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素质教育,很重要的内容是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关注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博兴县实验中学自1999年建校以来,逐步确立了“创办政府信任、学术认可、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学校逐步解决了“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难的问题,为每一个孩子铺就了一条快乐成长的道路。
一、用评价引导教师教育行为,为学生积淀成长的自信
评价机制是学校工作的杠杆,它能够有效地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我们利用多角度评价教师的方式,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分为两个部分:
1.民主评议:每学期期末,学校要对全体教师从“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教师互评、领导评议”几个角度进行民主评议,旨在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引导教师不但朝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事佩服、领导认可、自我认同的目标发展,同时能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到一个有效的督促作用,特别是学生评教、家长评教能够引导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
2.业务评价:学校除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评价外,重点改革学科教学成绩评价方式,增加发展性评价:一方面,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值作为对教师业务成绩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水平,降低“学习困难学生”优秀与合格分数线,并将其作为对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评价方式上引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学习困难学生”。
其次,改革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不搞一刀切,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即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引进“发展值”即“发展合格”、“发展优秀”的评价指标评价“学习困难学生”用“发展合格”、“发展优秀”的评价指标评价“学习困难学生”,评价的起点降低了,目标达成的难度降低了,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那种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就减少甚至消失了。这种评价办法实施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减轻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第三,实施奖学金制度。在实施“学分制”评价的基础上,2004年学校制定了《博兴县实验中学关于学生奖学金发放的有关规定》,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设置了“学业成绩优秀奖”、“学业成绩进步奖”、“科技创新奖”、“精神文明奖”、“最佳才艺奖”等多种奖励项目。奖学金制度的实施,特别是学业成绩进步奖的设置,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距优秀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差很远,但他们却更有机会得到进步奖,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同时那些对学习失去兴趣,但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奖学金制度也给了他们享受成功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不一定人人都考进名牌大学,但他们同样都应该享受未来生活的快乐,他们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应该有美满的家庭,他们应该对周围的世界抱着友好的态度。今天对他们的肯定,便决定了他们明天对待生活的态度。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奠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四,多角度表彰与俱乐部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多一个观察学生的角度就会多发现学生的一个优点。博兴县实验中学自2002年开始对学生的评价实施“学分制”,即用基础学分与发展学分评价学生,评价的角度涉及到“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每学期末,根据每一个孩子各个学分的得分情况,评选出学习标兵、进步标兵、主人公、热心助人等,并以喜报的形式发放到学生所在的各个单位,对获奖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因为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关注了学生发展的不同方面,所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享受成功的机会。多元评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找到了成长的自信。
二、用科研规范教师行为,为学生铺就成长之路
“学困生”的存在,成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为了寻求“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我校自2002年起,先后承担了滨州市、全国规划办科研课题“农村中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策略研究”,结合课题的实施,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科组分解大课题,根据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定适合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几年来,教师们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先后撰写了《给冬眠的孩子一个亮丽的春天》、《一份失衡的公约》、《开启“学困生”心灵之锁》、《巧洒甘露,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呵护自尊,培养自信》、《建立自主学习机制,唤醒“学困生”的沉睡》等几十篇有关“学困生”转化的文章,学校定期举行“学困生”转化专题研讨及经验交流,“学困生”转化工作已经成为贯穿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大事。目前,我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已经形成了带有我校特点的整套经验,像班级教导会、问题学生听证会等都是一些很有实效的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方法。目前,我们的“学困生”转化率已经接近90%,得到了广大家长及社会的认可。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用集体的力量架起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桥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新的教育形势对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为了探索一种新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实行了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一改革是建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探索“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各班建立学习小组,本着“不让一个同伴掉队”的原则,采取组内“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每一个小组形成帮扶对子,实行“兵教兵”。课代表负责组织组内成员依据“教学案”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习小组长组织预习、复习、检查作业。课代表负责将小组的学习情况及组内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遇到困难及时向老师求助。学生之间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教师与班主任只评价到组,很少评价到个人。集体的责任感使得每一位同学都不甘落后,现在,每个班内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有效的落实了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由于在评价上不留空当,在管理上不留真空,学校里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是被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或因为某一方面的特长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认可,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摆脱了“学困”的帽子;或因为学业成绩有了进步,而得到了学校的嘉奖,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干劲,摆脱了“学困”的帽子。评价方式的转变,不但成就了教师,更成就了学生。
