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积淀文言语感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ident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积累词语“道旁苦李”。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釋“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的“聪慧”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的“聪慧”之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有很多聪明睿智的人物,他们小时候就很聪明,他们的故事也很有趣。我们来玩个游戏:读文言,猜故事。
  2.司马光、曹冲小时候就很聪明,你们喜欢吗?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小神童”——王戎。(出示人物图片)(学生字:戎;简介王戎。)
  3.王戎的故事很多,本课我们来学习其中一个。(出示课题。理解题目意思。指导读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巧妙选取了一组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言语句和图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强化了对古代智慧孩童的感性认识,唤醒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兴致勃勃地走进新课的学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带领学生理解题意,读好课题,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课题中的“戎”字,学生容易写错,借助字源字形帮助学生识记。】
  二、范读课文,粗知大意
  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呢?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想你们听懂了些什么。
  (交流听读内容。出示课文插图,相机理解“多子折枝”。)
  【设计意图:文言文需要读准、读通、读顺、读得自然,而其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对于学生来说是朗读的挑战之一。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带领学生在初次朗读中感知文本的语言特质,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音韵美、意象美,为学生通顺正确地朗读文言文奠定基础。同时,在教师范读时学生静心聆听,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学生对文中短语“多子折枝”不易理解,教学时巧借课文插图,难点迎刃而解。】
  三、感受文韵,熟读成诵
  1.自读感知。
  李子成熟,多子折枝,王戎却不取道旁李。这是为什么呢?读了故事,你一定会明白的。打开书本,轻声读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释疑解意。
  读文言文不仅要做到正确,还要会断句,读出词句的停顿。理解意思能正确断句。
  (1)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做个记号。
  (2)小组讨论,想办法解决不懂的问题。
  现在来交流一下: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现在懂了吗?
  (相机学习:尝、诸小儿、竞走、之。)
  还有哪些小组讨论后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合作解疑。
  3.再读体会。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合作以及全班合作解决了疑惑,伙伴也是我们的好老师。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我们就能读好课文。自己练练,看怎样读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试?
  注意了停顿,让我们听起来觉得有节奏了。怎样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儿呢?可以在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把字音拉长一些。(师示范,生自主练习。齐读课文。)
  4.熟读成诵。
  你们读得有滋有味。会读了,能背吗?(加大难度,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从最初的读正确、读通顺,到借助注释理解意思后读出节奏和韵味,层层推进。特别在理解字词意思这个环节,顺学而导。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尝试自主解决文言文中部分字词句的意思,学生在合作中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并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在同伴互助中不断“学得”和“习得”,然后在反复诵读中熟读成诵。】
  四、感知人物,练讲故事
  1.今天我们又结识了王戎这
  个朋友,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王戎吗?
  转换角色,回答提问,明白“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相机板书:道边、多子、苦李。)
  “取之,信然。”证实王戎推断正确。你佩服王戎吗?
