以获得有效解决措施。我校采取的方式是直接将班级心理委员吸纳为学校心理健康协会会员。由此,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班级心理委员分布在全校各个角落,一旦发现同学有苦恼或者情绪、心理出现问题时,能及地给予有效的疏导,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果遇到解决不了或是重大问题时,心理委员能够迅速将情况反映给院系辅导员,辅导员如果觉得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则再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由此,心理委员基本达成了两项功能:一是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快速反应,进一步实施干预;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渗透到学生中去。
  遵循以上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开展工作,能够真正起到监督防范作用,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效地防止校园内不良事件的发生。弥补了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更主动、深入、细致,周到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性,阻止了校园内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 对心理委员的展望与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班级设置心理委员能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活跃了校园文化,形成了互助、关怀、支持的校园氛围,能使学生在自助与互助中得到健康成长,提高了学生自强、自立、自律、自护等心理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委员作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新兴事物,它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存着一些不足:
  其一,心理委员自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心理委员虽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并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胜任,但迄今为止,尚未有统一的心理委员培训方案、培训内容进行专业学习。尤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委员本身的工作性质就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辅导的专门技术和方法,需要不断的学习与自我成长。因此,要使心理委员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则离不开对其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讲座、工作坊、团体辅导等方式,使心理委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得到提高与锻炼。
  其二、心理委员激励机制有待不断完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须遵循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故而心理委员的工作大部分较为隐形,也由此导致心理委员工作容易被人忽视。同时,由于心理委员的工作要起到沟通学校与同学之前桥梁的作用,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预警的作用,所以有时心理委员的工作造成同学的误解,以为在向老师打小报告。因此,在评定、考核班级心理委员后,对于考核优秀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肯定、认可,并适当给予奖励以调动心理委员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运作中,若以上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则会妨碍心理委员职能作用的发挥,使不少学校的班级心理委员过于形式化、空洞化。
其他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引人瞩目的社会问题。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诸多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存在诸多原因,仅就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三个方面,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而忽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推
期刊
一 什么是大学生特殊群体    目前,对于什么是大学生特殊群体尚无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定义。有学者指出,所谓“大学生特殊群体”,一般是指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后,校园内出现的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学习基础又相对较差的学生,以及贫困学生、理工科院校的艺术类学生、考试不及格的重修学生、大龄已婚学生等群体。有的笼统把“经济困难生、心理压力生、情感困惑生、就业困难生”作为大学生特殊群体。但是近些年来,上述大学生特殊
期刊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被严重误读的命题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Martin Trow)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
期刊
一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 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客观要求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认识,另一个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要通过各种活动才能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形成人的各种认知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
期刊
Visual FoxPro数据库课程是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开发设计的方法和对数据库的管理维护。由于现行的招生制度的限制,三表独立院校学生的素质已呈逐步下降之势,学生自学能力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上。本人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体会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不适应Visual FoxPro课程教学。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试验,摸索到了一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
期刊
一 提高双语教师的素质    在国外选择双语教师必须选教学语言是母语的老师,这样他的课堂语言会十分丰富,而且对于这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很高,而且双语教师还应具备一个必要的能力就是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在国内外能够达到这两个要求的双语教师还很少,特别是在大学双语教育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  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中,双语教师一般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且在本专业某一方面有
期刊
一 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的转变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提出    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至上个世纪末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总体而言,大学毕业生个个不愁饭碗,处处受人礼遇。但自1999年政府持续推进高校扩招政策以来,短短五、六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就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看到,在莘莘学子迈向大学殿堂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趋凸显,现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以
期刊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00年以来,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云南先后新建了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红河学院、云南警官学院、昆明学院、文山学院、保山学院共8所普通本科高校。这8所普通本科高校建立后,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但从目前全省高校的分布状态看,8所新
期刊
一 搭建以学科优势资源为依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1 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基地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研究生可以和导师频繁接触,潜移默化地接受导师的影响和熏陶,实验室也可以全天向他们开放。而本科生在课余时间与老师几乎无从接触,也几乎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各系科众多知名教授、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他们来指导大学生完成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这也就需要
期刊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从预防未成年人自杀、降低未成年人自杀率的角度出发,第一个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思想。几十年来,各国对“生命教育”这一思想都有广泛的关注和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尝试不同的途径去践行。美国诸多学校都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成立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各种专业协会;澳大利亚在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1988年新西兰也成立了生命教育基金会;日本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