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家庭、课堂、社区、网络、其它学科中体验知识。只有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体验结合起来,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能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体验教学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从体验的角度了解知识,就会传送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学生会认为这门课程的知识讲的都是抽象的“大道理”,这些知识无法引导他们的生活,更无法改善他们的生活。为了优化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在不同的时空体验《品德与社会》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一、关注家庭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家庭,是与学生的生活最接近的领域。当前学生最主要的活动范围为家庭、学校。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区域,家庭中的成员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与学校相比,学生更加熟悉家庭的生活,能与家庭成员产生亲密的交流。正因为如此,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体验知识,那么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来体验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问题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当前社会污染很严重,对学生而言,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污染物、什么不是污染物;也不了解当前社会污染问题有多么严重。当学生感受不到、体验不到污染的程度时,教师所说的污染很严重就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大道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污染,就是物质被有害的物质污染了,如果被污染了的物质能够被迅速转化、还原,那么这种污染对人们的影响程度就很轻;反之,就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被污染了的物质,并应用“五星”的标准来评估这些污染物的影响。经过观察,学生发现家庭中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污水,比如洗碗水、冲厕所的水、洗衣水,此时学生会思考,这些水被污染后,能迅速还原吗?在生活中,人们获得的干净水会一直比污染的水更多吗?学生会发现,现在人们生活中,每户人家至少有五个塑料袋,教师曾告诉过他们,塑料袋是很难被还原的;学生会发现人们用过的电池、电路板等都是污染物……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科学改变了生活,但是科学也带来了污染。如何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污染呢?于是学生开始深入地思考。
家庭是学生熟悉的领域,在这片领域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导权,家庭领域非常适合学生体验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离生活最近的领域——生活中存在的品德与社会的问题,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必须学好这门课程中的知识。
二、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创设儿童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在学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在其它领域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学习、高效地体验。
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污染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拟订观察的参数。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污染物分类,一种为可以被迅速转化的污染物、一种是不可迅速转化的污染物、一种是不能了解它是不是能被迅速转化的污染物。当学生学会了分类探讨问题时,他们才不会盲目地、笼统地观察问题,而是能有针对性地观察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把污染的程度分级,当学生学会根据观察的结果,把污染程度分级时,学生便能准确地描述观察的事物。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统计知识,把观察到的事物绘制成图形,比如学生可以应用柱形图来描述各种污染物的数量、应用饼形图描述各种污染物的占比、用折线图描述污染物应用的数量变化,当学生学会科学地呈现事物以后,便能懂得如何用事实、数据来说话,而不是盲目地、笼统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合作,让学生掌握团队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辩论,使学生能够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思维水平、了解如何进行实践、如何进行自评和他评后,才能高效地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成效。
三、关注社区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生活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转化学过的知识,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来帮助他人,使他人共同提高思想品德水平。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社区中开展有关减少污染物的宣传活动时,可以让他人了解应用可反复使用的提袋,减少塑料袋的污染;可以和物业管理工作人员商量,自制废旧电池回收垃圾箱,让社会的群众把废旧电池、手机扔到专用的垃圾箱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社区为中心开展实践活动有两个目的:第一,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目标拓展到社区,让学生主动发现社区中有哪些污染问题;第二,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知识不止是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实践理论知识;第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比如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了解,很多人之所以不肯把废旧电池扔到专用的垃圾箱中,是因为这些人觉得把垃圾分类很麻烦,所以,他们为了省那一两分钟的时间,宁可承担环境污染的风险。这类人的性格可能很顽固,他们不愿意听学生的道理。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知识、人品道德与社会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会了解宣传方法与宣传效果之间的关系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區中实践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品德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通过吸收知识来提高宣传效果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对《品德与社会》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四、关注新闻时事,积累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时事,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把宏观的社会大事与微观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及获得更多他人的意见。