一、用评价引导教师教育行为,为学生积淀成长的自信
评价机制是学校工作的杠杆,它能够有效地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我们利用多角度评价教师的方式,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分为两个部分:
1.民主评议:每学期期末,学校要对全体教师从“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教师互评、领导评议”几个角度进行民主评议,旨在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引导教师不但朝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事佩服、领导认可、自我认同的目标发展,同时能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到一个有效的督促作用,特别是学生评教、家长评教能够引导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
2.业务评价:学校除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评价外,重点改革学科教学成绩评价方式,增加发展性评价:一方面,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值作为对教师业务成绩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水平,降低“学习困难学生”优秀与合格分数线,并将其作为对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评价方式上引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学习困难学生”。
其次,改革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不搞一刀切,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即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引进“发展值”即“发展合格”、“发展优秀”的评价指标评价“学习困难学生”用“发展合格”、“发展优秀”的评价指标评价“学习困难学生”,评价的起点降低了,目标达成的难度降低了,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那种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就减少甚至消失了。这种评价办法实施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减轻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第三,实施奖学金制度。在实施“学分制”评价的基础上,2004年学校制定了《博兴县实验中学关于学生奖学金发放的有关规定》,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设置了“学业成绩优秀奖”、“学业成绩进步奖”、“科技创新奖”、“精神文明奖”、“最佳才艺奖”等多种奖励项目。奖学金制度的实施,特别是学业成绩进步奖的设置,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距优秀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差很远,但他们却更有机会得到进步奖,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同时那些对学习失去兴趣,但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奖学金制度也给了他们享受成功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不一定人人都考进名牌大学,但他们同样都应该享受未来生活的快乐,他们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应该有美满的家庭,他们应该对周围的世界抱着友好的态度。今天对他们的肯定,便决定了他们明天对待生活的态度。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奠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四,多角度表彰与俱乐部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多一个观察学生的角度就会多发现学生的一个优点。博兴县实验中学自2002年开始对学生的评价实施“学分制”,即用基础学分与发展学分评价学生,评价的角度涉及到“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每学期末,根据每一个孩子各个学分的得分情况,评选出学习标兵、进步标兵、主人公、热心助人等,并以喜报的形式发放到学生所在的各个单位,对获奖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因为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关注了学生发展的不同方面,所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享受成功的机会。多元评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找到了成长的自信。
二、用科研规范教师行为,为学生铺就成长之路
“学困生”的存在,成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为了寻求“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我校自2002年起,先后承担了滨州市、全国规划办科研课题“农村中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策略研究”,结合课题的实施,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科组分解大课题,根据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定适合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几年来,教师们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先后撰写了《给冬眠的孩子一个亮丽的春天》、《一份失衡的公约》、《开启“学困生”心灵之锁》、《巧洒甘露,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呵护自尊,培养自信》、《建立自主学习机制,唤醒“学困生”的沉睡》等几十篇有关“学困生”转化的文章,学校定期举行“学困生”转化专题研讨及经验交流,“学困生”转化工作已经成为贯穿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大事。目前,我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已经形成了带有我校特点的整套经验,像班级教导会、问题学生听证会等都是一些很有实效的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方法。目前,我们的“学困生”转化率已经接近90%,得到了广大家长及社会的认可。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用集体的力量架起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桥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新的教育形势对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为了探索一种新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实行了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一改革是建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探索“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各班建立学习小组,本着“不让一个同伴掉队”的原则,采取组内“合作、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每一个小组形成帮扶对子,实行“兵教兵”。课代表负责组织组内成员依据“教学案”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习小组长组织预习、复习、检查作业。课代表负责将小组的学习情况及组内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遇到困难及时向老师求助。学生之间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教师与班主任只评价到组,很少评价到个人。集体的责任感使得每一位同学都不甘落后,现在,每个班内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有效的落实了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由于在评价上不留空当,在管理上不留真空,学校里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是被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或因为某一方面的特长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认可,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摆脱了“学困”的帽子;或因为学业成绩有了进步,而得到了学校的嘉奖,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干劲,摆脱了“学困”的帽子。评价方式的转变,不但成就了教师,更成就了学生。