  (相机板书:聪慧)
  2.练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读好全文、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向王戎发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王戎?”引发学生思考“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学生化身王戎,在观察、思辨中对王戎的聪慧有了具体、多元的感知后,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就更加绘声绘色。】
  五、学法迁移,拓展阅读
  王戎七岁就这么会观察、会思考,成了名人。人一出名,故事就多了,《王戎观虎》就是其中的一个,想读吗?这些故事都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智慧的人物、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你一定会喜欢上这些故事,也会喜欢上文言文。
  【设计意图:课堂打开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之门,适时补充《王戎观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是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同时又丰满了学生对王戎的认知。通过阅读,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出现。相信通过适时、持之以恒的积累,学生的文言语感定会日趋提升。】
  六、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5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戎”。
  2.布置作业。
  讲一讲:用自己的话说说《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并讲给家人听。
  演一演:背诵课文,和小伙伴演一演这个故事。   读一读:从《世说新语》里选几个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
  【设计意图:规范书写是小学六年一以贯之的要求。指导学生提筆即练字,做到书写规范、正确、工整。】
  【教学后记】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小时候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从三年级起,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这是本套教材的第四篇。统编本教材加大了文言文学习的篇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
  依据课标的目标定位,结合四年级的学情,本课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触摸、发现、品悟文言文的特质。
  课堂趣为先。导入环节,我选取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一组文言文和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强化了对古代智慧孩童的感性认识,唤醒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致勃勃地走进新课的学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带领学生理解题意,读好课题,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课题中的 “戎”是个生字,学生容易写错,教学时我借助字源字形帮助学生形象识记。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按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断句、读好课文。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断不好。吴忠豪教授说过:“读文言文的价值更在于熟悉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言表达形式。在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从这一目标出发,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诵读,最好能做到人人都能熟练地背诵。”教学中,我设置了三级台阶。第一级是示范朗读,让学生在听读中直观感知文言的音韵和节律,为学生正确断句做铺垫,同时整体感知文本大意。第二级,理解意思,正确断句。分三步进行:(1)自主先学,自读自疑;(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3)汇报展示,效果检测。学生理解了意思后再据意断句,采用断点字音延长的方法,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第三级,熟读成诵。在学生读懂字、词、句,能正确断句后,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从而达成熟读成诵的目标。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不经意间对文言文这种特殊的文体有了较为深切的认识——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言简意赅的文风,从而进入学习的美妙境界。
  学生水到渠成地积累下这段精彩的语言后,教师适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今天我们又结识了王戎这个朋友,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王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直面文本语言,用心与文本、作者、自我对话,通过感知、理解、揣摩、领悟等过程,经历知、情、意的体认,实现了同化、顺应与平衡的言语建构过程。在读中学会读,在问中学会问,在说中学会说,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发现言语表达的规律,习得言语运用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进入语言与思维共舞、情感与智慧齐飞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启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所以,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成为了教学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好古诗词,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四部曲”式的古诗词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一、导入——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如放音乐、画画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知,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更是传承我国文化的一大途径,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阅读更是学生树立精神品质的重要方式,低年级正是阅读培养的启蒙阶段,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又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弱,并且识字量小,大多无法独自进行大
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仅依赖于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体验与感悟,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自如地借鉴他人的表达形式与表达方法有关。笔者现结合《山雨》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表达范式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以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山雨》是一篇散文,作者以抒情优美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清幽雅致而不失旖旎的山林风景图。文中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课标对第一学段诗歌阅读教学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感受诗语言的画面美、情感的意趣美、表达的结构美三方面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发展思维,丰满想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现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文为例,说说自己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方面的做法。  一、美美地读:感受诗语言的画面美  朗读课文始
用“整合、对比”的思维教语文,是统编本教材的新走向。这就需要教师有整体的意识,关注单元、篇目之间的整合和对比,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内容、方法的开放互补。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课型特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使每节课目标明确,训练点突出,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  一、整合,推进线性阅读  当前,语文课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从只注重教科书走
统编本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都明确而又具体地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精准的航向。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语文要素自然落地生根呢?  一、明晰语文要素  教学之前,教师要能够对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梳理,真正明白语文要素在本单元中需要落实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  以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所在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传统形式的阅读以搜集资料、阅读教师推荐的纸质资料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阅读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排斥任何一种阅读形式的做法都有失偏颇。当下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这两种形式的优势,在统整之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一、便捷性:网络阅读让传统阅读更及时  在时效对比上,网络阅读的及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语句优美的段落,增加积累。  2.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设计思路】  根据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
统编本教材在有些课文后面安排了一个栏目“资料袋”,有的介绍作者生平,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介绍记录方法,有的补充与课文相关联的材料……“资料袋”因其“占地面积”不大,所以很不显眼,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甚至遗忘。但是,既然教材中编入“资料袋”这个栏目,肯定是因为它具有价值,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挖掘“资料袋”的潜在价值,巧妙地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组织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识字教学。不少学生认为汉字拥有非常复杂的结构,记忆难度大,教师若要求学生通过抄写、默写等方式学习汉字,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对识字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在统编本教材中,识字与课文阅读是紧密结合的,基于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以此提升他们的识字效率。  一、追本溯源——让识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