依然以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污染问题为例,当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水体经常被污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与水体污染相关的资料,学生会发现水体污染是目前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甚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存亡。学生会了解,中国有75%的水体已经遭受了污染,有1.6亿以上的人口喝到的水是受到了污染的。学生还能了解,过去人们认为自来水是经过了处理的水,自来水应该是干净的,烧开饮用后不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可是,当前因为水体受污染严重,传统的自来水净化设备已经无法处理受过污染的水体了。经过科学检测,当前自来水中没有被处理掉的污染物已经达2000种以上,这些污染物中存在致癌的物质,如果人们长期饮用这样的水,就会得癌症。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学生会理解,他们必须学会《品德与社会》的知识,提高实践的水平,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要应用自己的力量来控制环境污染。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实践为基础,了解相关的时事知识,使学生了解,哪些社会问题是个体问题、哪些问题是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从时事中了解,哪些个体问题如果不控制,就会发展为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时事的同时,用宏观的角度思考《品德与社会》的问题,从中获取他人的经验教训、获得他人的意見和建设。通过学习和体验,学生能把个人的体验上升到理论知识的高度。
五、联合其他学科与部门,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有的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只涉及到思想品德的问题,它和其它的学科没有关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品德与社会》是一种人文科学,它与其它的科学知识紧密相连。
比如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污染物时,应用数学的分类思维和绘制统计图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在分析问题时,学生不能笼统的、片面地分析问题,更不能只凭经验来臆断事物。学生要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探讨事物。除此之外,在学生做减少环境污染宣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美术知识来绘制海报,让社区的群众从直观的、生动的图片中了解从“我”做起,控制污染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来建立环境宣传网站,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做好控制环境污染的宣传,让更多同学一起为控制环境污染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学好《品德与社会》与学好其它学科的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学生要学好语文知识,打好语言基础;学好美术及音乐知识,能够通过众多种渠道开展实践活动;学好数学知识,提高思维水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与培养综合素养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获得了这样的体验后,便会愿意积极的学习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要引导学生在各个领域充分的体验知识。教师要让学生一边体验知识,一边了解在这个领域中学习的侧重点。通过体验学习,学生会对课程有深入的理解,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涛.基于情境创设的德育互动教学实践[J].教育参考.2015(03)
[2]李晔.道德“意义世界”之养成与构筑——制度伦理视域下的德育本体性自觉实践[J].学术探索.2015(02)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体验教学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从体验的角度了解知识,就会传送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学生会认为这门课程的知识讲的都是抽象的“大道理”,这些知识无法引导他们的生活,更无法改善他们的生活。为了优化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在不同的时空体验《品德与社会》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一、关注家庭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家庭,是与学生的生活最接近的领域。当前学生最主要的活动范围为家庭、学校。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区域,家庭中的成员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与学校相比,学生更加熟悉家庭的生活,能与家庭成员产生亲密的交流。正因为如此,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体验知识,那么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来体验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问题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当前社会污染很严重,对学生而言,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污染物、什么不是污染物;也不了解当前社会污染问题有多么严重。当学生感受不到、体验不到污染的程度时,教师所说的污染很严重就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大道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污染,就是物质被有害的物质污染了,如果被污染了的物质能够被迅速转化、还原,那么这种污染对人们的影响程度就很轻;反之,就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被污染了的物质,并应用“五星”的标准来评估这些污染物的影响。经过观察,学生发现家庭中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污水,比如洗碗水、冲厕所的水、洗衣水,此时学生会思考,这些水被污染后,能迅速还原吗?在生活中,人们获得的干净水会一直比污染的水更多吗?学生会发现,现在人们生活中,每户人家至少有五个塑料袋,教师曾告诉过他们,塑料袋是很难被还原的;学生会发现人们用过的电池、电路板等都是污染物……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科学改变了生活,但是科学也带来了污染。如何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污染呢?于是学生开始深入地思考。
家庭是学生熟悉的领域,在这片领域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导权,家庭领域非常适合学生体验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离生活最近的领域——生活中存在的品德与社会的问题,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必须学好这门课程中的知识。
二、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创设儿童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在学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在其它领域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地学习、高效地体验。
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污染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拟订观察的参数。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污染物分类,一种为可以被迅速转化的污染物、一种是不可迅速转化的污染物、一种是不能了解它是不是能被迅速转化的污染物。当学生学会了分类探讨问题时,他们才不会盲目地、笼统地观察问题,而是能有针对性地观察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把污染的程度分级,当学生学会根据观察的结果,把污染程度分级时,学生便能准确地描述观察的事物。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统计知识,把观察到的事物绘制成图形,比如学生可以应用柱形图来描述各种污染物的数量、应用饼形图描述各种污染物的占比、用折线图描述污染物应用的数量变化,当学生学会科学地呈现事物以后,便能懂得如何用事实、数据来说话,而不是盲目地、笼统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合作,让学生掌握团队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辩论,使学生能够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思维水平、了解如何进行实践、如何进行自评和他评后,才能高效地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成效。
三、关注社区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生活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转化学过的知识,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来帮助他人,使他人共同提高思想品德水平。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社区中开展有关减少污染物的宣传活动时,可以让他人了解应用可反复使用的提袋,减少塑料袋的污染;可以和物业管理工作人员商量,自制废旧电池回收垃圾箱,让社会的群众把废旧电池、手机扔到专用的垃圾箱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社区为中心开展实践活动有两个目的:第一,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目标拓展到社区,让学生主动发现社区中有哪些污染问题;第二,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知识不止是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实践理论知识;第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比如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了解,很多人之所以不肯把废旧电池扔到专用的垃圾箱中,是因为这些人觉得把垃圾分类很麻烦,所以,他们为了省那一两分钟的时间,宁可承担环境污染的风险。这类人的性格可能很顽固,他们不愿意听学生的道理。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知识、人品道德与社会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会了解宣传方法与宣传效果之间的关系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區中实践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品德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通过吸收知识来提高宣传效果等。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对《品德与社会》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四、关注新闻时事,积累生活体验,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时事,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把宏观的社会大事与微观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及获得更多他人的意见。
依然以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污染问题为例,当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水体经常被污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与水体污染相关的资料,学生会发现水体污染是目前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甚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存亡。学生会了解,中国有75%的水体已经遭受了污染,有1.6亿以上的人口喝到的水是受到了污染的。学生还能了解,过去人们认为自来水是经过了处理的水,自来水应该是干净的,烧开饮用后不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可是,当前因为水体受污染严重,传统的自来水净化设备已经无法处理受过污染的水体了。经过科学检测,当前自来水中没有被处理掉的污染物已经达2000种以上,这些污染物中存在致癌的物质,如果人们长期饮用这样的水,就会得癌症。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学生会理解,他们必须学会《品德与社会》的知识,提高实践的水平,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要应用自己的力量来控制环境污染。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实践为基础,了解相关的时事知识,使学生了解,哪些社会问题是个体问题、哪些问题是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从时事中了解,哪些个体问题如果不控制,就会发展为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时事的同时,用宏观的角度思考《品德与社会》的问题,从中获取他人的经验教训、获得他人的意見和建设。通过学习和体验,学生能把个人的体验上升到理论知识的高度。
五、联合其他学科与部门,拓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空
有的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的知识只涉及到思想品德的问题,它和其它的学科没有关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品德与社会》是一种人文科学,它与其它的科学知识紧密相连。
比如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污染物时,应用数学的分类思维和绘制统计图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在分析问题时,学生不能笼统的、片面地分析问题,更不能只凭经验来臆断事物。学生要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探讨事物。除此之外,在学生做减少环境污染宣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美术知识来绘制海报,让社区的群众从直观的、生动的图片中了解从“我”做起,控制污染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来建立环境宣传网站,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做好控制环境污染的宣传,让更多同学一起为控制环境污染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学好《品德与社会》与学好其它学科的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学生要学好语文知识,打好语言基础;学好美术及音乐知识,能够通过众多种渠道开展实践活动;学好数学知识,提高思维水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与培养综合素养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获得了这样的体验后,便会愿意积极的学习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要引导学生在各个领域充分的体验知识。教师要让学生一边体验知识,一边了解在这个领域中学习的侧重点。通过体验学习,学生会对课程有深入的理解,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涛.基于情境创设的德育互动教学实践[J].教育参考.2015(03)
[2]李晔.道德“意义世界”之养成与构筑——制度伦理视域下的德育本体性自觉实践[J].学术探索.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